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以隐喻方式提出了两种国家政治模式,即机械模式有机体模式,这种隐喻并非单纯着眼于修辞学上效果,而是着眼于其哲学上造型功能,甚至是哲学思考言说本质。后世哲学中"概念隐喻"在康德这里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帮助建构他自己全新哲学思考。类比思维不只是达到语言效果种辅助手段,而且是正规哲学思维方式,它表达是无法用逻辑规则来限定哲学思想。图型法象征论在康德那里是把概念直观联结起来两种不同方式,虽然后者被当作前者补充,为是在涉及理性概念(理念)时补知性范畴(概念)图型之不足,但它本身也成为建构个超越于认识论之上哲学领域(实践哲学和美学及目的论)所必不可少枢纽,它在理知世界原则无法使自己显现为直观情况下,以现象上可了解方式得到了描述。类比法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已被采用了;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以类比"模型"代替了"图型"作用;而在《判断力批判》中,有机体自组织概念为政治哲学中那些理念提供了实在性证据理论支持。康德在自然机械产物、人工制品(艺术品)有机体之间所做区别使政治实体在等级上凌驾于自然物之上,并通过将有机生命合目的性原理转用于政治体制方面,而论证了民主共和体制对于专制独裁体制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并不在于那种外在表面的政治形式,而在于内在精神实质。康德身体政治学也不同于古代由部分(头脑心灵)支配其他部分(肢体)身体政治学,而是主张每个平等成员都先于国家,而国家同时也先于每个成员,它既不是回归古代整体主义,也不是后现代极端自由主义个体主义,而是指向现代共和主义进步方向

  • 标签: 图型法 象征论 隐喻 有机体 国家 政治体制
  • 简介:这篇文章是阿多诺在1965年关于否定性辩证法演讲第二讲。在这里,他认为,黑格尔虽然也讲否定,但是在他否定中包含了肯定。他在后期思想中总是从否定中找出肯定,他否定之否定最终是肯定。他辩证法体系在总体上也是肯定。"凡是现实都是合理"这个命题从总体上表现了这种肯定。实际上在否定性总体中没有肯定性,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不再可能。否定辩证法否定就是针对肯定性,它批判这种肯定性,否定概念与现实性。这种否定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也不同。

  • 标签: 黑格尔 否定 否定辩证法 批判理论
  • 简介:梁志学先生近著《自由之路——梁志学文选》所收录34篇文章有10篇是涉及费希特哲学,梁先生作为费希特哲学最著名翻译者,在翻译研究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他对费希特“知识学”基本原理有精确阐发,强调对费希特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不能脱离其世界主义世界公民思想来理解,学者使命在于立足于全人类高度贯彻自由理念阐明永恒真理,充当社会历史良心,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当代哲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 标签: 梁志学 费希特 自由 世界公民
  • 简介:在词源学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了没有个性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康德往来书信包含着大量有关康德哲学体系形成、发展信息。通过研读这些书信,我们发现,康德代表作之《纯粹理性批判》孕育实际上不是通常说12年,而是长达16年之久,其中有5个关键时间点,它们分别对应着特殊思想形成特殊问题解决。这些信息不仅使我们理解康德为什么要用10多年沉默来苦苦思索这部著作,也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把握康德批判哲学体系。

  • 标签: 康德 往来书信 《纯粹理性批判》
  • 简介:《实践理性批判》以“理性事实”证明了纯粹理性是实践,并赋予了自由理念以客观实在性。本文将通过分析第二批判“对分析论批判阐明”、“结语”其他文本,证明只有将理性事实看作康德实践理性实验个组成部分,才能使它第二批判目的论证思路结合起来:这个实验通过每个人实践理性判断区分了纯粹道德法则经验性原则,为道德哲学树立了正确前提。本文还将通过《纯粹理性批判》里理性实验比较,探讨实践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具体含义实践理性实验深层次意义。

  • 标签: 理性的事实 理性实验 每个人的理性 哥白尼式的革命 天才的亢奋
  • 简介:康德的人格(Person)是跨此岸彼岸、跨越现象界本体界,是身体灵魂结合;人格性(Personlichkeit)则是完全属于彼岸世界“理知世界”。当我们把人性置于人格中来考察时,由于人格本身跨两界性质,人性本身也就被提升到了具有人格性尊严高度,甚至凭借人格性而上帝意志联结起来了。人格是使般人性被提升到人格性本源要素,它使人不仅具有此岸主观目的价值,而且具有彼岸、理知世界中绝对价值;人格是使人性提升到人格性中介。目的公式要求我们在把人性当作手段同时记住有个最高限制性条件,就是把人格中的人性当作目的。人性也具有双重性,所谓人“本性”(Natur),个是指人自然性、自然本能,个是人性本质,其中包括理性能力,也就是自由地设定目的能力。但人性只是理性设定般目的能力,人格性则是特指理性设定道德目的能力。人性与人格虽然都具有双重性,但人性还属于此岸世界,而人格则通过人格性跨入了彼岸世界。如果没有人格人格性,人与动物区别仍然只在于人是“高级动物”,而不具神圣性崇高性。目的公式中“人格中的人性”应该指把行动者本体设立道德目的能力考虑在内的人性,是种从两界统来看的人性,或者说,是种具有完善化可能性的人性。所以有限理性存在者有两类目的,第类目的是目的,即主观目的相对目的;另类目的是单凭理性给予目的,即客观目的绝对目的,又叫作“自在目的本身”,这类目的没有掺杂感性东西,具有绝对价值,所以这样客观目的是对所有的理性存在者都有效。人格中的人性方面具有设定道德目的能力,另方面也能够将自�

  • 标签: 人格 人格性 目的公式 自律公式
  • 简介:路·德·福斯彼得·琼格斯在本文中分别讨论了黑格尔“理性”概念“信仰”概念。福斯认为,黑格尔“理性”概念是耶拿时期在谢林影响之下开始提出并成为哲学主题,他后来逻辑学哲学都是关于理性科学,只不过前者陈述是理性本身,而后者陈述是理性现实性。琼格斯认为,黑格尔“信仰”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种否定性含义,指的是种直接、主观认其为真,它与间接、客观知性认知相对立;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它开始获得种中性含义,即指精神见证,它是信徒与信仰根据之间中介。

  • 标签: 黑格尔 理性 信仰
  • 简介:康德类比即实体性类比论证值得研究。它主要目标是论证实体在现象变化中持存。对此,康德给出了三个论证。第版论证从主观领会入手,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经验性表象基底,但由于其存在跳跃缺漏,最终不令人满意。第二版论证转换角度,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基底,论证简洁明了,弥补了上述不足。为了说明实体为何不生不灭,康德还补充了个论证,它方面捍卫了第类比论证目标,另方面为第二类比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康德类比论证是可以令人接受

  • 标签: 康德 第一类比 实体性 第一版论证 第二版论证
  • 简介:康德直观理论是由感性直观、想象力智性直观三个层次构成。直观在第批判第三批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其他道德哲学著作中,康德明确拒斥了直观作用,这种拒斥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分析论中。然而直观在康德道德哲学中仍然以种间接方式发挥着作用,即康德借助于类比象征,用可直观之物来表现不可直观之物。从象征角度也可以理解康德提出"德性义务图型"这看似自相矛盾概念。

  • 标签: 直观 道德 图型 类比 象征
  • 简介:康德在论及纯粹理性法规时,提到了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最后目的",但未给出明确界定。学者们对此有不同解释。康德此处论及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并不在于人德行(德性)与幸福,而在于推出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理性纯粹运用"最后目的"也并不在于人德福相称("圆善"意义上至善),而在于由人意志颁布无条件地有效道德法则命令。康德指出,意志自由这"最高目的"确保了人理性能够为意志颁布道德法则,换言之,意志自由是道德法则直接"存在根据";灵魂不朽这个"最高目的"担保人行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法则要求(出于对法则义务而展开行动,做自己应该做、不是配不上幸福事情);上帝存在这个"最高目的"则担保人做了自己应该做事情之后能够享受到配得上德行幸福,即给人德行(作为原因)以幸福结果。"最后目的"则是为人实践提供普遍道德法则。

  • 标签: 康德 最高目的 最后目的
  • 简介: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初,海德格尔有两本书专注"存在史叙事":《哲学论稿》是"纯粹存在史叙事";《黑皮书》仅涉及"具体存在史叙事"。《黑皮书》当然也主要是"存在史叙事",但因某部分引申到联想到"犹太人""犹太族"可资例证而变成专论具体叙事。今天人们太过追讨海德格尔"反犹太主义",而可能根本忽略了其中真正意义上"预言性质不安"。否则,海德格尔不会保留下来放到最后出版。稍后,我会随着"读伸展将何谓"预言性质不安"揭示出来

  • 标签: 具体存在史叙事 反犹太主义
  • 简介: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中情感进行个全面的挖掘、整理阐释,并为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角色给出个合理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应用及扩展”阶段。在酝酿阶段,康德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种主要类型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道德情感、支持性道德情感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宗教上虔敬;其为本身具有两面性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是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决定性要点解读,是极具批判性。他批判经历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是对存在(ousia)时间性解释,最后是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种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种“范畴系谱学”或者种“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性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本文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开端分析出发,梳理出者对笛卡尔前提批判观点,并试图证明批判实则将笛卡尔开端中“我思”理解为独立奠定表象世界秩序反思性实体。面对误解,笛卡尔文本足以为自己辩护。“我思故我在”是个有限且不完满开端,文章通过论证这开端有限性,“我在”由此构建表象世界真实性,试图说明笛卡尔对自我发现及这发现意义,并笛卡尔所建构表象世界真实性对海德格尔批评做出回应。

  • 标签: 我思 我在 对象实在性 形式实在性表象世界
  • 简介:自然权利学说式国家其政治计划是由洛克给定,目标是要建立个以所有人都同意为基准“契约国家”;而其经济计划是由亚当·斯密给定,其目的是要建立个以自由竞争为基础而形成自由经济市场。该国家承诺将实现所有人自由权利。但是通过黑格尔对自然权利学说“形式自由”批判及对当时英国现实五个问题考察,发现它并未能实现自己承诺,反倒走向了自己反面。

  • 标签: 自然权利学说 契约国家 自由
  • 简介:康德历史哲学是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不可或缺有机组成部分,更有学者将其视为与三大批判同样重要"第四批判"。但相较于康德知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等思想,康德历史哲学受到重视依然不够,这是与其重要地位很不相称。康德历史哲学并不是出于对历史兴趣而对其进行专门论述,而是康德目的论思想具体表现。康德正是通过历史哲学阐明了作为理性自律普遍法权道德在受制于自然因果必然性的人类中是如何可能,这以法权道德为目的先验历史观是康德完成自己关于理性建筑术构想、最终统自由与必然关键环节。

  • 标签: 康德 历史 自然 法权 道德 目的论
  • 简介: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与有关共产主义论述之间具有某种致性。以私有财产为视角,这种致性表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两种扬弃形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进行严格区分两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致性;其次,在私有财产积极本质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考察异化积极意义之间具有致性;最后,在私有财产扬弃方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发现扬弃破绽之间具有致性。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第三者问题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非常重要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三者问题同样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重要且合理问题。但是,学界对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演绎所做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第三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是联结纯粹审美判断主词谓词第三者,是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演绎理解成是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审美共通感地位是基础,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发挥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性,更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
  • 简介:解神话纲领是20世纪德国著名神学家布尔特曼提出针对圣经新约中神话叙述解释方案。解神话作为种圣经解释方法具有丰富解释学内涵。首先,解神话不是简单地去除神话,而是悬隔神话世界观思维方式,具有解释学之去蔽意义。其次,解神话不是把生存哲学强行套在圣经上,使之哲学化、现代化,而是借用其术语对圣经进行生存论分析,将去蔽后呈现出来意义阐明出来,具有解释学之建构意义。最后,解神话任务是在具有实践色彩宣道活动中得以实现,是通过人在宣道中信仰实践活动来解开圣经意义,体现为解释学实践智慧。

  • 标签: 解神话 去蔽 生存论分析 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