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周易》与元素周期系肖树森《周易》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瑰宝,源远流长。《周易》又称大易、易经。被历代列为群经之首。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科技与生产各领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运用图象以表达自然规律,近代科技成就发展日益证明具有现实意义。从而不断刷新其...

  • 标签: 《周易》 主量子数 元素周期系 氢元素 原子结构 周期表
  • 简介:6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主办,会议主题为“佛教与现代性”。出席会议的中方学者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贵州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山东大学、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等单位;日本学者来自日本国际文化研究所、日本兵库县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新泻大学等单位。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执行所长张风雷教授主持。学者们对佛教现代化转型的理念、方向、方法、模式等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在闭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方立天教授共同向末木文美士教授颁发了“中日佛教学术交流特别贡献奖”,继任中日佛学会议日方代表团团长的菅野博史教授、秘书长蓑轮显量教授也在闭幕式上先后致辞。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学会 中国人民大学 宗教学理论 日本学者 上海师范大学
  • 简介:2月27—28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受中国尼山论坛组委会委托,应联合国文明联盟的邀请参加了该论坛。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大会主席耶雷米奇、奥地利总统菲舍尔、卡塔尔酋长塔尼、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即将离任的联合国文明联盟高级代表桑帕奥、新任高级代表纳赛尔等在开幕式上致辞,来自五大洲各国的政要、青年领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文化、媒体等各界代表两千余人出席了会议。

  • 标签: 联合国秘书长 论坛 联盟 文明 非政府组织 联合国大会
  • 简介:11月21日至12月20日在西南大学举行,由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院主办,西南大学哲学系承办。本届哲学月活动的主题为“哲学与生活之道”,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哲学走廊”(著名哲学家简介、经典哲学著作介绍、哲学经典命题等)、校内外专家学者哲学讲座、“爱智杯”哲学主题辩论赛、电影观摩、学生哲学学术系列活动等。

  • 标签: 大学哲学 西南大学 世界哲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生院 活动内容
  • 简介:12月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由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主办,会议主题为“科学技术中的价值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研究方向一直有着较大的优势,本次研讨会旨在纪念该校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中心主任刘孝廷回顾了中心1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刘晓力教授作为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首任主任,也发表了感想。

  • 标签: 科学技术 哲学问题 学术研讨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北京师范大学 人文研究
  • 简介:《论语》中“美”的字义主要为外观形式之美,而孔子所认同的美为形式之美与内容之善相互结合的美。以实用的观点来评价孔子的美善合一是一种理论的误判,因为孔子的美善合一观是一种内在价值的结合,或者说是一种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内在目的性的结合。道德价值在艺术活动中的引入无可非议,相反它能使艺术的体验从情感的形式快感提升到更为广阔的、整全的、有机的生命境界。就孔子美学研究方法而言,确实不能仅仅抓住一个“美”字,但同时也必须承认,美学研究是离不开“美”这个宇的,可以从“美”这个范畴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

  • 标签: 美善合一 审美价值 道德价值 内在价值
  • 简介:“德”字在先秦文献中有“性质”、“属性”义。传本《易传》除大量带有德性内涵的“德”字外,还保留了“德”的“性质”、“属性”义,如“蓍之德”、“卦之德”、“阴阳合德”、“神明之德”、“杂物撰德”、“和顺于道德”等。准确理解《易传》上述命题的意蕴,应将“德”之“性”义作为重要的参照。

  • 标签: 《易传》 神明
  • 简介:从《左传》有关记载、《周易》有关传文和以往出土的有关战国竹书综合考究,推断《周易》爻题的形成是在公元前500年后的孔子晚年或再稍晚一点的时间;《周易》与其前筮书的最大区别是有爻辞;爻题的从无到有,是由开始多用或沿用其他种类的筮书、筮占方法而走向独尊《周易》的发展特点决定的;爻题体现着蓍与爻、卦的联系,表示爻的时位与方位,提示如何积爻成卦,具有多种含义与作用。

  • 标签: 战国楚竹书 周易 爻题
  • 简介:根据篇的内容和结构,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二十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提出"五行"的命题;第二部分围绕着善、德,智、圣及相互关系立论并展开,进而引申出"慎独"和"金声而玉振"之说;第三部分围绕德、仁、义、礼及相互关系立论、解说、引申,重点在以德、圣为代表的"五行之所和"上.三个部分不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结构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其中可能还有"经"与"解"之别.

  • 标签: 楚简 帛书 《五行》 篇章结构 “经” “解”
  • 简介:<正>一临淄齐国故城遗址中出土一件陶制板饰建筑构件,属战国遗物,已断为两截,粘接后完整。高20.2cm、最长处40.5cm、厚2.7cm,色灰,质坚,背面粗糙,正面平整磨光并有凹线纹饰,主纹为粗线型对称旋涡纹,有边框,空白处分布六个乳钉纹。板饰外形与主纹共同构成了一只鸱枭(即猫头鹰)

  • 标签: 建筑构件 图腾 饰件 猫头鹰 旋涡纹 纹饰
  • 简介:6月21—23日在东日本国际大学举行,由东日本国际大学东洋思想研究所主办,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和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所协办。面对当下全球化时代人类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信仰等领域所存在的诸多冲突、纷争和困惑,会议旨在探究以儒家为主导的东亚传统智慧在缓解和调适这些问题上的可能资源及其贡献。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学者参加会议,并围绕以下议题展开研讨:先秦儒家的和平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东亚地区内部和中西之间的交往与比较、孔子与《论语》的阐释、儒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儒学和佛教与可持续发展等。

  • 标签: 东亚地区 和平思想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日韩 当代科学技术 国际大学
  • 简介:本文将传世品陈璋方壶、80年代新出陈璋圆壶铭文与今本及其它史籍相对征,考证出孟子在齐燕战争时(305BC)正在齐国,其时齐国面临着兼并燕国的绝好战机,孟子及其朋友储子、匡章等人极力主张伐燕.孟子劝齐宣王伐燕的动机是因为他期望周初文王-武王-周公-成王模式能够重现,因此他设计的"伐燕"、"取燕"策略也是模仿周初克商及统治商后裔的旧套路.孟子有关禅让、仁政和义战的理论,与其劝齐伐燕并无矛盾,均可从周初模式中得到圆通的解释.这一事件的历史复原,有助于分析孟门弟子是如何围绕它对文本进行叠加累造的,进而重新排定相关篇章的文本编年.这一事件,也应当成为剖析文本形成过程的一个界标个案.

  • 标签: 《孟子》 史籍 文本编年 齐燕战争 篇章
  • 简介:汉唐典籍如《说文》《初学记》等征引《逸论语》五则,自王应麟、朱彝尊以来,皆以其为《齐论语》之《问玉》篇,"问王"为"问玉"之误,已成定论。因其内容、体制与二十篇不同,为张禹所删。《齐论》自班固之后未见典籍称引;现有文献皆无其进入东汉以后传承情况之记录;郑玄校定《张侯论》,参考《古文论语》,并未参考《齐论》,学术史上"考之《齐》《古》"之说有误。考虑到著录《齐论》的《汉书·艺文志》实出于刘歆《七略》,而许慎引《齐论·问玉》时已称之为《逸论语》,可以判断《齐论》的亡佚时间当在刘歆之后、许慎之前。许慎编纂《说文》,采用《逸论语》,并未全部注明出处,这有助于我们对《说文》编纂与内容来源的认识。

  • 标签: 《逸论语》 《齐论语》 《问玉》 《说文》 学术史
  • 简介:最近40年,先秦至西汉的《老子》古本出土了四种。这四种本子分别为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甲本、乙本和北大藏汉简本,它们大抵反映了从战国中期到西汉中期《老子》一书的形成、演变,直到基本定型的过程。由此我们很容易看到,早期《老子》文本确实经历了一个章段聚集、离合、重组以及篇章调整的复杂演变过程。为何早期《老子》文本会产生如此复杂的演变过程?原因有多个方面,不过与“思想”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

  • 标签: 《老子》 “文本” 演变 20世纪 早期 反思
  • 简介:战国时期齐国大型墓葬中多皆设陪葬墓,与同时期其他列国殉人墓相比,具有数量多、随葬品丰富的特点,其中以陪葬墓中随葬石佩组饰尤具特色。石佩组饰可依其管珠石牌的组合方式分成A、B、C三型。A、B型不具地域色彩,女性专用;C型为齐国独有形式,男女不拘,兼可使用。A型石佩组饰的使用无身份等级限制,B、C型石佩组饰的使用具身份等级的约束与限制。齐国石佩组饰应源于西周用玉、佩玉习俗,逐渐发展成独具齐国特色的随葬品。

  • 标签: 战国时期 齐国 陪葬墓 石佩组饰
  • 简介:通过借鉴徐复观的相关思想及对现代新儒家“中体西用”的再理解,我们发现,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表现为“传统一反传统~形成新传统”的规律,即以中国文化的体(即儒家的内圣之学、心性之学或曰历史常道者)为核心不断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由此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而这一机制的核心就是庞朴先生所发现,并为中国古人一直袭用的“一分为三”的辩证思维。

  • 标签: 文化 机制 徐复观 中体西用 一分为三
  • 简介:在宋元明诸多学者对"大同小康"之论提出各种质疑的背景下,清初王夫之明确指出"大同小康"之论存在错简。其后,清代学者任启运、姜兆锡、李绂、孙希旦、黄式三、邵懿辰等,现当代学者钱基博、任铭善、徐仁甫等,围绕错简问题亦各有阐发,只是缘于视角的不同,提出的见解彼此不尽一致。不过,将各位学者的"纠错"主张代入"大同小康"之论文本之后,不难发现,问题并不能有效解决,更常见的是"按下葫芦起来瓢"。这说明,"大同小康"之论"其言杂乱,……其文不次"的问题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归咎于错简却不恰当。事实上,在"其言杂乱,……其文不次"的表象背后,"以注为经"当是症结之所在,只要把注释与原文区别开来,"大同小康"之论逻辑不通、文气不顺的问题也便不复存在了。

  • 标签: 《礼运》 “大同小康” 错简 王夫之 “以注为经”
  • 简介:9月24~28日在北京举行,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会议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联合会 会员大会 儒学 孔子 中共中央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