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唯识论典籍说“诸识皆虚妄分别”,由此产生问题是:因明所立现量比量何以能正确。《成唯识论》认为,并非诸识都是遍计所执;“虚妄分别”只是指凡夫诸识“不证实”,即没有证知真如;而依他起也是凡夫智之认识对象。进而探讨比量可靠,比量以记忆功能记忆中知识为基础之一,而记忆(念)则属似现量,即不正确认识。此外,过去知识也都在似现量中。为何比量以似现量为基础?因为过去知识一个主要表现是概念。概念有名言自性,也有知识成分。其知识成分即比量之基础。现量可靠则可到佛位认识中探源,佛位认识都是现量。若诸法有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也以此“不可言说”之离言自性为源头;若诸法无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与佛现量,在对现象认识上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佛还能在每一法上认识空、无常以及真如,而凡夫由于有相缚等原因而不能认识这些理及理体。

  • 标签: 唯识论 量论 现量 比量 似现量
  • 简介:就同一理论维度论,《易传》认为“生”、“”同源于“命”,即在“生””之间,“命”成为连接二者契合点,“生”经由“命”转化为“”。《易传》讲“生”是基于阴阳“转易”,由此出发则使“生生不已”成为“命”基本内涵。而讲“”则是基于“命”向万物之“顺承”。“命”“生生不已”促成了“积极有为,进而引领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 标签: 生性同构 易传 生生不已 人生态度
  • 简介:阶级意识是自我意识变异形态。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认为从自我意识到阶级意识转化是一个有觉悟进步。但实现这个进步需要付出代价是否能为现代社会所承受,是一个巨大疑问。这个疑问也是隐藏在文章中核心问题。全文基于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框架剖析,从阐释自我意识与阶级意识本质区别出发,通过分析利益、组织、成员身份这三个意识转化过程中转捩点,凸显了人们认知能力与认知权利在社会冲突中所扮演关键角色。

  • 标签: 自我意识 阶级意识 阶级斗争 社会冲突
  • 简介:中国古代人思维呈现着一种生态化特点,它体验且合理性地表征了生态——生命存在本真状态,诗意化地悟解着人生态化生存内在机理。她在以“一”为始,以“无”为本“大道”之境中,将实存“有”消遁在本真存在“无”中,从而去“活化”性地探求天地自然存在之本,梳理人生命存在之根,去透析“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生态节奏韵律与无穷意味,同时还力在打造一种内蕴精神生态平衡节律“生态人”。本文所分析太极、“无”、“化”,、“心““游”等思维范式就明显呈现着这种生态体验特点。

  • 标签: 哲性思维 生态体验性 “大道”之境 生生 自然无为
  • 简介:从张岱年先生关于张载天地之与气质之两元论分析入手,说明张载两元论主要是就事实存在而言,在价值评价角度,张载根本否定气质之意义,而天地之为善亦取决于变化气质而善反工夫。人由二(善恶混)而走向一(善性),是在德与气交相胜过程中实现,说到底只是一互为胜负。“一于气”之两元也可以在一气一意义上予以理解。

  • 标签: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性两元论 性一元论 二性 一性
  • 简介:以“应该”语言来表达具有规范性实践规则,并以此去引导行动,这是现代实践哲学一个基础思想。通常认为,在两个关键指标上,道德意义上“应该”不同于其他意义上“应该”概念。这两个指标,一个是“应该”概念所表征规范特征,另一个是“应该”概念所蕴含规范力量。

  • 标签: 道德原则 绝对律令 “应该” 逃避 神话 实践哲学
  • 简介:"天下之言"章是孟子讨论人性一段重要言论,但是由于个别文字难以训释,其内容一直不被人们理解,影响了孟学研究进一步深入.新近出土郭店竹简中,一些文句与"天下之言,,章有可沟通之处,为我们破解该章内容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拟结合新出土竹简材料对该章文字进行训释,并由字义训释进一步探讨孟子性善论思想.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标签: 《孟子》 《性自命出》 性善论 个别 郭店竹简 人性
  • 简介: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民族认识探讨阐述中华民族论中所蕴含内在化了帝国。为此本文把当时中国人民族认识分为文化民族国家民族进行探讨,并阐述容满立宪派排满革命派民族论为什么及如何都只能归结为民族帝国主义单一民族论,并由此把文化民族作为反思作为国家民族中华民族论中所蕴含帝国理论对策加以关注。

  • 标签: 民族大一统 中华民族 民族帝国主义 帝国性 文化民族
  • 简介:《论语·先进》第二章,是对孔子“厄于陈蔡”记述最早、最具权威珍贵文献。释文本、朱注本分章“从郑氏”并不为错,清及近现代学者对朱注质疑有误;此章传述弟子,可能是有若或曾子。孔门四科十哲成才与成名,与他们跟随孔子经历陈、蔡之厄有直接关系。

  • 标签: 《论语·先进》 分章 厄于陈蔡 考论
  • 简介: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失败文化追踪刘慧宇20世纪初是世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现代变革大潮迭起时期,中国在其中也经受了西方文化猛烈撞击与传统文化剧烈震荡所引发变革洗礼。1911年发生辛亥革命正是这种撞击与震荡产儿。这场革命将中...

  • 标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袁世凯 中西文化冲突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中华传统美德历史考察,来揭示中华传统美德历史变迁,以及这些变迁背后所反映历史社会需要。同时,本文特别想揭示是,1840年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西方文明碰撞,梁启超、孙中山、张岱年等人是如何思考道德中公私、古今、常变、继承与创新等问题,以及他们如何对传统道德进行“创造转化、创新发展”,并提出新美德体系,以适应新时代要求。这些宝贵思想资源,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滋养借鉴。

  • 标签: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 道德
  • 简介:<正>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很强地域。齐文化,指先秦时期齐国文化。这种文化渊源可追溯到齐封国。西周时期齐、鲁分别立国,此为齐文化鲁文化最初分野。齐文化创始于太公,传至管仲而形成系统,后来由稷下齐法家进一步发展。齐文化以它特有的形式内容区别于鲁文化,成为山东

  • 标签: 齐文化 齐国 开放性 鲁文化 学术思想 思想文化
  • 简介:技术壁垒是一种符合WTO规则保护手段,具有合理性、复杂、灵活性隐蔽特点,因而在国际贸易中被广为采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这方面明显落后.因此在入世后,我们应重视对技术壁垒运用,以维护公平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我国消费者权益.

  • 标签: WTO 国际贸易 技术性壁垒 中国 贸易壁垒
  • 简介:郭店楚墓竹简《自命出》是介于孔孟之间先秦儒家著作,在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是研究孔孟之间儒家情感哲学重要来源。从情感来源上讲,“情生于”,将人情感真正纳入人性当中,从根源处论证了情感存在合理性正当。从情感特征来看,强调真情、美情,以哀乐论情,最早提出至情必悲,开启了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从情感善恶来看,人情可悦,人情为美,情感有向善趋向,情善导致性善,为孟子性善论,起到了一个重要过渡作用。

  • 标签: 性自命出 情感哲学 情生于性 道始于情
  • 简介:通过与科学比较,张东荪从普遍维度研究了形而上学思想实质、概念特点、价值意义。他区分了“形而上学系统”中核心范畴两种功能抽象概念两层涵义,论证了“形而上学知识”合法必要。进而,他依据形而上学民族历史特点,考察了汉语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语言结构,提出了中国哲学没有“本体论”。张东荪在重建新宇宙论时,遵循了这一理念,表现出了与现代本体论重建运动不同实践方向,也显示了形而上学观念在中国发展演变复杂

  • 标签: 张东荪 形而上学 知识 科学
  • 简介:10月18—19日在奥地利格拉茨召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奥地利委员会主办,奥地利儿童哲学研究中心、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承办。来自近30个国家200位学者学生参加了会议。会议旨在以一种批判方式对待在文化、教育、社会正义机遇平等等方面由全球化引起一系列挑战,加深人们对这样一种立场认识:只有当人们对文化多样持同情态度并表明对人权信念时,开放成功对话与交流才有可能进行。

  • 标签: 文化多样性 儿童哲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世界主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语言
  • 简介:京房《易》学是西汉《易》学之重要一家。由于后世对《汉纪》、《汉书》中记述其材料认识理解偏差,以致造成了“唯京房为异”之说。本文从材料来源、语句意义及京房《易》在汉代地位等三方面对此说法进行了考辨,指出了此说不当之所在。

  • 标签: 京房 易学 异党
  • 简介:《管子》有三分之二涉及经济内容,其论及范围也十分广泛,诸如国际贸易竞争、经济运行调控、防止贫富分化等思想,几乎将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涵摄在内。就当时环境条件而言,《管子》微言大义是极其精湛而有洞见。其中许多经典理论对于当代经济发展模式建构仍具有现实启示指导价值。

  • 标签: 管子 经济思想 民本国富策 现代性
  • 简介:自命出》不但为先秦儒家心性论研究提供了新理论来源,而且为先秦儒家美学研究也提供了一个新文本。在人性论上,《自命出》持当时流行自然人性论。人性本然材质在与外物交接过程中化性为情并奠定心志,从而为后天礼乐教化提供了可能。礼乐虽都出于情并作用于情,但礼教更多是直接逼索心志,从而奠定心志.产生道德情感。而乐则能直入生命情感本然深处而直接切近天性,在对自然、感性情感感染、谚陶、摩荡中使得心志、情思油然而动,从而自然、自觉地激发道德情感,最终成就美善圆融、身心和谐君子人格。

  • 标签: 《性自命出》 心志 乐教
  • 简介:基于以荀解荀方法论自觉,本文取一种元伦理学进路,在荀子本人“共名与别名”逻辑架构之下,内在于荀子哲学固有脉络考察分析了荀子㈠”概念多重意涵,揭示了荀子人性理论多层次,进而在道德主体理论层面探讨了荀子人性观念语境、意义及其哲学重构可能。本文以如下三个基本问题为线索:第一,荀子性恶观念在何种意义上是成立?第二,既言性恶,则善从何而来?易言之,善在荀子那里是否也具有某种意义上先天根据?第三,如果对第二问题回答是肯定,这是否就意味着苟子人性理论中存在着结构悖论矛盾?通过对这样三个基本问题讨论,本文认为,荀子”概念乃是一种结构论的人性观念,而非本质论的人性观念。

  • 标签: 荀子 元伦理学 结构论人性观 本质论人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