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形式主义者的成就在于严格的定义文学研究的对象——文学性,他们将文本作为随着历史变化而变化的实体来进行研究,但他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纯粹抽象的,不能把文学之中的变化的内在机制与外在的推动力联系起来,源于索绪尔的理论传统阻止他们这样做。巴赫金诗学对形式主义的超越在于,特别的文学文本的功能与效用可能随着它在不同的"文学体系"中占据的位置而相应变化,但这种不同不是以纯抽象意义理解的,而是以视作实际的历史具体化的问题的意义来理解的。

  • 标签: 形式主义 巴赫金诗学 历史 超越
  • 简介: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质,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意蕴,是共产党人宗旨和信念的必然要求。共享是新发展理念的落脚点和归宿,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分配方式,体现了分配与发展理念的统一,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实际的、可行的当代形式,公正与共享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根据共享的发展状况,共享分为基础层次的共享和高级层次的共享,要在不断发展生产力基础上,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提高共享层次,在共享发展中追求实质公正。

  • 标签: 共享 公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在艺术人类学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艺术影响力来自对艺术客体的文化语境的把握,另一些则认为来自指涉过程中的技巧展示。本文认为艺术客体必须被置放于文化选择的特定符号系统中,依靠其结构性地位才能获得理解。结构的视角既关注艺术的符号学维度也重视艺术的技巧与能动性,从而在形式与意义、规范与逾距、创新与传统中找到了平衡点。

  • 标签: 艺术影响力 意义 指涉 形式 能动性
  • 简介:国有制实现形式的发展变化程恩富齐新宇吴集鎏国有制就是国家所有制,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的财产权利关系。国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归属国家所有的生产资料的产权安排及组合,包括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支配权、收益权等“权利束”的分割问题。在不同的时期,为适...

  • 标签: 实现形式 国有制 国有控股公司 生产资料 相互持股 国有企业
  • 简介:《上海党校学报》1986年第1期)矛盾和系统是对立统一规律同一序列上的两个范畴,前者从运动源泉上揭示着事物相反相成的倾向;后者从运动形式上展示着事物相辅相成的原型。没有系统的矛盾,如

  • 标签: 运动形式 党校学报 需要与可能 姐妹篇
  • 简介:张莎莎在《江汉论坛》2018年第3期撰文认为,辩证法与形式逻辑是人类重要的两种思维方式,两者共同“哺育”了人类思维。毛泽东关于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思考是曲折前进和螺旋上升的。1920年11月26日毛泽东给当时新民学会会员罗学瓒的信中,便开始使用了诸如“以感情论事”.

  • 标签: 形式逻辑 辩证法 毛泽东 《江汉论坛》 人类思维 思维方式
  • 简介:徐俊忠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我们把毛泽东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对象的时间并不太长,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学术成熟度等,都存在不足。我们的社会也面临着由毛泽东研究的多面性格局带来的许多不适应问题,尤其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在这一问题上所造成的混乱和困扰,

  • 标签: 毛泽东研究 方法论 认知性 马克思主义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 学术研究
  • 简介:张明在《现代哲学》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研究超越了对单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研究而呈现出复杂综合性理论定位的特征,加之当前国内研究因认知不足而导致难以向纵深挺进的理论困境,共同构成了提出认知性研究的主要“针对域”。所谓认知性研究就是将研究视为达成认知目的的辩证过程,即一方面研究目的在于实现对研究对象的认知与把握,另一方面认知目的实现必须通过学术性研究才能完成。

  • 标签: 毛泽东研究 认知性 路径 学术性研究 现代哲学 历史事件
  • 简介:束锦、闾小波在《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撰文认为,巴黎公社影响中国革命的路径主要是通过政党精英的认知进而作用于政党领导下的革命运动。作为较早体认巴黎公社的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总结了巴黎公社对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及其留给后继者在组党和革命过程中的教训。在军事斗争与苏维埃政权建设中,毛泽东将巴黎公社的诸多元素转化为革命道路上的行动指南,对巴黎公社这一独特的政治资源进行了本土化的开发与运用。

  • 标签: 巴黎公社 苏维埃运动 毛泽东 认知 《天津社会科学》 实践
  • 简介:自启蒙运动以来普遍主义(即观念与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一直是欧洲思想的特征。它同时也是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话语中的一个设想,这些话语认为当社会实现现代化时,它们将共同拥有某些、通常是随着启蒙运动一起出现的价值和信仰(人权、民主、社会主义等等)。当全球化把许多现代化的假设合并起来后,某些全球化的倡导者继续相信全球化将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致力于使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密切联系的某些观念得到普及。与此相反,本文认为全球化见证了那些被现代化交付给历史的传统重新出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是,在'全球现代性'的背景下,出现了各种文化现代性的主张和文化分歧,它们挑战了普遍化的假设。至少在现在,全球化所创造出来的共性最好被描述为'差异中的共性'。

  • 标签: 全球化 现代化 社会主义 普遍主义
  • 简介: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影响既深刻又长远。毛泽东认为,十月革命不仅促使他本人"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还为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更为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和国家"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十月革命的道路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他山之石。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十月革命开辟道路的得失成败和经验教训之中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轨道。今天,我们如何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正确的方向一路前行,仍然可以从毛泽东对于十月革命的认知之中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

  • 标签: 毛泽东 十月革命 启示
  • 简介:抗战时期的文艺'民族形式'讨论从属于同一时期的'中国化'讨论,是'中国化'讨论的一个具体构成部分。文艺界之所以没有广泛采用'文艺中国化'的口号,而是采用了文艺'民族形式'的口号,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其一,出于统战的考虑;其二,出于规避共产国际外部干预的考虑;其三,受到了'旧形式利用'讨论的影响。但是,由于'民族形式'这一术语本身意义的含混性,以致给这场讨论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化 民族形式 大众化 现实主义
  • 简介:<正>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的突出贡献之一在于对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人民的范畴作了科学的界说,为划分人民与敌人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对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态作了科学分析,指出这些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知识分子相互间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特殊化同群众之间的矛盾,党内党外的矛盾,先进与落后

  • 标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新时期 新形式 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毛泽东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 简介:本文首先通过列举《资本论》第一章第三节中关于价值形式的一段文字的各语种文本,以及对中译文和德文的完全一致的分析,表明中译文完全忠实于德文原著,因此中文版的翻译没有问题。其次,文章分析了马克思举出国王和臣民的例子所要比喻说明的论点,理顺了论点和比喻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此为标准对英文版和法文版的差异做出分析与评价。最后,在一般的意义上,文章对于英文版特别是法文版的版本价值表达了一些浅见。

  • 标签: 《资本论》第1卷 价值形式 文本差异
  • 简介:<正>20世纪文论史上,文学的政治性一直是聚讼纷纭的问题,而这个话题的焦点之一,就是文学形式有否政治性。在形式一结构主义将文学形式当成文学的本体所在的观点具有极大权威性和影响的时代,要证明文学的政治性,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证明文学形式具有政治性,克服了它,其他的方面就比较容易解决。正因为这个问题的难度和重要性,所以,它也成为文学非政治论者抵制政治论诗学的最有力武器和最重要的堡垒。如果弗·杰姆逊关于一切历史的、社会的"归根到底都是政治的"判断是合适的,那么,从根本上讲,从人类社会历史视角切入对文学问题阐释的马克思主义文

  • 标签: 政治论 文学批评理论 文论史 历史视角 俄国形式主义 杰姆逊
  • 简介:中国民主党派代表性问题是中国政党制度与统一战线的一个传统问题和基础问题.中国民主党派代表性问题的实质就是形式代表与实质代表之间的匹配和契合程度。当前中国民主党派的代表性.由于与社会脱节,面临如下的转型困境:代表性失衡,即代表过度与代表缺失;代表性趋同,即政党趋同、界别模糊与重复代表;代表性虚置,即形式代表与实质代表的悖论。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政党协商的大背景下.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建设面临深刻转型,即从形式代表向实质代表转化,从缩影代表到授权代表与行动代表转型。

  • 标签: 民主党派代表性 形式代表 实质代表
  • 简介:本文拟针对阿多诺(TheodorW.Adorno)的《美学理论》一书,就其对艺术的审美理论省思部分进行一种文本解读,认为阿多诺从黑格尔的美学定义出发,着重对艺术之与艺术品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再思考。他强调艺术本质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精神应是艺术作品的一种内在契机,艺术作品的谜语特性则通过最为外在的形式表达出来。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精神性实体,其真理性内含(truthcontent/Wahrheitsgehalt)是对作品之谜的解答,而一种批判的意识将与这种真理性内含相关联。

  • 标签: 阿多诺 《美学理论》解读 艺术精神 作品形式
  • 简介:国家的产生以及国家同社会团体、个人的关系构成政治学的重要议题。巴迪欧借助数学存在论,以形式主义方式推出国家同政治一道起源于空无与过剩间的非对抗性辩证。不像政治立足于中立的空无而寻求普遍的平等主义,国家产生并且本身就是历史社会境遇为抵御空无的威胁而进行的自我复制。它相关于特定群体,而非所有个体。在当前这个资本主义全球化为一股抽象洪流的迟缓世界,激进主义者唯有耐心守护空无、以纯粹存在为标准,才可能识辨并忠诚干那打断社会历史境遇一致性的事件、消解国家并实现伴随国家始终的共产主义理念。

  • 标签: 国家 状态 政治 空无 过剩
  • 简介:作为詹姆逊首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著作,《马克思主义与形式》并没有引起国内学界足够的重视。在这部著作中,詹姆逊以美国哲学传统,即实用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作为其智性的对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对实证思维的批判与对辩证批评的建构,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美国的在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重温《马克思主义与形式》对我们反思目前学界对詹姆逊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解及其理论定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辩证批评 马克思主义 形式 美国哲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