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两千多年儒家思想凝炼出历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三种精神,即修身精神、仁义精神和批判精神。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儒家知识分子精神对于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和思想重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儒家思想 知识分子 精神
  • 简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前主编,山东大学著名学者李贻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9月2日20点30分与世长辞,享年72岁。

  • 标签: 当代世界 主编 先生 教授 山东大学 逝世
  • 简介:柏拉图主要在三个文本中讨论“知识”和“信念”关系,这就是《美诺》、《泰阿泰德》和《理想国》。《美诺》和《泰阿泰德》讨论比较接近,《理想国》中讨论似乎与前两个文本形成明显冲突。《美诺》和《泰阿泰德》似乎认为信念与知识是可兼容知识概念蕴含了信念概念,这种主张称为“兼容论”。

  • 标签: 知识概念 柏拉图 信念 《理想国》 兼容论 阿泰
  • 简介:当社会治理成为一门学问后,表现出了对知识依赖。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治理就是专业化知识应用。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分工-协作体系,是通过把专业知识整合到一起而形成社会治理整体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会以艺术形式出现,即达到社会治理某种理想境界。但是,人类社会处在一个不停息发展过程中,社会变革也会引发社会治理变革。在社会治理变革过程中,显然会表现出对新知识渴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者还是实践者,往往会耽于旧知识框架之中,即使新知识出现了,也会强行地将其纳入到旧解释框架之中。这不仅对于社会治理变革是有害,而且会把社会变革而积累起能量压制下来,并等待其总爆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革命就是因为社会治理压制了社会变革能量而引爆。鉴于此,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我们需要自觉知识创新,更需要社会治理去容纳和利用这些新知识

  • 标签: 社会治理 知识 创新 全球化 后工业化
  • 简介:人类认识(心有征知)对象是感觉(天官薄类).感觉模式具有先验性.人类据此确立命题原则:逻辑原则、简单原则等.主体因为有善恶喜好,故要虚;认识不同而平等,故壹;心有萌动,故静.针对先秦学者在名实问题上产生一些混乱,荀子提出:行、调、约等方法,强调在概念实际运用中把握它.

  • 标签: 荀子 认识 名家
  • 简介:知道一项行动从来不只是知道行动所寓于其中物理事件,而且意味着知道行动意义或意向性内涵。对于他人行动,我们需要通过观察而知道其意义;对于自己行动,我们则直接地、不由观察而得知其意义,因为这取决于我们自己意图。

  • 标签: 自我知识 图表 意向性 意义 他人
  • 简介:在柏拉图哲学中,关于知识、智慧和名称讨论,一直是国内外柏拉图研究领域热点与难点。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在柏拉图研究领域已经获得了长足积累,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古典学在国内学界兴起,关于古希腊哲学研究论题与讨论域日渐深入与精专。

  • 标签: 柏拉图哲学 “智慧” 知识 语言 古希腊哲学 中国学界
  • 简介:2007年11月27日,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终于走完了自己富有传奇色彩跌宕人生,享年91岁。一个多月来,当年(1978——1981年)跟先生读研究生时历历往事一再浮现于脑际,思之夜不能寐。如今,仍在为学途程弟子们再也不能亲耳聆听先生充满睿智教诲和批评了,然而更为重大损失则是史学界失去了一位能开风气之先大师级学者!公平地说,虑及先生90余年荆棘人生中所经历种种挫折与苦难——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

  • 标签: 历史学家 史学研究 赵俪生 述评 师风 传奇色彩
  • 简介:文化遗产继承,在阶级社会中有很大狭隘性,因为它只有符合统治阶级利益时才继承。真正有利于广大人民利益继承,只有在阶级消灭了社会中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吸收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文化中一切有价值东西,是从人类知识总和中产生出来。真正共产主义者,必须“用人类创造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头脑”(列宁),不能忽视对人类文化遗产批判清理和广泛继承。孔子思想是我们应当继承一份珍贵遗产。但历史局限性,使它不可能不包含着封建性因素。因此,继承这份遗产,就必须从三个方面即用“三分法”进行剖析和清理:凡直接为维护封建统治者少数人利益必须批判、抛弃;凡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远见智慧或者其萌芽,要认真清理,使之“古为今用”;凡保有生命力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则应积极继承和发扬。既反对吞吞吐吐,含混其词态度,也反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形而上学态度。

  • 标签: 孔子思想 封建社会 论语 被统治阶级 阶级社会 统治阶级利益
  • 简介:我们如果无法说明心灵与外部世界关系,那么就不能为知识成立条件提供合法性依据,由此在心灵如何认知与知识如何构成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可以回溯到笛卡尔哲学传统中,其实质问题是要去说明思想与世界如何联系、知识与世界之间关系如何确证。分析哲学在语言与世界二分中曲折地表现出心灵与知识之间张力。经验主义主张,经验是知识前提,要求反思经验在知识条件中各种角色合法性。该问题源自心灵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接纳经验问题。哲学家们愿意在科学主义、自然主义先验哲学层面上追问心灵属性,并为知识构成经验基础合理性作出说明。

  • 标签: 经验知识 自然主义 心灵 外部世界 哲学传统 实质问题
  • 简介:6月27~29日在厦门大学举行,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共同主办。来自美国、英国、芬兰、丹麦、爱尔兰、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与内地共80多位学者与会,共同探讨知识论问题。

  • 标签: 中国现代 认知科学 哲学学会 国际学术研讨会 知识论 成立大会
  • 简介:印顺法师对现代汉语佛学研究有着重要而深远影响,他在佛学研究方面所取得成就有目共睹,至今在汉语学界也是罕有匹敌。近代以来,佛教学界对他佛学观念和思想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也引发了一些争论,可谓法海微波。个人以为,对印顺佛教思想解读不仅要从佛教思想内部义理与行修等方面去作开展,更需要把他佛教学思想和观念放置在近代佛教思想学术史,

  • 标签: 佛教思想 近代以来 印顺 经史 转型 知识
  • 简介:“何为知识”,“知识为何具有确定性”,“我们如何知道、相信和理解”知识,这些都是西方哲学古老却又常新问题。其内在核心就是“知识确证”问题。在现当代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中,这个问题有语境论与非语境论两个主要立场。后者还包括了怀疑论、常识实在论、可错论、比较论、不变论和相对主义之间争论。概言之,语境论主张知识在特定语境中是意义明确,人们通过语境就可以理解知识,这也是正统知识主张;怀疑论则持相反观点,认为这种知识是不确定、不必然;常识实在论认为常识直觉就可驳倒怀疑论;比较论认为知识是通过命题比较来阐明;不变论认为知识不随语境变化;相对主义强调知识语句是在语境中被评价,而不是在语境中被说出

  • 标签: 知识论 语境论 确证问题 决策 相对主义 怀疑论
  • 简介:11月20~23日在台湾大学召开,由台湾大学哲学系主办,阳明大学心智哲学研究所、台湾哲学学会协办。本次会议旨在建立逻辑、知识与科学方法论三个研究领域互动,并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与发展。会议共有来自两岸四地约70多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发表论文50多篇。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逻辑 知识 台湾大学 两岸四地 科学方法论
  • 简介:唯识论典籍说“诸识皆虚妄分别”,由此产生问题是:因明所立现量和比量何以能正确。《成唯识论》认为,并非诸识都是遍计所执性;“虚妄分别”只是指凡夫诸识“不证实”,即没有证知真如;而依他起性也是凡夫智之认识对象。进而探讨比量可靠性,比量以记忆功能和记忆中知识为基础之一,而记忆(念)则属似现量,即不正确认识。此外,过去知识也都在似现量中。为何比量以似现量为基础?因为过去知识一个主要表现是概念。概念有名言自性,也有知识成分。其知识成分即比量之基础。现量可靠性则可到佛位认识中探源,佛位认识都是现量。若诸法有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也以此“不可言说”之离言自性为源头;若诸法无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与佛现量,在对现象认识上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佛还能在每一法上认识空、无常以及真如,而凡夫由于有相缚等原因而不能认识这些理及理体。

  • 标签: 唯识论 量论 现量 比量 似现量
  • 简介:这是一个混沌年代,也是一个充满可能性年代。当下西方知识界对于多种重要议题纷争,在相当大程度上表现出不确定性思想特征。此前固有的知识与信念遭到怀疑,而未来前景似乎于迷雾之中若隐若现。

  • 标签: 知识界 西方 综述 事件 思想特征 不确定性
  • 简介:突尼斯骚乱之初,几乎无人预见这会在周边地区引发连锁反应。毕竟,突尼斯社会太过“西方化”,缺乏阿拉伯国家典型特征。欧美的中东问题专家们谨慎告诫“埃及不是突尼斯”,然后“利比亚不是埃及”。这一切都似曾相识。1989年讨论东欧变局问题,也有专家适时提醒“X不是Y”。而到了1990年,“苏联绝对不是东欧”观点仍然相当流行。森林中没有两片相同树叶,

  • 标签: 西方化 知识界 综述 事件 阿拉伯国家 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