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一、唐宋《圆觉》的解经史《圆觉》,全名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一卷),据称为唐佛陀多罗(觉救)所译。最早记录它的目录——《开元释教录》就已经对该译出时间不究其详,《开元释教录》卷九中说“此近出不委何年”。

  • 标签: 《圆觉经》 唐宋 《开元释教录》 天台 佛陀 时间
  • 简介:宋代理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学的又一次更新与创造,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大事。宋代理学无疑被认为是一种新文化,代表着新的儒学发展方向。这种新文化建立在新的经典体系上,以《四书》的注释和结集作为基础,用以继承开拓传统的《五》(或称《六》或者“六艺”,为方便论述,

  • 标签: 宋代理学 《四书》 《五经》 中国思想文化史 “六艺” 《六经》
  • 简介:周公制礼作乐,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孔子有感于所处之世礼崩乐坏,向往周公之治,试图恢复周礼。孟子最早提出“孔之道”。先秦儒家以孔为圣人,而其他诸家则借批评孔以表达学派思想。司马迁宣扬“孔之道”最力,东汉明帝时将孔之道纳入国家教化体系。隋代王通承孔子“从”之志,提倡以礼乐之道化成天下。唐太宗时、孔分祀,迄至中唐,韩愈作《原道》,区分治统与道统,“孔孟”逐渐代替“孔”。明末黄道认为宋儒乃因治统缺失而强调道统,从而导致门户之见的产生,因此他弘扬六、回归孔之学以救时弊。清代朱彝尊亦提倡孔之道,而章学诚则认为义理、博学、文章三者必合于一,乃可通往孔之道,道统于此有向学统转化的迹象。当今反思孔之道的历史发展,对重建礼义之邦、实现文化复兴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 标签: 周孔之道 治统 道统 学统
  • 简介:齐文化对村商埠文化和村商帮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村商埠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渠道:传统继承和现代培植。所谓传统继承,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具体到村的商埠文化,主要传承有齐文化、儒文化、民俗文化和外地文化传统。齐文化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注重发展工商业的思想渗透于以祥子号为代表的村商帮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实践中,村商帮在全国各地的经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山东商人的主体和代表。

  • 标签: 齐文化 周村商埠文化 周村商帮
  • 简介:《金刚》一为般若学之根本。《般若》诸以《大般若》之第二分(《大品般若》)为根本,此依龙树判有前后两分,皆以《善现般若》为主。《善现般若》精义《金刚》赅摄之。又二分之判,分详般若道与方便道,对比观之,自以方便道为究竟。方便道二十一品要旨,《金刚》一具备无遗,井然不乱,故谓《金刚》一为般若学之根本,实亦般若学根本之根本也。

  • 标签: 《金刚般若经》 讲义 《金刚经》 般若学 龙树
  • 简介:《上下卦变歌》评述乌恩溥朱熹在《周易本义》一书里写了一首《上下卦变歌》,同时还画了《卦变图》。《上下卦变歌》(以下简称“卦变歌”)和《卦变图》概括了《周易》六十四卦卦变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朱熹关于卦变的思想。现在略作诠释与评述,有不当之处尚祈批...

  • 标签: 卦变图 朱熹 经卦 上升到 《周易》 既济卦
  • 简介:补苴罅漏嘉惠士林──评《论语编》杨亚利裴传永著、洋洋55万字的《论语编》一书已由济南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资料较全。“《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汉书·艺文志》...

  • 标签: 《论语》 补苴罅漏 孔子 言论 嘉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简介:<正>整个宋明儒学的基本精神是确认人性,并进而通过对存于人性中的天理与人欲之张力的处理,以重建儒家人的哲学.刘宗是宋明儒学的殿军,他三易其稿的《人谱》是宋明儒学的最后写本.这个写本不仅是对以往思想的简单总结,更是直面阳明心学之后晚明思想所出现的裂变所作出的回应,宋明儒学的最终归结便于这种自身的推进发展中完成.然就笔者所见,除吴宓于三十年代清华大学讲授“文学与人生”课程时将《人谱》列于“应读书目”(吴宓文学与人生》第4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表现出特别的重视,少有学者对刘宗这一自认为最重要的著作作专门讨论.本文在借晚明儒学内外的问题以说明刘宗《人谱》的性质之后,细论《人谱》,期望能展示出来明儒学人学最终归结的精神旨趣.

  • 标签: 刘宗周《人谱》 宋明儒学 心性本体 功过格 王阳明 人的哲学
  • 简介:庐是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开创者,中国哲学史研究是其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侯庐学术研究的主要领域。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侯庐相继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与老子》(1934年)、《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1942年)、《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1945年)、《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1956年)等著作,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发展阶段和主要命题进行了深入研究。40—60年代主持完成的五卷本《中国思想通史》标志着其中国思想史及哲学史研究体系的建立。

  • 标签: 中国哲学史研究 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 中国思想史 中国古代思想 思想史研究
  • 简介: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的《缪和》篇中,有六则以历史故事解说《易经》卦爻辞的例子。本文分析这六则历史故事用以解的符合程度,以证明用历史故事解并不始于南宋的杨万里等人,而四库馆臣所谓“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并非历史事实。

  • 标签: 缪和 以史解经 四库全书总目
  • 简介:易学是诞生之后对经传进行阐释的研究学科,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解易观,即解释的指导思想;二是解易体例,即历代易学者以不同的方式来解,以其解易方式的积累来显示某种系统的原则,故将其称为解易体例.这两个部分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不能分开存在一样,解易观均溶入在解易体例部分,解易体例体现解易观.研究某个易学家应将它们澄清条理化,先分析其解体例的条目如何,然后再分析其解易观如何,而后可明显看出他的易学在易学史上占据怎样的地位.尤其是在研究王弼时更应如此,因为他的解易观,既有古文经学派的义理与象数的因素,也有玄学的因素,不能一概而论,而如此的两种解易观均自然体现于其特有的各种解易体例中.尽管如此,迄今研究王弼易学,由于拘泥于王弼是义理易学的创始者的成见,很少有人探讨其来源如何,而只是偏重于王弼易学内容如何.探讨王弼解易体例来源如何,能明显得出其易学与前代易学的关系,从而判别‘创始者'的称号之妥当与否.本文将对提出的体例中哪个是继承前代的,哪个是自己创新的问题,作一粗略分析.

  • 标签: 易学史 王弼 《周易注》 《周易》 古文经 自然体
  • 简介:《周易》本爻辞中的“小”义问题,存在着与卦辞中类似的情况。通过对萃六三、噬嗑六三、蛊九三、屯九五等四条爻辞的全面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小”义在本卦爻辞中的独立用例,并充分认识到本中“小”及诸断辞也各自相对独立为义。这一系列问题的发现,对于进一步展开本思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周易》本经 爻辞 解释方法
  • 简介:"礼三百,威仪三千"是孔子论礼的重要命题,它讨论的是学习礼经书本和践行礼容威仪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贯穿其中的则是君子的品德修养问题。经过七十子及其后学的不断阐释,该命题的文本面貌与微言大义均发生变化,并对汉初今文礼学思想分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汉末,刘歆对该命题加以利用,在《七略》礼类小序中将"礼"概念由《仪礼》改换成《周礼》,郑玄、孔颖达相继坐实,终成学术史上一段公案。

  • 标签: 今文礼学 学礼与行礼 传经与制礼 礼经公案 《孔子家语》
  • 简介:<正>要重新理解和翻译像《道德》这种已经常常传用并被译成了许多种语言的著作,乃是一种需要一定证据的难以办到之事情,因此我们就把L′·D·贝尔纳教授那句朴实无华而富有意义的话放在本书的开头当作解释:“在有所发现中的最大困难,不是在于进行那些必要的观察,而是在于观察理解中要摆脱传统的观念”(《历史中的科学》,柏林1967年版,第38页)。

  • 标签: 《道德经》 部落 宇宙起源学 宗教礼仪 《庄子》 献祭
  • 简介:本栏是为初学《易》者而开设的通俗讲座,除“《周易》古今注今译”,还将分期陆续刊登《周易》的卦气、纳甲、互体、筮法、占法等易学基础知识,目的在于引导易学爱好者入门,进一步发掘和弘扬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遗产。

  • 标签: 今注今译 周易 君子 古经 注释 潜龙勿用
  • 简介:<正>经文:■鼎:元吉,亨。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 标签: 今注今译 经文 注释 雷电 战雷 闲言
  • 简介:<正>考察帛书《黄帝四》和《易传·系辞》之间在思想上的内在联系,是先秦哲学研究中一个新的课题。《黄帝四》产生于战国早期之末或中期之初,是现存最早的道家黄老作品,而《系辞》过去则一直被认为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但是,正如我在以前几篇文章中反复论证过的,《系辞》由于其与老庄道家的多方面联系,因而并不能被看作是儒家学派之作。通过本文的考察,我们会进一步了解《系辞》与道家黄老学派的联系,同时也使《系辞》

  • 标签: 黄帝四经 系辞 帛书本 道家黄老 黄老道家 黄老学派
  • 简介:党怀兴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全书900页,142万字。该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辞典编纂与研究'的成果之一。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辞典正文。该部分穷尽式地收录了《周易》的全部词语,在划分词类、标注词性的基础上,依据词语出现的频数,对词语的音项、义项加以排列。该书还对所收重要词语和短句做了简明的解释。第二部分,词语索引。该书编制的索引分为《部首检字表》、《音序检字表》、《四角号码检

  • 标签: 十三经辞典 易卷简介 辞典易卷
  • 简介:漳浦县黄道纪念馆中的天方盘和黄道《易象正》中的天方图大同小异,本文细致分析比较了二者结构的区别和相似,对其方圆数度关系作出考释。天方图是黄道周易学体系的重要基石,在其易学著述中,很多易、历、律的象数关系,都要根据天方图来说明。方以智一家三代对黄道的天方图都很欣赏,黄道的天方思想实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 标签: 天方图 天方盘 方圆 易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