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在现代文明中的作用,如何使科学技术真正为增进人类的幸福服务,这是处于世纪之交的思想家们所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日本著名宗教思想家池大作曾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的涉猎,对于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有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在他同罗古诺夫教授、保林博士和汤川秀树博士等世界级自然科学家的对话中,尤其表现出了他的博学和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关怀,从中可以发现其丰富的科技伦理思想蕴涵.

  • 标签: 科学 智慧 知识
  • 简介:大作从哲学的高度深刻认识幸福,把幸福区分为“相对的幸福”与“绝对的幸福”,而只有人类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绝对的幸福.并指出唯有通过教育,完成人的自我建设,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于是,他用最大的力量发展创价教育事业,从幼稚园到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其人本教育思想,经过四十载的发展,构建起人本教育的思想体系,丰富了教育思想的宝库.具体来说,一是他揭示了教育的使命是为了民众的幸福与和平;二是指出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谋求人类幸福的人格;三是探索了一系列促进人类幸福的人本教育方法.

  • 标签: 池田大作教育思想 人类幸福 人本教育 终极指向
  • 简介:佛教慈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相互尊重,就是一种为他人的利益与幸福做贡献的利他精神,也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佛教伦理的道德标准。慈悲实践也是生命创造价值、维护生命尊严、实现人的生命同宇宙生命——"终极之存在"的融合。创造价值之过程就是以"慈悲"精神为指导的"利他"实践。这是池基于天台《华经》智顗大师利他宗教哲学思想,践履于社会的原点。这一思想对于伦理道德风尚的提倡,转化为社会向善、向上、向高尚的正能量,有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慈悲与利他 慈悲的正能量 池田宗教哲学思想研究
  • 简介:<正>环境与环境道德,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理解并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认识环境和环境道德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环境与环境道德,是法律与道德范畴的一部分,属于社会科学新兴的和边缘的学科。它们除具有法律与道德的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

  • 标签: 环境道德 环境法 环境问题 环境法规 人类生存环境 可借鉴性
  • 简介:的价值定位或取向是的基本问题之一。正义是衡量法律之善的尺度,是的首要价值。自由和公平作为建构正义理论的两个核心理念和价值维度,是实现法的正义价值的两条必然理路。竞争正义是反垄断的伦理基础,保护经营者竞争自由的权利因市场机制使然而具有优先性,而反垄断对竞争公平的价值承诺应止于或限于竞争机会和竞争过程两个层面,否则就有可能会背离市场竞争机制及其功能。

  • 标签: 反垄断法 竞争正义 竞争自由 竞争公平
  • 简介: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具有丰厚的理论内涵。在的伦理根据上,马克思开显了现实本质与理想本质的双重视野;在的伦理精神上,马克思论证了限制自由与保障自由的双向功能;在的伦理原则上,马克思阐述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双层结构;在的伦理评价上,马克思坚持了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双维标准。

  • 标签: 马克思 伦理
  • 简介:腐败防治事关国家存亡。在我国“小官巨贪”现象严重的背景下,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基层腐败防治问题,不仅具有法律上的意义,更具有伦理上的价值。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基层公务人员腐败现状和腐败原因,研究并参考了国外基层反腐成功经验。对“家庭财产申报”“特别风险岗位评估”以及“独立监督机构”等制度的构建或完善,进一步使我国反腐败立法更加完善,科学构建我国“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机制和廉明公正的道德风尚。

  • 标签: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公务人员 腐败
  • 简介: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的之间的划分界限在哪里?这个问题在西方法理学界被长期地予以关注和讨论。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已经形成了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哈特作为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创始人,既坚持实证主义法学传统,主张法律和道德分离,又承认法律和道德之间具有偶然联系的事实,提出了最低限度自然思想。研究哈特提出自然思想的因由,明确最低限度自然思想的内涵,对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最低限度 自然法 启示
  • 简介: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失地农民的权利未能得到平等保障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以法伦理学视角审视失地农民的体育权利现状,透视、剖析其中的原因,思考保障失地农民平等享有和实现体育权利的对策,是实现失地农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宪法和法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 标签: 失地农民 体育权利 公平正义 保障
  • 简介:安乐死是能为人们带来人格利益的道德权利.我们没有合理的理由对其做出限制,但它却很难成为一种法定的权利.主要的阻碍是立法的客观条件不具备,以及法律天生的对人性的忧虑.这意味着,安乐死作为一种应有的权利要转化为法定权利,尽管不是没有可能,但要有十分的耐心和谨慎.

  • 标签: 安乐死 法定权利 人格利益 限制 道德权利 立法
  • 简介:黑格尔在哲学中关于“道德-伦理”思想的建构,既是基于人类伦理道德的梳理和建设,更是基于当时德意志民族在整个人类道德的历史演进中所处的特殊历史状况,所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路以及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从黑格尔的“道德-伦理”思想中反观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阙如,可以提醒我们并警惕主观与客观、个人集体与国家、伦理与法律之间的三重断裂,特别是从道德与伦理既实现区分、又有机统一之中,找准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逻辑理路与现实路径。

  • 标签: 黑格尔 “道德-伦理”思想 市场经济 公民道德建设
  • 简介:李猛的《自然社会:自然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自2015年出版以来在学界受到广泛关注和评论。该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具体论题而言,该书讨论的是自然与现代道德世界之形成的关系,但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则涉及古今中西之辩。该书还集中讨论了现代人生活的本质特征,以及人们是如何走向这种生活的问题。同时,该书对于是否"回归古典"等当下热点话题做出了清晰回答,认为回归古典是需要慎重和商榷的。

  • 标签: 自然社会 孤独生活 回归古典
  • 简介:Virtue在中文语域常被译作"德性"、"美德"、"德行"、"德"等,这些译在现代日常汉语中都不够妥当,容易造成"泛道德化"误解。相较于这些常见译,virtue译作"良品"更合适,其反义词vice则可译作"劣品"。"良品"和"劣品"都属于人的"品质"。基于这种思路,通常意义上的virtueethics应归于characterethics(品质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至于时下中文语域的各种"德性"和"美德"话语,其实都流于褊狭。

  • 标签: 德性/美德伦理学 品质论伦理学 品质 德性 美德 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