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关于“老来有就是福”的社会思考储兆瑞,刘燕石人口老化现象作为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方面是物质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又必然带来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在诸多的问题中,“老有所”的问题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如何解决好“老有所”问题,使老...

  • 标签: 老年人口比例 婚姻社会学 社会学思考 财产继承 抽样调查 社会主义国家
  • 简介:与传统生物通过解剖生命体以研究其内在构造不同,合成生物旨在将工程的思想用于生物研究中,以设计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生物体或对现有生物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制造材料、生产能源和食物、处理污染等,从而增进人类健康,改善生存环境,应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由于合成生物应用研究预示着创造人工生命的可能性,这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变化。对于这一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国际社会在憧憬其应用研究可能在医学、农业、能源和环保等领域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其可能引发的生物安全风险以及相应的伦理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

  • 标签: 技术应用 伦理问题 生物学 合成 规制 人类社会发展
  • 简介:作为近代政治哲学的最高分野,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对立构成了马克思进入政治哲学思考的总背景。个人与社会作为道德政治的两种主体其实是政治哲学理论反思的产物,西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在这两大原则消长的背后进行着。按照西方哲学对于政治的原初理解,政治的最高目标是道德性,即“应当存在的正义”,政治的本质则是精神的自由的创制领域。

  • 标签: 马克思政治哲学 个人与社会 社会原则 西方哲学 哲学理论 道德政治
  • 简介:韩愈强调孔墨相,建立新儒学,认为孔墨相同,直接利用,包括:爱的内涵、思想来源、圣人崇拜、贵王贱霸、尚贤、尚同、天神等七大方面;主张孔墨互补,甄别利用;同时注意孔墨不同,谨慎利用。韩愈的一生是对孔墨精神的践行,是孔墨互用的典范。历史上对韩愈孔墨互用进行了评说,认为孔墨互用很有必要,肯定了韩愈的积极贡献,其中有蔡元培、冯友兰、陈寅恪、英国著名汉学家葛瑞汉等。

  • 标签: 韩愈 孔子 墨子 相用
  • 简介:明万历十年赵贤本《管韩合刻》本《管子》,是在南宋浙刻本和明刻刘绩本《管子补注》基础上形成的新版本。此本补充浙本、刘本没有的文句,修订讹误之字,将刘绩本注释的精华部分刊印于上栏,并将赵贤本人补充的注释亦刊印于上栏,印刷精美。此本用字比较正规,影响很大,明清众多版本以此为母本,清代研究《管子》的学者亦多以此本为底本。

  • 标签: 南宋浙江刻本 刘绩《管子补注》本 赵用贤《管韩合刻》本 《管子》
  • 简介:对结果导向的批评可谓国内绩效管理研究的一个特色,其理由涉及价值取向、可行性、公平性、片面性等。基于结果导向的准确内涵和发达国家的实践,本文对这些理由做出回应和反诘。结果导向原则不仅理论上适合中国国情,而且是矫正实践偏差及其负面后果的现实需要。

  • 标签: 绩效评估 结果导向 投入导向 产出导向 规则导向
  • 简介:<正>梁启超一生写过许多评论孔子的文章,他对孔子的看法也与其政治主张一样,是多变的,从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二十年代,至少经过了四次较大的变化。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基本上追随康有为,是一个坚决的保教派。1898年写的《读<春秋>界说》更发挥了康氏的观点,认为“《春秋》立三世之义,以明往古来今天地万物递变递进之理,为孔子范围万世之精意。”此为其第一阶段之思想。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保教非所以尊孔论》,由提倡保教变为反对保教。同时,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责孔子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蟊贼”,由尊孔变为批孔。此

  • 标签: 梁启超 孔子 中国学术 思想变迁 康有为 政治主张
  • 简介:在《论语》一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不仅出现频率较高,而且全书还以“”字开篇。从一定意义上说,“”字可谓《论语》思想的“核心”。对于“”字,其涵义大抵可析为二:其一为动词义,即“学习”;其二为名词义,即“学问”。对《论语》中该字两方面的涵义作具体分析,将对深入理解儒家思想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论语》 孔子
  • 简介:从诠释观点考察汉代新经学的建立和性格特征,可以证知,董仲舒《着秋繁露》新儒学哲学、人学体系的建立,是汉代新经学得以成立并成为汉代政治、伦理、道德、学术之全面指导思想的关键。董仲舒所以成功,除了政治和时代的风云际会,实有赖于其抓住了“人”这个根本,喊出了“人为贵”的响亮口号,并成功地完成了对先秦诸家学说的综合创新。

  • 标签: 文本 儒学哲学人学 对五经的新认识与诠释
  • 简介:<正>前时治墨家学术思想,集得几点心得,就教于国内外墨专家学者。一、墨子何以姓墨墨子姓墨名翟,我们从读《墨子》和先秦诸子著作中,均可随时看到,应该是成为先秦学术思想史上的一般常识了。但墨子何以姓墨?却可引起人们的思考。

  • 标签: 墨子 墨家 墨经 孟子 学派 韩非子
  • 简介:<正>生平传略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生于公元1020——1077年。祖居大梁,后迁凤翔、邵县横渠镇。又移长安,遂为长安人。张载少孤而自立,喜谈兵事。年二十一,曾以书谒陕西宣抚使范仲淹,慨然欲树功名。范仲淹识其才,乃告诫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他接受了范仲淹的忠告,《中庸》犹以为未足,又窥之于释、道。但“累年究极其说,知

  • 标签: 阴阳二气 张载 太虚 周易 范仲淹 太极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格局出现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局面,不时爆发激烈的国际冲突,甚至有时发展到要爆发核战争的边缘(如20世纪60年代初的加勒比海危机)。90年代初,延续40多年的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大变,核战争的威胁似乎已经消除。人们本以为国

  • 标签: 和平学理论 社会正义 国际关系 社会冲突
  • 简介:《资本论》最为关注的就是“资本”问题。要真正理解和把握资本的“形式规定”,就必须对“资本本身”进行最为深刻的政治经济批判和“现象”分析。

  • 标签: 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 现象学
  • 简介:宪法文本明确规定了平等原则,但在现实语境中,有关平等原则的争议却鲜有共识。在就业领域,合理的年龄区分与年龄歧视之间的矛盾,同样显现出平等原则的模糊性。随着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关于年龄区分和年龄歧视的界限急需明确。平等原则的理性主义解释、功利主义解释和折中解释都难以有效解决年龄设定的合理性问题。能力解释对平等原则进行了分层次的回答,预设了一个平等的基本能力起点。只有将就业岗位与能力要求进行绑定,才能合理地进行年龄区分,从而将平等原则适用于就业领域中的年龄问题。

  • 标签: 平等原则 年龄区分 年龄歧视 就业领域
  • 简介:有史肇端于明代冯从吾的《关编》;嗣后关学学者王心敬、李元春和贺瑞麟皆起而续之,遂有《关续编》;民国间,为宦陕西的川籍学人张骥又编有《关宗传》,这些都是有关关学学术史的重要文献。但或因其“牵合附会之习”而滥入,或因“拘于门户之见”而摈弃,这些文献对于关史的认识都存在不少缺陷。现代学人撰写的与关思想史相关的论著,较早见于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

  • 标签: 《关学编》 思想史 科学内涵 思想历程 《中国思想通史》
  • 简介:的一个基本思想原则是“损益”,对传统思想的“损益”,是为了宗法等级制度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损益”思想原则对我国封建社会有极大影响。孟子、荀子损益孔子思想,发展了儒学,董仲舒适应封建大一统的客观需要,对孔损益而非改铸。宋明理学仍是传统儒学的损益,它在理论上增益新的内容,却减少了民主性的精华。“损益”原则的长期发展,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特点。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儒学的损益,有维护旧制度,又作某些改良的总倾向。封建后期,儒学虽在思辨方面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巨大影响,但某些进步因素和民主性精华已丧失。直到五四运动,才彻底反对宗法制度,完全摆脱孔“损益”观的束缚。但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力量异常强大,至今仍有反封建思想的艰巨任务。由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已不存在,儒学失去了依据,不能再予“损益”,今日再提倡新儒学也是行不通的。对于历史上的孔“损益”原则,要科学地、历史地分析;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它同真正的变革是不相容的。

  • 标签: 宗法等级制 孔子 董仲舒 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 宗法制度
  • 简介:在早期儒家哲学家中,荀子以礼见长.荀氏之礼,义精蕴奥,广博多方,引人注目.本文试从多个视角勾勒其理论内涵:荀子以礼为人类社会之根本,以天人同理主据天地自然而证礼,是为礼之本体根源论;荀子言欲求天然,由养欲节求、欲物相长而论礼之缘起.将礼以人文之原则、文饰之技巧溶情感于理智、汇政治理性入民俗仪式,是为礼之人本文化论;荀子由群论分,以礼明分使群,自异求同,从别索齐,隆礼至法,引法入礼,将制礼者、释礼者、执礼者归结于圣主君王,是为礼之社会政治论.

  • 标签: 荀子 礼学思想 人本文化论 本体根源论 社会政治论
  • 简介:在季羡林先生浩瀚的著作中,翻译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有关翻译的论述虽然不是很多,但有着他对翻译的独到见解,凝聚着他深邃的思想与洞见,尤其是他严谨的译风,对今天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述评 季羡林 译学思想
  • 简介:  研究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首先了解这门科学过去和现在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知道前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不能借鉴古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不了解当前这门科学的前沿性问题,也就谈不上在已有的基础上取得新的进步.…………

  • 标签: 中国孙子 孙子学史 学史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