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应该”语言来表达具有规范性实践规则,并以此去引导行动,这是现代实践哲学个基础思想。通常认为,在两个关键指标上,道德意义上“应该”不同于其他意义上“应该”概念。这两个指标,个是“应该”概念所表征规范特征,另个是“应该”概念所蕴含规范力量。

  • 标签: 道德原则 绝对律令 “应该” 逃避 神话 实践哲学
  • 简介:唯识论典籍说“诸识皆虚妄分别”,由此产生问题是:因明所立现量比量何以能正确。《成唯识论》认为,并非诸识都是遍计所执;“虚妄分别”只是指凡夫诸识“不证实”,即没有证知真如;而依他也是凡夫智之认识对象。进而探讨比量可靠,比量以记忆功能记忆中知识为基础之,而记忆(念)则属似现量,即不正确认识。此外,过去知识也都在似现量中。为何比量以似现量为基础?因为过去知识个主要表现是概念。概念有名言自性,也有知识成分。其知识成分即比量之基础。现量可靠则可到佛位认识中探源,佛位认识都是现量。若诸法有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也以此“不可言说”之离言自性为源头;若诸法无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与佛现量,在对现象认识上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佛还能在每法上认识空、无常以及真如,而凡夫由于有相缚等原因而不能认识这些理及理体。

  • 标签: 唯识论 量论 现量 比量 似现量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表述了个“目的链”分析,他论证说:我们所有的实践与探究都旨在获得某个好,而每种好之所以好,又是因为有助于获得下个好;这样,这些“好”就会排成个“为了为了为了”手段目的链条,其尽头指向“终极好”。终极好价值源于自身,而不再是因为服务于下个好而好。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说这样终极好就是“幸福”这个至善——幸福概念是整个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核心。在现代,自由主义主流政治思想不满社群主义共和主义政治哲学,在重启亚里士多德幸福论智慧时经常诉诸它。事实上,不仅政治哲学家们日益钟情古典幸福论,而且各国政府今天也正在现实政策规划中直接写入“幸福指数”。

  • 标签: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柏拉图 《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哲学家 朋友 主流政治思想
  • 简介:哲学存在论政治和政治本身具有的存在论意义这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哲学存在论的当代形态。政治哲学成为第一哲学不仅是哲学形态变迁结果,而且是政治作为社会历史维度的当代转型在思想上种体现要求。哲学在政治权力运作中形成,政治权力应该在哲学理念引导下运行,政治与哲学相互规定并相互构成。

  • 标签: 政治哲学 第一哲学 当代形态 政治权力 存在论 内在统一
  • 简介:本文以中国现代化进程发生、发展为背景,持哲学变革与社会思潮互动观点,着重考察康有为既接受《周易》思想影响、又重释阐发《周易》理念双重努力,力图揭示其以易为宗、以易为归,在创建现代经学过程中推进易学现代转化思路、环节、内容特征,并积极评价其价值意义。

  • 标签: 尊经改制 以易为宗 变通进化 太平大同
  • 简介:就同理论维度论,《易传》认为“生”、“”同源于“命”,即在“生””之间,“命”成为连接二者契合点,“生”经由“命”转化为“”。《易传》讲“生”是基于阴阳“转易”,由此出发则使“生生不已”成为“命”基本内涵。而讲“”则是基于“命”向万物之“顺承”。“命”“生生不已”促成了“积极有为,进而引领出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 标签: 生性同构 易传 生生不已 人生态度
  • 简介:本文主旨,在说明《易》是中华民族综合文化起点。它是原始综合,而不是后世科学分析,其内容极为丰富。作者认为,《周易》是《易》发展史上第二阶段,《易传》为第三阶段,后世种种“易说”为第四阶段,此外,还有个第一阶段,那就是原始段,即“毛胚阶段”。这阶段精义,历来说易者,甚少发挥,本文拟补此缺。

  • 标签: 发展史 宗教信仰 神秘主义 神秘色彩 境界 八卦
  • 简介:曾参思想以道德规范为主,核心是孝,实质是重视伦理,重视做人责任。他认为人生责任多,处处时时有责任,责任是相互;人责任有先后、高低之分,家庭责任是首要、基本,社会行政责任是次要。人们在尽到家庭责任以后,应自觉主动地承担并终生坚持不懈地履行他人以至于天下人责任;人们为尽到人生责任,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并提出了“省身”、“战战”、“慎独”等修身方法。

  • 标签: 曾参 责任
  • 简介:文化技术选择作用吕乃基笔者于另文中讨论了技术对文化影响①。应该指出,文化具有相对独立,并且技术进行选择。文化通过技术各个侧面——器物、组织,以及由研制、投产到商品化过程——影响选择,引导技术朝着有利于自身稳定与发展方向前进。、...

  • 标签: 行为方式 新技术 技术的选择 文化进化 反科学思潮 组织形式
  • 简介:公元5世纪初,儒学经由朝鲜半岛南部百济从中国传入日本,6世纪初,佛教经由同样路线传入日本。至公元7世纪,圣德太子主持推古朝政治外交,开始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直接从中国隋唐帝国输入先进文物制度,儒学佛教在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层面,开始对日本文化发挥影响。本稿拟以推古朝圣德太子摄政改革期间颁布“冠位十二阶”、《宪法十七条》,以及“三经义疏”等为主要依据,考察圣德太子儒学佛教兼收并蓄,了解儒佛同样作为外来文化是如何得以互无冲突地适用于彼邦,藉以探讨儒佛思想之于多元文化中得以会通共同价值基础所在。

  • 标签: 圣德太子 儒佛会通 冠位十二阶 宪法十七条 三经义疏
  • 简介:<正>周代贵族是礼所熔铸的人。礼他们性格规定性突出地经常地表现为礼人们感情制约。他们性格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也反映出人们感情同礼复杂关系。概括地说,周代贵族感情同礼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种状况:、情在礼规定性中得到表现;二、礼排斥与否定;三、礼否定有限性。下面依次进行探讨。

  • 标签: 贵族 左传 统治思想 成王 规定性 礼乐
  • 简介:对于八卦与五行两种理论体系结合根据,学界尚未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两种理论各自特点,依据有关史料,“象”“四方四季”可能是导致八卦与五行结合两个原因。不能简单地用阴阳概念代表八卦,阴阳是五行八卦两者共同理论基础。

  • 标签: 八卦 五行 阴阳
  • 简介:以文道统,情理统,人艺统为基本内容美善统,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大特点.这特点在秦汉审美文化中得到了极为充分富于时代特征表现.在秦代,它是以极端功利主义尚用形式表现出来.在汉代,几乎所有的思想流派都主张审美、文艺服从、服务于政治教化、伦理重塑、人格再造、稳定大主旨,这种强调美善结合、刻意弘道济世,注重政治教化审美功能观,在汉代审美文化理论形态、感性形态生活形态都有显著表现,成为秦汉审美文化显而易见特征.

  • 标签: 秦汉审美文化 美与善的统一
  • 简介:《管子》在科技史教学中地位作用刘青泉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以撰写1400多万字《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而享有盛名。李约瑟博士原来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生物化学研究,1937年(当时他37岁)开始学习中文,此后转行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他最初学习中...

  • 标签: 《管子》 科技史料 管仲学派 科学思想 《中国科学技术史》 科学史
  • 简介:本文通过近代中国民族认识探讨阐述中华民族论中所蕴含内在化了帝国。为此本文把当时中国人民族认识分为文化民族国家民族进行探讨,并阐述容满立宪派排满革命派民族论为什么及如何都只能归结为民族帝国主义民族论,并由此把文化民族作为反思作为国家民族中华民族论中所蕴含帝国理论对策加以关注。

  • 标签: 民族大一统 中华民族 民族帝国主义 帝国性 文化民族
  • 简介:儒家义利观是在总结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政治经济思想基础上提出来,与利民思想致,反对统治阶级劳动人民肆意诛求。儒家义与利并不是对立,对上讲义,是要限制统治者私利,而得长治久安之大利;下讲利,是要使人民得定实惠,安居乐业,从而维护尊尊亲亲之大义。儒家义利观是儒家政治经济思想集中反映,它虽未被当时统治者接受,但在以后历史中发挥了作用

  • 标签: 儒家义利观 政治经济思想 先秦儒家 历史作用 统治者 先秦时期
  • 简介:随着对外贸易不断发展,涉及我国反倾销案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反倾销增加已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顺利发展.行业协会作为企业代言人,应与企业加强协作,积极准备、预防反倾销案件发生.旦反倾销应诉诉讼发生后,积极应对,这样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保护企业利益.

  • 标签: 行业协会 反倾销 作用
  • 简介:从张岱年先生关于张载天地之与气质之两元论分析入手,说明张载两元论主要是就事实存在而言,在价值评价角度,张载根本否定气质之意义,而天地之为善亦取决于变化气质而善反工夫。人由二(善恶混)而走向(善性),是在德与气交相胜过程中实现,说到底只是互为胜负。“于气”之两元也可以在意义上予以理解。

  • 标签: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性两元论 性一元论 二性 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