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新疆吐峪石窟及其壁画曾先后遭到外国“探险家”的劫掠。通过对现存的石窟和壁画的研究,可以看到,石窟为中心柱窟、方形窟、纵券顶长方形窟三种;壁画内容多与佛教禅观和佛本生故事内容有关。有人曾经认为这些壁画系摩尼教的内容,作者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它们都是一些按照佛经内容而绘制的图画,从经典上可以找到依据,属于典型的佛教壁画。这些壁画以4、5世纪为鼎盛,说明吐峪石窟曾是高昌佛教的一个重要中心,同时还与龟兹的佛教有密切联系

  • 标签: 摩尼教 佛教壁画 壁画内容 吐鲁番 比丘 石窟
  • 简介:人对动物的态度大致有三:一、以人为中心、主宰,为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滥杀,以至动物大量灭绝;二、提倡保护动物,因为动物可以为人类服务;三、把动物作为朋友,承认它们和人一样是地球的主人。大家看了本栏目的几篇文章,对动物的态度会是哪一种呢?

  • 标签: 佛教 人与自然 宠物 人与动物 人类生活方式 动物生态学
  • 简介:600年前明代的陕西咸宁弥陀寺“西方极乐世界之图”,经故宫专家们鉴定后认为,该拓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尺幅最大、年代最久的古代拓片。该图主体为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左边为观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三尊圣像周围放光,端坐在莲台之上;云气缥缈中,有亭台轩榭若隐若现。

  • 标签: 明代 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 观音菩萨 西方极乐世界图 拓片
  • 简介:一般来说,外来民工在面临社会失范、经济压力、制度压制和个人/家庭危机时候表现出相应的社会不适应。但在具体条件和情境中,每种因素作用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昊江地区信仰基督教的外来民工。笔者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考察他们的生活境遇,指出其经济的、社会的、心理的需要在原有初级关系基础上构筑的社会支持系统里不能得到满足;而以教会活动和信仰实践为特征的基督教信仰则为他们重建身份认同发挥核心作用;同时表明他们在环境制约和自我选择的双重作用下,表现出来的信仰为基础的行为模式和社会人际网络为内容的亚文化群体特征和边缘性境况。关系强度和自我范畴化是作者用于反映外来民工重建生活的两个分析工具。

  • 标签: 外来民工 社会适应 基督教信仰 关系强度 自我范畴化
  • 简介:众所周知,本市居民中的穆斯林均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移民这座城市后,坚信自己的信仰,遵守教义、教规,保持自己的生活习俗。他们孜孜不倦地为这座美丽的城市做出他们应有的贡献,并与社区始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如今,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穆斯林

  • 标签: 上海 穆斯林 宗教工作 伊斯兰教 清真寺 社区工作
  • 简介: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是一个宏观性概念,文化自觉的实现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它首先是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明确的自我认识,其次是对异族文化有所了解,最后是在各民族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文化的新发展。这也就是费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发展原则和未来理想。

  • 标签: 文化自觉 “他者”的建构 九寨沟藏族歌舞 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