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基于对传统易学和上世纪易学研究的分析,对21世纪的易学研究进行了前瞻性描述,重点讨论了四方面问题:易学价值的新认定;理论思维的新探讨;天人关系的新开展;形上之道的新诠释。笔者认为:重新认肯传统易学的文化资源价值,是上世纪易学研究获得的共识,在21世纪,此一共识仍将被普遍认同。而站在发展传统易学,回应时代需要,建立现代易学新体系的立场看,探讨易学阴阳相成互补的思维形式,发展易学天地人整体和谐的天人观,诠释易学蕴含生生之德的形上之道,将更有可能在本世纪引起人们的重视。

  • 标签: 易学研究 整体和谐 天人关系 天人观 天地 诠释
  • 简介: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煤矿业面临着严重的矿难问题,在矿主、矿工和调查员的推动下,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法案。这些历经曲折才获通过的法案,内容主要包括煤矿安全、矿区教育和煤炭称量三个方面。法案实行后在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该时期煤矿业继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

  • 标签: 煤矿管理 煤矿安全 英国法律 19世纪英国
  • 简介:20世纪西方政治史学在整个史学领域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其地位和作用没有也不可能因新史学的批判而消失,相反,新史学因纠正其初期对待政治史学的偏激态度而重新定位.史学不能离开政治史而获得发展,政治史在新史学中复兴的原因有多种.20世纪的政治史学同19世纪的政治史学有很大不同,因为人们对政治概念本身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它的范围更加扩大,与其他史学分支的联系更为紧密,在理论与现实、历史与政治上保持更好的平衡.了解西方政治史百年发展的特点,有助于认识西方史学现状和促进我们的史学研究.

  • 标签: 传统政治史 新史学 新政治史学
  • 简介:19世纪,英国民间慈善事业得到飞速发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规模和范围均达到相当大的规模。19世纪中期,慈善组织收到的善款甚至超过了国家在济贫方面总的费用,从而发挥着政府和企业所发挥不了的积极作用。在英国逐渐形成的以私人慈善、工人的自助互助和政府救济为主要形式的多元救助体系,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种体系作为英国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在英国福利国家形成前的巨大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

  • 标签: 英国 民间慈善 社会控制
  • 简介:唐代是中国散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20世纪的唐文研究,走过了百年艰难探索的漫长历程,有着明显的发展阶段,唐文研究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但与唐诗研究相比较、与唐文的丰厚遗存相比较,仍然是唐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弱点,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对百年唐文研究作一简要回顾与反思,按其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造成唐文研究滞后的原因,以期有助于唐文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 标签: 20世纪 唐代 散文 中国 文学研究 历史发展
  • 简介:管仲生活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也是齐国由衰到强、由危到安、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而齐国之所以能够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赫赫霸业,无疑是得益于管仲非凡的政治才干,尤其是他的人才思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齐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管子在重视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考核人才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并在其政治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科学的人才思想理论.

  • 标签: 诸侯 齐国 重视人才 政治家 人才思想 春秋时期
  • 简介:20世纪历史剧变,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之表现出明显的特点:中国史学的发展是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史学理论研究是中国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国史学的主要成就,首先是理论上的成就.这些特点也是中国史学的优点,规定了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今日的中国正处在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历史研究不仅面临着尖锐的挑战,而且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 标签: 社会发展 史学发展 挑战 机遇
  • 简介:在20世纪,儒学遭遇到空前的危机与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重建与复兴的历史机遇,百年儒学演进及儒学研究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在“古今中西之争”及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中,儒学并没有“博物馆化”,儒学的命运大致经历了受到怀疑,批判,解构,重新诠释后成为现代思想学术形态,或获得创造性转换,以至汇入多元的世界文化大流之中的历程,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儒学不仅是“文化中国”,“全球伦理”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文明对话”的重要角色,对20世纪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既是历史性的课题,也是一项具有现实性,前瞻性的课题。

  • 标签: 思想文化史 文化转型 发展历史 西学 新学 现代化
  • 简介:理学的西传得益于“理”概念的译介。《印中搜闻》、《中国丛报》、《中国评论》三种报刊及麦格基、理雅各等人的汉学著述中关于“理”的译释,保存了十九世纪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最原始的文献记录。翻检中学西传史上“理”的英文对译,可以看到西方世界在接受中国理学文化时的心态以及曾经出现的分歧与争论,后者对于理学文化的西传无疑产生过推动作用。

  • 标签: 《印中搜闻》 《中国丛报》 《中国评论》 理雅各
  • 简介:“举贤”是孔子人才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举贤”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不是周礼中原有的,而是奴隶制走向崩溃以后产生的新事物。齐桓公实行“三选法”可以看作是“举贤”制度的开端。孔子站在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立场,接受了“举贤”的思想,因此主张“学而优则仕”,以“学而优”作为从政的条件,是对贵族世袭的挑战,尽管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他并没有根本否定世袭制。“举贤”的实质是要求从平民特别是士阶层中选拔人才,所以孔子极力主张把教育对象向平民推广,提倡“有教无类”。王官六艺之学与平民结合,发展而为诸子百家。战国人才辈出,与“有教无类”是分不开的。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能独立思考的人才品质。他提出了十二字的人才教育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仁且智”是高标准。“学”与“思”结合是孔子教育方法论的核心。孔子讲的理想和道德,当然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 标签: 孔子 开辟道路 举贤 世袭制 齐桓公 仁且智
  • 简介:<正>宋明理学、明清实学、清代朴学,是宋元明清时期前后相继、此起彼伏的三起思想文化大潮,是该时期思想文化的主流。中国封建社会经过汉唐时期的高度发展,至宋代,即达到了成熟的顶端。顶端同时也就意味着下落的开始。至明清时期,随着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封建制度更是进入了“天崩

  • 标签: 程朱理学 朴学 实学思潮 封建制度 宋明理学 明清实学
  • 简介:2001年6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围绕张立文教授主编的《东亚哲学与21世纪》;系列丛书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了“东亚哲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共40余人出席了会议。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 标签: 东亚哲学 二十一世纪 学术交流 理论研究 学术价值 东亚文化
  • 简介:18世纪,教授科学知识的讲座活动成为英国地方城镇普通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中世纪大学中长期普遍应用的教学形式,这时的讲座以城市生活为背景,以逐渐生长发展的消费市场为前提,以并不从事学术工作的业余人员为受众,成为面向公众传播与自然有关的学术知识的重要方式.讲座中教授的内容脱离了传统精英群体内部的纯粹思辨,理论知识现实应用的可能性不断得到发掘和强调.这种地方讲座活动在从市场中汲取自身发展的养分的同时,也因为其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与行动,将自身影响力扩展至传统精英群体之外的整个社会,从而为此后技术革新的出现和应用提供了肥沃的社会土壤.

  • 标签: 18世纪 英国地方 科学讲座 市场化 工业革命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齐国也逐渐摆脱了西周传统的“亲亲尊尊”、明德慎罚等治国理念,开始寻求一种既能纵欲享乐、又能建立中原霸业、称雄天下的新的治国方式。齐国的人才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其一,从能力方面看,大至宰相、小至各行各业,凡有一技之长的人物都是人才;其二,从品德修养方面看,无论社会地位高低,凡品德修养者也是人才;其三,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观经历了重德到重才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观的得失与齐国的盛衰紧密相连,虽距今两千多年,但其中的某些人才思想,如重视人才的治国理念、重用德才兼备的上层统治者的治国实践以及对什么是人才的深层思考,等等,仍对当今社会有种种借鉴意义。

  • 标签: 春秋战国 齐国 人才观 能力 品德修养
  • 简介:最近40年,先秦至西汉的《老子》古本出土了四种。这四种本子分别为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甲本、乙本和北大藏汉简本,它们大抵反映了从战国中期到西汉中期《老子》一书的形成、演变,直到基本定型的过程。由此我们很容易看到,早期《老子》文本确实经历了一个章段聚集、离合、重组以及篇章调整的复杂演变过程。为何早期《老子》文本会产生如此复杂的演变过程?原因有多个方面,不过与“思想”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

  • 标签: 《老子》 “文本” 演变 20世纪 早期 反思
  • 简介:11月14~16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由意大利利玛窦研究中心、台湾辅仁大学士林哲学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承办。来自英国、意大利、瑞士、德国、荷兰、美国等国家,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与内地部分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学者40余人参加会议。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中世纪哲学 阿奎那 托马斯 武汉大学 大学哲学
  • 简介:15世纪犹太教教条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重新强调律法的中心地位。由迈蒙尼德开始的宗教理性主义强调对上帝的信仰,使犹太教的律法传统受到伤害,并带来了严重的现实后果。为了纠正理性主义的偏颇,杜安、克莱斯卡和阿尔伯批评了迈蒙尼德提出的13条基本原则,但这种批评不是基于科学的客观立场,其目的也不是从逻辑意义上找出最基本的犹太教原则,而是为了强调律法对信仰的优先地位,回归犹太教的律法传统。

  • 标签: 中世纪犹太教 信仰 律法 杜安 克莱斯卡 阿尔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