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以人为,是时代精神之精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等多个维度,对以人为予以审视,就可以洞见其多方面的理论渊源.详而言之,以人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本学说的洗涤和吸纳,也是对西方哲学中人本观念的扬弃和超越.追溯以人为的理论渊源,可以深刻体悟其厚实的思想底蕴.

  • 标签: 以人为本 时代精神之精华 多维溯源
  • 简介:本文是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皮特·E.戈登就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思想史教授加雷思·斯特德曼·琼斯(GarethStedmanJones)的新作《卡尔·马克思:伟大与幻象》写的一篇书评,刊登在2016年10月23日的《纽约时报》'星期日书评'一栏上,名为《叫他卡尔》(CallHimKarl)。《卡尔·马克思:伟大与幻象》英文版共750页,由贝尔纳普出版社和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书评从此传记所采用的新视角出发,明确指出《卡尔·马克思:伟大与幻象》一书聚焦于卡尔·马克思本人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文章一开始就引用马克思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来说明很多人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误读。戈登认为《卡尔·马克思:伟大与幻象》一书有很多优点,其中,斯特德曼·琼斯优雅得体的叙事风格能够引领读者(甚至是不熟悉19世纪历史的读者)穿梭于那个时代的政治论争中。他熟稔思想文化史,从而对马克思在哲学和经济学方面所创立的思想中的多个主题的表达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创作了我们这个时代关于马克思的最权威的传记。

  • 标签: 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误读 新视角 传记
  • 简介: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视角看,和谐的本体是人。和谐是个人的感性活动,脱离了感性的人的活动,和谐就是唯心的、空洞的、说教式的。和谐不能脱离本体性的人,应当从实践维度去理解,也应从本体性的感性的人的意识维度把握和谐的实践本质。以人为的和谐哲学有三重根: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在和谐政治哲学中,以和谐意识为纲,有和谐心理(和谐精神)、和谐思维、和谐思想三重维度,彼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和谐意识维度的研究有利于澄清和谐理论上的混乱,也有益于和谐理论实践。

  • 标签: 和谐 以人为本 政治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
  • 简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的思想为指引,通过历史与现实分析,认为人的缺失是现代德育所出现的最大危机,而要从根本上克服这个危机,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的思想,实现德育的价值回归,让德育在促进人的现实性发展与未来性发展、个体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上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 标签: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 德育 价值回归
  • 简介: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作为一名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坚定信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在"意识形态终结"论已成为流行话语、"纯审美"批评颇为走俏的当今时代,却一再申论"政治视角"构成"一切阐释阅读的绝对视域",并对后现代主义文化及第三世界文学等进行意识形态分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成果和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标签: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西方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文化 美学
  • 简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的思想是把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则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思想指导下,更加自觉地把历史观与价值观结合起来,把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结合起来,深化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研究。

  • 标签: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 审美意识形态
  • 简介: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提倡“安贫乐道”的道德观,把“富”与“德”看成是直接抵牾、截然对立的两极。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经济活动虽是人类生存之本,但它应为小人从之,君子应以道为任;另一方面,历代统治者为了稳固其统治,

  • 标签: 邓小平 富民思想 伦理依据 道德文化 伦理道德 公有制经济
  • 简介: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崭新理论成果,同中国以往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相比.有鲜明的“以人为”的特色。它在充分认识人的本质以及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基础上,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设计和构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重视发挥人的作用,满足人的利益、追求人的发展。这种“以人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以人为本 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群众利益 参政议政
  • 简介:《哲学概论》是一即将出版的苏联哲学教科书,它由И·弗罗洛夫(院士、苏联哲学协会主席、戈尔巴乔夫理论顾问)、B·斯捷平(通讯院士、哲学所所专)、B·列克托尔斯基(《哲学问题》杂志主编)和B·凯列(哲学博士、自然科学史和技术史研究室主任)等

  • 标签: 哲学概论 弗罗洛夫 哲学教科书 自然科学史 凯列 哲学问题
  • 简介: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这一发展观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更全面、协调的高度,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广大人民的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发展性。这一发展观既着眼于现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又立足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以人为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
  • 简介:社会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宣言,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者罗宾·布莱克在肯定社会主义的合理价值的同时,指出社会主义既不是现成的,也不是离开资本主义的平坦道路.社会主义旨在构建一个真正的民主文化和政治,同时,包括发现一个全新的、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模式.布莱克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组织方式进行了一个彻底的重新定位.他从企业和工人、市场和消费者、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的具体关系切入,集中于论述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得失和未来的可行方向,展开其对理想社会形态下经济民主模式的探求,彰显其社会主义情结.

  • 标签: 罗宾·布莱克本 经济民主 社会主义 经济组织模式
  • 简介:许全兴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撰文认为,在毛泽东时代,我们党虽犯有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党内也有某些特殊化问题和腐败现象,但就党风政风而言,总体来看,从上到下是清正廉洁的,由此赢得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亦受到国际與论的广泛赞誉。那时,没有人因贪腐问题而非议、反对中国共产党。从毛泽东反腐防变一贯的根本思想看,

  • 标签: 湘潭大学学报 毛泽东教育思想 阶级斗争扩大化 中国传统文化 哲学视角 论点摘编
  • 简介:后社会主义思潮主要有三种视角:对苏东剧变后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转型道路的探索;对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发展的反思;对发达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展望。虽然对社会主义抱有一些希望,但除了少数学者外,从总体上看,这一思潮过多地寄望于现有资本主义的经验和优势,缺乏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成果的充分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潜力,因而并不能揭示出通往社会主义的具体路径。

  • 标签: 后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转型
  • 简介:文本意义不只在读者与文本的相互作用中生成,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型构中生成。阅读型构是一套交叉的话语,它以特定的方式生产性地激活了一组给定的文本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大众文本研究必须从组织了大众阅读的社会关系的阅读型构开始。

  • 标签: 文本 读者 阅读型构 生产性激活
  • 简介:村民自治,顾名思义,是一种“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也是宪法和法律的层面对于村民委员会的规定。而且从长远来看,要催发基层民主的发育,以村委会选举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是一种很好的实现方式,当前学者对村民自治的探讨也主要是将其与基层民主联系起来.虽然在我园当前的现实情境下,村委会选举多少带有点“仪式上的审美性”,许多村规民约被作为国家治理的方式而存在。

  • 标签: 村民自治 中国政治发展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村委会选举 基层民主 村民委员会
  • 简介:从马克思的视角看,“物”具有自然之物、社会之物、异化之物、拜物教之物的四重含义。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与物的对立,最终形成物对人的支配和统治。物的统治瓦解了专制和神权,也消解了神圣、崇高、理想、彼岸、绝对价值,导致超感性世界的腐烂,诱发人们的各种感性欲望,造成生产主义、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等价值虚无主义现象的流行。克服虚无主义的出路在于,一是遏制物化逻辑的泛化,乃至最终消除劳动的雇佣性质,实现去资本化;二是注重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的建造,避免唯经济主义的误区。

  • 标签: 马克思 意义世界 价值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