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在人们生活的世界中存在着不止一种值得人们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而各种价值之间有可能是不可通约的,甚至是不相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价值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比较。在每个人各自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不同的目标和价值之间是可以进行比较的,甚至是可以进行计算的。正是基于这种数字化的计算,每个人才有可能在面对多种价值和目标时做出理性的选择,根据每一目标和价值对自己人生的意义而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 标签: 价值多元主义 理性选择 自由 责任
  • 简介:我国伦理学界近来关于德性(美德)伦理的研究,当然有其社会和伦理学发展的国内背景,但毕竟还得益于来自当代荚美伦理学“德性的复兴”之推动,这就提出了“多元视角中的德性伦理学”问题。西方德性伦理学首先是在荚美伦理学界实现“复兴”的,其实质是要求道德生活更具体化、更人情化,更重视个人德性及其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其形式可以概括为“行为分析中的德性伦理学”。但是,鉴于现代化的尚未完全实现,对于发展当代中国“转型社会中的德性伦理学”更为重要的则是麦全太尔的“现代性批判中的德性伦理学”。

  • 标签: 德性伦理学 行为分析 现代性批判 转型社会
  • 简介:立足于当前"少数群体"伸张自身权利的实际,"多元文化范式"才是契合时代要求的新哲学观念。这一范式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统一性"观念的解构而不是否弃。多元文化范式不再从绝对主义的立场来探寻社会统一性的价值根基,从而实现了哲学观念的重大变革。

  • 标签: 多元文化 人类团结 规范基础
  • 简介:罗尔斯所说的理性多元论指的是西方当代民主社会各种不同并且互不相容的合乎理性的完备的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的多元论。他通过西方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从古代之善的主题到当代之正义主题的"主题转换"(它与理性多元论密切相连),以及理性多元论出现的"历史必然"和"进步意义"三个方面有说服力地论证了"理性多元论"是始终伴随西方未来民主社会的不可消除的事实。在此基础上,他采用一种在社会基本结构(政治领域)而非完备性学说中探寻"共识"的方式来解决在多元化下人类如何共存的问题,他的解决方式应该高于那种试图从历史中寻找共识资源或通过建构新的完备性学说来探求共识的做法,因而预示了西方未来政治哲学探求"共识"方式的新的走向。

  • 标签: 理性多元论 完备性学说 重叠共识 未来走向
  • 简介:<正>孟子(约公元前371——289年),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从总体上说,他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他倡导先验的性善论,认为人人生下来都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四端”,四种道德萌芽(见《孟子·公孙丑上》,以下仅注篇名)。并且认为这四种道德萌芽是天赋予人的,只要人们善于发挥理性自觉,扩充“四端”,

  • 标签: 孟子 道德思想 唯物主义 水火 道德观念 齐都
  • 简介:森把罗尔斯处理正义问题的进路概括为以追求单一的完美正义原则为目标的先验制度主义,他批评这种进路既非必要亦不可行。通过澄清一些误解,能够论证在正义这个问题上,界定单一的正义原则是必要的,但罗尔斯的所谓合理的正义观念的确面临着由一种高阶无偏倚性要求带来的多元化压力。为此,罗尔斯提出了一定程度上化解这种压力的途径及合理性。

  • 标签: 正义 不偏不倚性 多元性
  • 简介:当前我国大陆公众的腐败容忍度究竟如何,通过对高校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公职人员为主)的问卷调查发现:一,在校学生与在职人员的腐败容忍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二,人们对政府腐败更不能容忍,其具体的容忍值可划分为三个等级:较低容忍腐败(Y〈3)主要是危害公众安全和官员私生活混乱的腐败;中度容忍腐败(3〈Y〈4)是≯亍立名目收取贿赂和以权谋私的腐败;而较高容忍腐败(Y〉4)主要是集体性腐败和被动型腐败。三,低腐败容忍度并未带来高反腐积极性,人们对腐败的关注度较高,但总体参与度较低,且反腐意愿不受教育程度影响。四,收入水平和利益相关度直接影响人们的腐败容忍度,个人收入越高,腐败容忍度越高;而利益相关度与腐败容忍度呈正相关。

  • 标签: 腐败容忍度 政府腐败容忍等级 反腐意愿 利益相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