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敬畏是对万物尊严的直观,是对超然性的辨识。犹太一基督教认为,智慧由敬畏推动,敬畏是信仰的前提,是信仰的根源。人们应当接受敬畏的指导。丧失敬畏,就会缺少洞察力。科学主义是失去敬畏的结果。学术界最近对科学主义的讨论,说明人文精神开始崛起。科学主义大概是一种国产货。我们今天应当在世界大家庭的语境中说话或言说。敬畏自然与敬畏生命,二者同中有异。但是,我们所说的敬畏自然,一点也不意味着自然主义。我们反对科学技术的僭越。自然主义恰恰忽视不同于单纯物质的生命。国内学者已经普遍注意到人类道德的关怀应当扩大到人类之外的存在上。

  • 标签: 科学 敬畏 科学主义 自然主义 生命 智慧
  • 简介:<正>评价,是主体以实践目的为基点,以自身需要系统为基础,衡量客体意义的认识活动。评价涵盖人类生活、人类认识。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被评价着——被他人、被自我;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评价着——对他人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人们并不是弄清了评价的内在机制才开始评价的。但弄清了评价的内在机制,无疑将有益于减少评价的盲目性,增强其自觉性,有

  • 标签: 评价活动 评价参照系统 评价对象 评价合理性 评价者 评价客体
  • 简介:<正>经济改革中“短周期”的成因何在?治理经济“短周期”有何对策?根据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约三至六年出现一次经济危机的现象,国内有学者提出了“关于我国经济周期性规律”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自1952年以来,大约五年左右,我国经济即出现一个“短周期”。其间经济波动,呈现萧条景象。

  • 标签: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两权分离 市场机制 周期性波动 计划与市场 短周期
  • 简介:道家倡自然,道教重益生。在生死立场与生命态度上,道家和道教之间发生重大转向与变化。它既与"道"在先秦诸子文化当中地位的下降有关,也与道教产生的思想资源之驳杂性密切相关;既是政治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人们应对和解决人与宇宙及社会关系的理论需要与精神诉求。

  • 标签: 自然 益生 生命态度
  • 简介:在"生命"反抗"形式"的现代性文化境遇下,传统宗教也发生了现代转化,即宗教信仰成为宗教生命冲动的表达,这既使"宗教"由外在建构走向活生生的内在的"宗教性"生存,也面临着失去确定的形而上学目标的现代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只能通过一条内在的精神的途径,就是将"灵魂的宗教性存在本身"视为"形而上学的价值",由此跳出主体需要和客体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故而,确立起灵魂存在的形而上学宗教性的自觉意识和内在信仰是宗教现代性重建的关键。

  • 标签: 内在形式 外在超验对象 宗教性 灵魂的宗教性存在 形而上学价值
  • 简介:<正>读了宗桂同志所撰书稿《中国文化概论》,欣喜之余,禁不住要写几句话,既祝贺它出而问世,也谈谈当前“文化研究热”的一些问题,由于没有深入研究,谈的恐怕只能是即兴式的借题发挥。中断了近40年之后,文化学老专家或早已改行,或已谢世,可说凋零殆尽。可喜的是,有志于文化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们,正以充沛的理论勇气,冲破了以为历史唯物主义包揽

  • 标签: 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文化研究 文化学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 封建社会
  • 简介:明代岭南思想家湛若水1537年途经滕县写下的《吊文公词》,既是一篇被作者的各种文集失收的佚文,有其自不待言的文献学价值;又是一篇罕见地高度评价滕文公的孟子学文献,在人们几乎不把评价滕文公当作问题意识的孟子解释史中,饱含耐人寻味的思想史价值。

  • 标签: 湛若水 滕文公 《吊文公词》 孟子学文献 孟子解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