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3 个结果
  • 简介:试论齐文化的主要来源于嘉芳本文中所讨论的齐文化这个概念,主要是从考古学文化这个角度出发。组成齐文化的各要素,在融合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或大或小的作用,但是一旦形成了相对独立、具有自己特色的齐文化,它们便有机地化为一体,成为一新的文化体系。也就...

  • 标签: 齐文化 商文化 考古学文化 遗址 东夷文化 文化因素
  • 简介:本文从湛若水对“随处体认天理”、“以自然之功夫合自然之本体”、“勿忘勿助”这重要主张的阐释出发,指出湛若水对自身学问归属有着自觉而深刻的认识,在接续白沙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扩充其内在意蕴与现实指向,因而极具意义和价值。

  • 标签: 湛若水 陈白沙 随处体认天理 以自然之功夫合自然之本体 勿忘勿助
  • 简介:针对张政烺先生《易辨》一文中的问题,经考辨,我们认为商周器物所见四爻数字卦是六爻卦的简写,与互体说的含义不能等同;认为《周易》有据互体说写成之爻辞的说法是没有真实根据的。根据天星观等战国楚简之易卦皆两卦并列而不见只有单卦的情形,推断其所用当非卦变占法。西周易卦数字与相传《周易》所用筮数之不合,不能证明如《左传》所记遇某卦之某卦的占例不是卦变占法。

  • 标签: 张政烺 数字卦 互体 卦变
  • 简介:方东美在充分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旁通不仅是《周易》的根本原理,还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他在“学易者所以通其象,学易者所以通其辞”的基础上加上一点,即“学易者所以通其理”,而这个“理”就是“旁通”之理。通过对中、西、印不同文明的比较,他认为中国古人所特有的旁通统贯的机体主义思维模式与西方二分思维模式不同.这种思维方式将世界看作是一旁通的有机整体,从而避免了西方二分模式所带来的分裂。

  • 标签: 方东美 旁通 易传 融贯型 分离型
  • 简介:<正>如何使国家长治久安,这是自古以来的思想家、政治家竭虑殚思的一中心问题。生活于战国末期的荀子,目睹“亡国乱君相属”的状况,深感治国之道的重要。他长期游学于“稷下学宫”,融汇综合儒、墨、道、法、阴阳诸家思想,形成了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治国学说。《荀子》一书就是代表了当时认识高度的一部治国的百科全书。凡治国中的重要问题,如天、地、君、臣、兵、民、修身、治学等或今人所谓之政治、经济、生态环境、思想

  • 标签: 荀子 治国之道 思想方法 治国思想 长治久安 法先王
  • 简介:“慎”德有两维度:慎微与慎独。慎微之德重“微”,慎独之德重“隐”,不愧屋漏是慎独要达到的很高标准,其建立以良心为心理基地,其意义在于人的自我制约。

  • 标签: 慎微 慎独 传统德性分析 中国
  • 简介:郭店竹简最早从心性论上探讨道德生活何以可能的问题,《中庸》和孟子循此路向,将人的道德需求上推到超越的形上之天,为道德生活确立了最高的理据,解决了道德的终极根源问题,建立了儒家的道德形上学。郭店竹简最早把刑法与礼乐并列为教化民众的手段和内容,开始了对传统儒家政治主张的重大变革,并在道德评价的层面上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的合理性,这些都被荀子所承袭,并最终形成了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的礼法互补的治国模式理论。

  • 标签: 郭店竹简 心性论 道德形上学 自然人性论 礼法互补
  • 简介:<正>《管子经济思想研究》,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巫宝先生的一部经济史学论著,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管子》一书是我国古代典籍中阐述经济问题较多的名著。书中提出的经济范畴和概念,在中外历史上堪称创经济学说的先河,它对古代社会经济问题的论述,向为封建王朝从事经世济民的有识之士所取法。源头活水,也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重视。

  • 标签: 思想研究 管子 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 经济史学 经济思想
  • 简介:孔子从名分、等级观念出发,提出了忠君思想;孟子对此冷淡,甚至反对,而特别强调父的统治地位;荀子对孔子的忠君思想很热心,却又格外重视夫的主导地位。这样,君、父、夫专制权力的理论便开始形成了。

  • 标签: 忠君思想 孔子思想 孟子 荀子 主导地位 君臣关系
  • 简介: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围绕社会正义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讨论,这既是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理论和观念上的反映,也是学术研究中的难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面对理论和现实的重大问题,如何深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开掘马克思思想资源中的社会正义思想,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在场性?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正义 正义思想 思想资源 正义问题 学术研究
  • 简介:作为公羊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世说”经历了一不断演进与“充实”的过程。其初,“世说”仅仅意味着一种关于《春秋》历史的世代划分方式和记事方法的理论。在《公羊传》看来,“讳尊隆恩”与“辟害容身”是《春秋》“书法”的两最主要特征。进而,何休创造性地将“内外之辨”融入“世说”,赋予后者以拨乱反正之新义,“世说”由是具有了王道论和历史观的色彩。随着清代公羊家对于“统说”、进化论等观念的引入,“世说”遂又成为通古达今和革故鼎新的象征。“世说”的这一演进过程表明:作为经世之学,儒学始终直面现实,关注世界的变化,并试图以自己的理论创新回应、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

  • 标签: 公羊学 三世说 经世济变
  • 简介:戴震的认识论中有两颇有意义的范畴:“意见”和“理义”。他认为,人的认识目的是为了获取理义,但得到的却往往是意见。宋明时期的哲学家,如朱熹等人,由于分不清理义和意见,以致把意见当成了理义,把理义当成了意见。这不仅贬损了理义的至上性,而且

  • 标签: 戴震 认识论 “意见” “理义”
  • 简介:牟宗认为即便是“开阔、弘通”如船山者,尚不能转出“民主政治”的新外王,此即为船山政治思想的“局限性”。笔者认为,牟先生这一评价,是把西方政治哲学中作为政体形式之一的“民主制”看作儒家有无政道的评判准则,如此限制了关于政体形式的讨论类型,致使无法同情地理解“圣君贤相”这一混合君主制、贵族制的“儒家”式政体形式,同时对民主制本身之弊端也缺乏必要的分析。另一方面,牟先生希望在王船山注重事功的基础之上再“稍进一步”,转出“民主政治”,应该说这个创见可以弥补儒家政治思想中“公民政治主体”缺位的不足,在儒家关于政体形式的探讨中,确实缺少对民主政体形式的关注和讨论。

  • 标签: 牟宗三 王船山 新外王 政体形式 民主政体 圣君贤相
  • 简介:《礼记·缁衣》是阐述孔子政治与伦理道德学说的专篇。郭店简和上博简的《缁衣》篇是目前所见最接近原初状态的古本,两种简本的首章皆为“缁衣”章,可见此章是为全篇的统领。此章内容的中心是通过对于缁衣与巷伯的对比,说明民众能够辨别美、丑之重要。周人的社会理念中,以文王为美的化身,演绎出圣王崇拜,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有深远影响。

  • 标签: 礼记 缁衣 美丑之辨 孔子思想
  • 简介:本文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生、发展为背景,持哲学变革与社会思潮互动的观点,着重考察康有为既接受《周易》思想影响、又重释和阐发《周易》理念的双重努力,力图揭示其以易为宗、以易为归,在创建现代经学的过程中推进易学现代转化的思路、环节、内容特征,并积极评价其价值和意义。

  • 标签: 尊经改制 以易为宗 变通进化 太平大同
  • 简介:易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显学。学界对于易学史的研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这一成就背后却还留存着一遗憾.那就是我们的易学史研究疏忽了易佛关系这一大课题,这包括两方面:(一)我们没有研究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前期,为什么佛教在与儒学和道学相沟通的同时却不与易学相沟通;(二)我们没有重视宋明以后存在的大规模的易佛沟通现象。本文以素描的方式勾画出了一幅被学者们忽略了的易佛关系图,有理有据地对疏忽易佛关系的研究状态提出了警策,并以太虚大师的易学思想为例,说明了易佛关系是不应该被疏忽的。

  • 标签: 易学 易学史 佛学 易佛关系 太虚大师
  • 简介:与启蒙精神的对话,至今仍是思想界不能回避的挑战之一。特别对于中国学者来说,站在古与今、中与西的双重难题之间,既要探索启蒙本身历久弥新的价值,又要尝试回答这种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思想与实践的意义何在。这里选编的一组文章,分别从启蒙思想的历史性构成、中西“理性”观比较、启蒙精神与中国现代化,以及启蒙传统的现代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揭开了“启蒙”的神秘面纱,阐述了启蒙精神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启蒙精神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启发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正如启蒙是一项未竞的事业,关于启蒙的研究同样未完待续。

  • 标签: 启蒙思想 《判断力批判》 现代化事业 启蒙精神 视阈 现代价值
  • 简介:在有着深厚隐逸文化传统的中国,把隐逸看作是一种典型的高尚行为似乎已经成为历来人们的共识。然而,实际上中国并不存在能够成一家之言的统一的隐逸思想,中国隐逸思想分为儒、道两派,而且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隐逸以合乎道义为准则,道家隐逸则以追求适性为目的。在儒家隐逸思想中,“高尚”的确是隐逸行为的一重要性质;不过与之迥异其趣的是,高倡“道法自然”的道家却并不认同“高尚”这个人为的概念,并且认为恰恰是这个所谓的“高尚”性质才导致了隐逸的蜕化,使之沦为“禽贪者器”。可是非常遗憾的是,从古至今的人们总喜欢不加区分且自以为是地把一顶“高士”帽同样强行扣戴在道家隐士的头上,由此便形成了中国隐逸思想认识上的一重大误区。

  • 标签: 隐逸思想 儒家 道家 高尚
  • 简介:<正>《周易》是一部商末周初占卜之书,它包含了丰富的原始观念。在现存典籍中,它被称为中国思想的源头。以后,儒、道两派从《周易》思想里吸取养份加以发挥创造。道家的创始人李耳,他的思想受《周易》影响是明显的。他比之于儒家更能体现《周易》的精神。这

  • 标签: 老子 周易 中国思想 守中 溯源 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