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康德人类学基础上展开自己哲学研究,并把是什么作为自己哲学全部追求。他主体性基础上把立法之人和执法之人结合起来,并因这种结合为自己哲学探讨人是什么规定了三个基本方向,即:能认识什么、应当做什么、能期望什么。在对上述三个问题追寻,康德得出了三个结论,即:永远处于走向真理途中、永远处于走向自由途中、(作为配享幸福的人)永远处于走向幸福途中。尽管他没有直接解说是什么,但是,他对前述三个问题所得出结论表明:在他那里,是处于永远走向无限有限。康德对这种理解使他哲学成了西方近代哲学走向现代西方哲学"桥梁";并且,从哲学影响社会方面看,他哲学也是从近代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桥梁"。

  • 标签: 理性 有限性 无限性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一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这一决定性要点解读,是极具批判性。他批判经历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是对存在(ousia)时间性解释,最后是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一种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一种“范畴系谱学”或者一种“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性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康德既提出了应当把我们义务认作上帝命令,同时又反对从神意志导出道德神学意义上他律观念,本文中将探讨这两种观点如何协调一致。反对自律建构主义解释;也反对康德拒斥一般意义上神圣命令论这种通行主张,将表明康德所反对神学意义上他律是某种克鲁修斯所主张特殊版本神圣命令论。在此基础上,将发展出一种自律地服从神道德权威观念。通过比较康德关于神圣权威观念和人类政治权威观念,表明"自律服从"之现实性。

  • 标签: 康德 自律的建构主义解释 克鲁修斯 神圣命令论 自律的服从
  • 简介:黑格尔早期作品中出现"总体性"倾向只是其应对主题冲突过渡性策略,更具根本意义是在对现代社会问题思考中逐步孕育中介化方法。基于主题、方法和目标的多重转变,《伦理体系》所打造中介化承认理论是黑格尔早期思想发展重要转折点。耶拿后期出现意识哲学转向很大程度上是承认中介化思路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总体性 中介化 承认
  • 简介:黑格尔本文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他对于上帝存有的本体论证明观点。首先,他表明对启示宗教考察三个环节,即上帝抽象概念、概念定在,以及概念与定在同一性。然后,他回顾了上帝存有的三种证明,其中着重回顾了安瑟尔谟式本体论证明以及康德对它批判,并表明该证明虽然由于坚持从概念出发原则而有其合理之处,但其论证过程由于主张对概念知性式理解而无法令人满意。最后,黑格尔从正面阐述了他自己概念观,认为概念并非如传统所认为是一种单纯主观东西,而是自我区别、建立存在又扬弃这种区别的主客统一绝对活动,它自在自为地拥有存在于自身,而上帝概念正是这样概念,因而上帝存有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得了证明,黑格尔由此以其思辨哲学改造了传统本体论证明,阐发了一种新型本体论证明,从而呼应了本文开头。

  • 标签: 上帝存有 本体论证明 概念存在
  • 简介:本文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开端分析出发,梳理出二者对笛卡尔前提批判观点,并试图证明二者批判实则将笛卡尔开端“我思”理解为独立奠定表象世界秩序反思性实体。面对误解,笛卡尔文本足以为自己辩护。“我思故我”是一个有限且不完满开端,文章通过论证这一开端有限性,“我”和由此构建表象世界真实性,试图说明笛卡尔对自我发现及这一发现意义,并就笛卡尔所建构表象世界真实性对海德格尔批评做出回应。

  • 标签: 我思 我在 对象实在性 形式实在性表象世界
  • 简介:黑格尔思辨理性观念发生至少要追溯到《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差别》一文。在其中黑格尔自觉地对其所处时代文化做出诊断,指出了内在于其中分裂,以及这一分裂所引起"哲学需要"。黑格尔发现,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同时代哲学或是立足于"知性反思",或是立足于与"知性反思"完全对立"理智直观",意图克服文化各种分裂,实现哲学本身要求。但无论是康德、费希特还是雅可比努力,均宣告失败,实质上仍旧是知性哲学。因此黑格尔提出了旨在获得"绝对同一性"、统一"知性反思"与"理智直观"思辨哲学计划。

  • 标签: 哲学的需要 知性反思 理智直观 先验直观 思辨
  • 简介:《第三手稿》,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与有关共产主义论述之间具有某种一致性。以私有财产为视角,这种一致性表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两种扬弃形式与他批判黑格尔时所进行严格区分两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一致性;其次,私有财产积极本质与他批判黑格尔时所考察异化积极意义之间具有一致性;最后,私有财产扬弃方式与他批判黑格尔时所发现扬弃破绽之间具有一致性。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情感进行一个全面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并为情感康德道德哲学角色给出一个合理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和“应用及扩展”阶段。酝酿阶段,康德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和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每一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主要类型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道德情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和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一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和宗教上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性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是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和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第一版发表于1918,修订新版发表于1923,后来,作者把这两个版本分别收录于自编全集第16卷和第3卷,足见其对这部作品高度重视和偏爱。《乌托邦精神》一书被誉为20世纪初哲学表现主义代表作。从风格上看,这部作品具有气吞山河、狂放不羁狂想诗特征:语言晦涩、风格怪异,宣泄主观精神,描写直观意向,传达弥赛亚预言,揭示了永恒神奇心灵内涵;从主题上看,这部作品反对战争、强权和剥削以及现存社会制度对个性压抑,热情讴歌人类觉醒和黎明,主张人性复归和道德重建,提出了"心灵、弥赛亚和启示录"口号。

  • 标签: 自我相遇 音乐哲学 卡尔·马克思 启示录
  • 简介:2016底,我《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10卷本连同一个新译本已经全部交稿了,整套书共计约600万字。这恐怕也是我这一辈子所做一件最大工程了。我总觉得,一生,作为一种有创造力存在,要干一点别人从来没干过事情、今后留得下来事情,才对得起自己。我从2010起,开始逐字逐句地研究生课堂上讲《精神现象学》,用4半共9个学期才把全书讲完,全程录了像。

  • 标签: 《精神现象学》 卷首语 2010年 黑格尔 创造力 研究生
  • 简介:施莱尔马赫是现代新教神学之父和著名古典语文学家,他创造性地综合了新教神学解释学传统与古典学界修辞学和语文学传统,使解释学从特殊解释学转变为一般解释学(hermeneuticageneralis),由此成为一门专门学科,他也因此被称作"现代解释学之父"。他1805-1833围绕解释学做了近10次学术报告和演讲课。可惜是,与他辩证法和哲学伦理学一样,他始终没有公开出版他全面深入论述其解释学体系专著。不过,他解释学基本理论框架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保持了连续性和一贯性。他1805首先以格言形式陈述了他对解释学一些随想,接着1809-1810以草稿形式描述了他理论设想,最终1819以更具体纲要阐述了他对解释学比较成熟看法,他1828和1832-1833演讲都以此纲要为基础,并增加了一些边注和评论。在这个纲要导言中,施莱尔马赫对解释学本质、目标、种类和方法等作了简明扼要论述,基本上呈现了他一般解释学理论框架。

  • 标签: 特殊解释学 一般解释学 艺术 语法解释 心理解释重构 解释学的循环
  • 简介:精神成就创造过程,难免地伴随着是精神力量衰败。这种衰败在哲学领域体现即经验之路展开,以及超拔之思隐遁。嘈杂声音之后,精神救赎路何在?如果连探寻的能力都丧失了,得到答案之途愈发遥远。

  • 标签: 在者 《形而上学导论》
  • 简介:美德与知识关系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充满争议问题。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中“知识”尽管也包含道德知识,但主要指的是理智知识,不仅如此,他这一思想经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提升成了一般哲学层面上观点,并且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特征。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基础上,康德区分了具有自然必然性自然世界和具有自由必然性道德世界,以及区分了研究自然世界自然形而上学和研究道德世界道德形而上学,据此,他一般哲学意义上把真与善区分开来,把求真(它以知识为目标)与求善(它以美德为目标)区分开来(它内在地包含了伦理学意义上把知识与美德区分开来),实现了美德与知识问题上对于传统形而上学超越。康德超越其实是休谟区分事实命题与价值命题之思想进一步发展,它是对美德与知识关系正确处理,但是,如果不像康德那样把伦理学仅仅看成形式主义唯动机论伦理学的话,那么,像康德那样把理智知识完全排除道德特别是道德判断之外做法也会对伦理学造成某种伤害。

  • 标签: 美德 知识 等同 不等同 超越
  • 简介:现象学作为认识论,在对象问题上不同于近代认识论对象。近代认识论对象都是不言而喻自然对象或自然客体。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对象是构造意识对象,是意识体验中被给予东西,是内在现象,或者说是内在意识和纯粹意识。现象学认识论对象初阶构造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最为基本意识构造,另一部分是时间意识构造。意识自身构造共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体验、意向性、执态或行为、注意或统觉。时间意识构造主要包括滞留、原印象和前摄三部分。

  • 标签: 现象学认识论 对象 初阶构造
  • 简介:先验客体概念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由于一方面其意义精微且有层次递进,另一方面又与若干概念意义相近,所以有些许模糊难懂。本文首先对先验客体概念进行梳理,概括出其作为统一性本身、统一性规则与客观性之保障这三重含义。在此基础上阐明它与物自体所体现是先验与超验、认识论与存在论区别。最后考察其与先验主体关联,进一步指出先验客体是先验主体统一性对象化。通过这一系列考察厘清先验客体概念在康德哲学作用。

  • 标签: 先验客体 表象 物自体 先验主体
  • 简介:通过质疑语言和规则之间存在强力联系假定,该文认为我们从维特根斯坦关于遵守规则讨论并不能得出标准解读观点,即认为私人语言是不可能。该文从区分语言和规则以及私人规则和公共规则之间不同角度,为私人语言和私自遵守规则行为存在作了辩护。该文指出,我们并不是通过遵守规则而理解语言,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202节说个体间公共规则不可能私自地遵守或许是对,但是如果存在私人规则的话,那么这些规则当然可以被人们私自地遵守。我们推理过程和实际生活存在这样私人规则。该文得出结论认为,私人规则遵守不是不可能,只不过不同于公共规则遵守而已。维特根斯坦需要在一种特殊限定公共意义上来使用"规则"。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遵守规则 私人语言 私自地 公共规则
  • 简介:康德关于能思存在之本性论点基于表象“我”具体本性。他认为,经验自我属于一个思想肉体实有,其内感官被心灵自己状态激动,因此和外感官一样牵涉被动性。这样心灵或理性只具有相对自发性,是没有归因能力它(物)或精神自动机,从而不是完全自主。不过,如果有一个内在于实践理性目的,那么它可能会是完全自主。康德认为这个目的是道德律,我们选择行动方式只有被其蕴涵(而非出于偏好)才表达真正自由。

  • 标签: 我思 统觉 目的 道德律
  • 简介:康德《判断力批判》以隐喻方式提出了两种国家政治模式,即机械模式和有机体模式,这种隐喻并非单纯着眼于修辞学上效果,而是着眼于其哲学上造型功能,甚至是哲学思考和言说本质。后世哲学"概念隐喻"康德这里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帮助建构他自己全新哲学思考。类比思维不只是达到语言效果一种辅助手段,而且是正规哲学思维方式,它表达是无法用逻辑规则来限定哲学思想。图型法和象征论康德那里是把概念和直观联结起来两种不同方式,虽然后者被当作前者补充,为涉及理性概念(理念)时补知性范畴(概念)图型之不足,但它本身也成为建构一个超越于认识论之上哲学领域(实践哲学和美学及目的论)所必不可少枢纽,它在理知世界原则无法使自己显现为直观情况下,以现象上可了解方式得到了描述。类比法《纯粹理性批判》已被采用了;《实践理性批判》则以类比"模型"代替了"图型"作用;而在《判断力批判》,有机体和自组织概念为政治哲学那些理念提供了实在性证据和理论支持。康德自然机械产物、人工制品(艺术品)和有机体之间所做区别使政治实体等级上凌驾于自然物之上,并通过将有机生命合目的性原理转用于政治体制方面,而论证了民主共和体制对于专制独裁体制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并不在于那种外在表面的政治形式,而在于内在精神实质。康德身体政治学也不同于古代由一部分(头脑或心灵)支配其他部分(肢体)身体政治学,而是主张每个平等成员都先于国家,而国家同时也先于每个成员,它既不是回归古代整体主义,也不是后现代极端自由主义和个体主义,而是指向现代共和主义进步方向

  • 标签: 图型法 象征论 隐喻 有机体 国家 政治体制
  • 简介:黑格尔法哲学(即客观精神)是自由意志实现自身历程。思维和意志作为精神不同环节,自由意志历程不断地相互转化,并在其中实现精神同一。自由意志包含三个环节:第一,普遍性环节即思维,体现为抽象自由;第二,特殊性环节即意志,体现为特定自由;第三,单一性,即前两个环节合题(同一),体现为现实自由。自由概念在抽象法领域中历程,是一场抽象普遍意志自身扬弃运动,是意志历经从抽象规定向自我相关规定发展过程。该过程同样体现三个环节:第一,所有权是对纯粹抽象人格否定,但所有权只是抽象"我东西"规定,尚未在意志内部获得定在,因此它需要过渡到诸意志间关系,即契约;第二,契约以双方意志为中介,形成共同意志,但仍不是普遍意志;第三,不法,欺诈和犯罪展示了特殊意志之间以及普遍意志与特殊意志之间矛盾运动。刑罚(作为普遍意志抽象法)通过否定特殊意志对普遍意志否定,从而实现意志否定之否定,并形成意志自我相关,进而实现向道德过渡。

  • 标签: 黑格尔 意志 思维 自由 抽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