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二分与四分、真心与妄心、一性与五性集中比较古唯识与新唯识的差异,试图探讨安慧、真谛之古唯识与护法、玄奘之新唯识的传承、思想之不同。

  • 标签: 古唯识 新唯识 安慧 真谛 护法 玄奘
  • 简介:李洪志一贯将自己的“法轮功”攀附佛教,一度宣传自己是释迦牟尼再世,一度又说他的功力比释迦牟尼还高,而“法轮”一词也是从佛教中盗用的。那么,我们来比较一下李洪志的“法轮功”与佛教境界的差异

  • 标签: “法轮功 邪教” 佛教 练功功法 修身目标 道德态度
  • 简介:伊利亚德在宗教研究中使用的比较法是共时性的。它并不注重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这种研究方法招致了众多的批评。对此,本文考察了宗教史研究中不同的研究方法,肯定了史密斯对伊利亚德忽略差异、强调同一的批评;同时作者也指出比较法在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比较法在理解宗教信仰、宗教行为以及宗教现象时确实起到了重要的解释学的作用。

  • 标签: 宗教行为 宗教研究 宗教史 解释学 宗教信仰 同一
  • 简介:西方学者很容易注意到,中国古代文明有一种明显的特征。按照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的说法,中国古代文明是一种连续性的文明,它是以一种联系性的宇宙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他把自己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形态的看法概括为五点,大意是。

  • 标签: 文明演进形态 终极神性 中国 文明起源 破裂性形态
  • 简介:祭山仪式是岷江上游羌族传统信仰中极具代表性的古老文化遗存,存在南部区域由释比主祭、北部区域由长老主祭的南、北差异。羌区南、北部祭山仪式的主祭人身份差异现象,与羌族语言和其他诸多文化现象所呈现的南、北区域差异一致,反映了羌族文化生态体系结构由南、北两大区域文化类型构成。羌族祭山仪式的释比主祭和长老主祭两种祭祀形式,对研究羌族传统信仰和羌族文化生态及藏羌彝走廊区域的传统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羌族 祭山 传统信仰 区域差异
  • 简介:中西方文化都对个人设置了一定的理想人格,说服引导激励民众向特定方向靠拢。西方的马丁·路德和中国的王阳明分别以因信称义和致良知学说将人们超凡入圣的路径内化。路德强调惟有凭借信仰才能称义成圣,阳明提出致良知才是通达圣人境界的正确途径。但他们在人成为圣人(圣徒)之前人性的状态、过程中应予否定的事项、实现路径、之后的心境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理论宗旨。

  • 标签: 成圣 马丁·路德 王阳明 因信称义 致良知
  • 简介:曹云祥(1881~1937)曾任清华校长,是民国时期出色的外交官、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巴哈伊信仰在华最主要的传播者和翻译者。学界对曹氏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其外交活动、教育思想和社会活动。近期的一些研究开始关注其宗教译介活动,不过有待具体深入。本文通过搜集、核对大量中英文文献,厘清了曹氏的译述范围,再现了其译述经过,并初步探讨了其翻译策略

  • 标签: 曹云祥 翻译 宗教 巴哈伊
  • 简介:宗教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也有一套思想理论、教会组织、教仪教规、崇拜神灵和历史传承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对待宗教?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名衍丰教授根据列宁关于宗教的精辟论述,深刻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然要紧紧围绕署革命的基本任务来确立我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和政策。其基本态度是既要承认宗教的合法存在,又要同宗教偏见最深刻的根源——“穷困和愚昧”作斗争。其基本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即任何公民都有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或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且不允许因宗教信仰而产生权利不等的现象。

  • 标签: 宗教信仰 工人阶级政党 马克思主义 列宁 宗教问题 社会主义国家
  • 简介:本文从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对美籍华人学者余国藩(AnthonyC.Yu)和英国汉学家詹纳尔(W.J.F.Jenner)两个《西游记》译本中佛教用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余译本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佛教文化,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来传译原文中的佛教用语。与此同时,余译本也考虑到了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常采用梵文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在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也较好地将原文中佛教文化渗透到读者中,使译文读起来更具异国情调。而詹译本为了更加流畅地传递原文信息,使译文可读性更强,倾向于主要使用工具型翻译,如能在译入语文化基督教中找到类似的意象,多采用直接套用法。尽管两位译者所秉承的翻译理念有所不同,但其译作各有所长,受到东西方学术界的高度赞扬与肯定,以及西方读者的喜爱。本文认为以传播宗教文化、为研究者提供研究资料为目的时,译者宜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以提高译文在西方普通读者中的可读性为目的时,宜主要采用工具型翻译。

  • 标签: 文献型翻译 工具型翻译 《西游记》 佛教用语 翻译策略
  • 简介:晚清以降,基督教和佛教的相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不但有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对基督教、佛教各自在华发展也不无裨益.早期新教来华传教士大多并未对佛教引起足够重视,李提摩太则不然.他在中国传统佛教研究上用力甚勤,而他对佛教的研究也影响了一批来华传教士和本土基督徒学者.

  • 标签: 中心基督教 传教策略 传教士李提摩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