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阶级分析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社会革命策略的重要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识社会本质的一个基本方法。在我党早年历史上,陈独秀和毛泽东都运用过阶级分析方法来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革命理论。今天,我们将他们关于阶级

  • 标签: 阶级分析 革命理论 中国现代社会 国民革命 农民运动 革命阶级
  • 简介:<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往大处说,它是中西两大思想文化传统经过激烈碰撞而相互融合的产物。因为从根源上讲,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哲学分属中西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传统。在哲学基本理念如本文所要讨论的实践概念上更是如此,任何深入的研究都必须放到中、西、马三大思潮相互作用的大背景中进行。这样我们对毛泽东实践概念的研究就成了一种比较研究。这种比较共有

  • 标签: 实践概念 毛泽东著作 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 道德实践
  • 简介:随着人类不断面临各种新的生态危机,包括能源、环保、气候变化等危机,有关生态治理与制度的关系的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生态议题的治理模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自由民主模式,二是统合主义模式。本文通过比较了两种模式在生态治理中的优劣,并以中国的个案说明国家在生态治理中的绩效,在统合主义模式下,国家对生态治理基本实行“包揽制”和责任制。两种模式在生态治理中各有优劣,两种模式可以通过互相学习和借鉴来有效地面对生态危机的挑战。

  • 标签: 生态治理 生态统合主义 模式重构
  • 简介:葛兰西与毛泽东的革命观有相同之处,但二者同中有异。一方面,二者均看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功能,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都属于总体的革命观。另一方面,二者的显著区别主要体现在对历史条件的判断、两种领导权的顺序抉择和夺取文化领导权的策略选择上。葛兰西和毛泽东的革命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组成部分,是对东西方不同社会结构下革命问题的回应,分别代表了马克思主义者对政治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和政治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思考。这种思考对我们进行经济文化建设依然非常重要。

  • 标签: 葛兰西 毛泽东 革命观 意识形态
  • 简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与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均曾提出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从表面上看,这一命题在两者哪里一字不差,在时间上哈贝马斯还要早十余年。但从本质上看,笔者认为二者绝不可同日而语,有着天壤之别。

  • 标签: 邓小平 哈贝马斯 科技观 现代化建设 科学技术 生产力
  • 简介:由于历史的主客观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出现了“执政党”的历史地位与“革命党”的政治思维的角色错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现时的发展阶段和中国共产党现时的历史任务,并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目标,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建设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循序渐进地实现了政治思维从革命党的“对立”与“务虚”向执政党的“中和”与“务实”的重大转变。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执政党 革命党 政治思维 角色错位 利益分析方法
  • 简介:西方自进入后现代思想发展阶段以来,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成为西方理论界学术思想发展的一大主潮,以文学、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学研究、文化研究乃至美学研究等也不可避免地受其深刻影响,发生了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形成了地理空间批评(Geospatialcriticism)的谱系。相较而言,'空间转向(SpatialTurn)''空间批评(Spatialcriticism)'的命名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晚近西学思潮本有的文化语境,淡化了人文地理学(包括文化地理学)、批判人文地理学(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或称'新文化地理学')、无政府主义地理学对晚近西学思潮的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晚近西学思潮整体特征的遮蔽和对晚近西学思潮学术术语描述的失之偏颇。因此,有必要回到晚近西学思潮发生的文化语境,厘清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背景下地理空间批评(Geospatialcriticism)的谱系,以期对学界所使用的晚近西学思潮理论术语描述进行理论校正,使其更加精准、全面。同时,晚近西学思潮学术术语描述命名校正——地理空间转向(GeospatialTurn)和地理空间批评(Geospatialcriticism)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地理空间转向 地理空间批评 晚近西学思潮 批判人文地理学
  • 简介:20世纪20年代,中国政治状况的混乱无序与当时中国青年一代的狂热极为相似,身处各种思想观念及各种探索救国道路活动的漩涡中苦苦奋斗挣扎。本文从中国激进政治语境、新旧之间冲突的背景以及一战后赴勤工俭学运动等不同维度进行探讨,并对世纪之交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代际危机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相较于西方青年迷茫的一代而言,赴欧求学的中国青年则是奠基的一代。

  • 标签: 勤工俭学运动 迷茫的一代 奠基的一代 新旧危机 无政府主义
  • 简介: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于前者是自为的,而后者则是自在的。但是,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们所忽略的,那就是社会发展的自为性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这就是说,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量”的差别性。

  • 标签: 自为性 自在 差别性 事实 自然界 本质
  • 简介: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和跨越社会制度的全球性顽症。面对腐败这种“全球性威胁”,世界各国在加强司法和行政部门反腐职能的同时,借助媒体监督、民众举报、签订反腐公约等多种方式,加大反腐斗争力度,惩处高层腐败。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反腐斗争中影响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国际间反腐败协作不断加强,许多国家为打击腐败行为曾集中力量和时间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腐败运动。

  • 标签: 反腐倡廉 思想比较 邓小平 毛泽东 社会制度 反腐斗争
  • 简介: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将马、恩、列、斯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与自己所处时代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各自具有时代特色和理论创新的知识分子理论。当然,他们的理论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脉相承、不断向前发展的。研究这种前后相承与发展的轨迹,对于党在新时期知识分子政策的确立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 标签: 知识分子理论 毛泽东 邓小平 中国革命和建设 知识分子问题 知识分子政策
  • 简介:恩格斯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卓著,不仅表现在他们的理论和方法的深刻一致性上,而且突出地表现在各自的特殊性上。把他们的战争方法论进行比较,无论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还是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这门科学,都是很有意义的。

  • 标签: 方法论 恩格斯 毛泽东 战争 军事科学 马克思主义
  • 简介:毛泽东邓小平作为站在20世纪前列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两位伟大人物,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住他们所能达到的高度对如何实行民主进行了探索,比较他们的民主思想的异同,可以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指导我们今天的实践。

  • 标签: 民主思想 邓小平 毛泽东 中国近现代历史 历史条件 历史经验
  • 简介: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原则吗?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回应十分流行,它们分别是以分析和反思平衡来重新解释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特别是正义原则)。但这两种回应都忽视了如下问题:其一,分析和反思平衡本身并非是可靠的,前者甚至不一定适用于规范性命题(包括涵盖政治原则的各类命题),后者并非真正的平衡;其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自身特点要求一种敏于事实(总体性事实)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与分析和反思平衡有着显著的差异。

  • 标签: 分析法 反思平衡法 敏于事实的方法 马克思
  • 简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治国雄才。其中尤以诸葛亮与周恩来最为著名。前者是“两朝开济”的一代名相,后者是享誉世界的开国总理,他们不仅有着相似的地位,更有着相似的才智、功勋和无私奉献精神,因而他们无论是在生前还是身后都始终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敬。通...

  • 标签: 周恩来 诸葛亮 人格魅力 毛泽东 蜀汉政权 人格的魅力
  • 简介:公共政策过程能真实反映一国政治体系结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甚至更根本的历史文化基础。本文通过选取“决策过程”与“执行过程”两个切入口,以公共政策的结构分析为基础,管窥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具体细节上的异同。以此为基础,找寻理解各国政治体系结构的钥匙,并阐释比较公共政策研究的中国立场和本土化学术理念。

  • 标签: 公共政策过程 政治体系 中西比较 本土化
  • 简介:<正>矛盾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最有效的手段。今天,我们党领导十亿人民正在全面改革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应当在更广的角度上、更大的深度上和更高的精度上运用矛盾分析,认识并解决改革中的各种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的对立统一学说,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可以认为:要系统地运用矛盾分析,“五定”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五定分析”,就是定性分析、定位分析、定点分析、定量分析、定势分析。为了使“五定”分析成为矛盾分析的组成部分,必须把对立统一的精神实质贯穿到“五定”分析中去,

  • 标签: 矛盾分析法 经济体制改革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企业 商品经济
  • 简介:<正>马克思在大学学的专业是法学,但他的兴趣却更多地在哲学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马克思认为,历史上的法学体系大多缺乏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早在1833年,马克思便认为,如果不考虑的人文哲学基础,单纯的法制并不足以使社会稳定和有序。马克思认为,单单依靠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精神并不能达到社会稳定而有序的发展,因为人类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粗野、迷信、不合理的利己行为,所以,马克思一度曾认为,"人是自然界惟一达不到自己目的的存在物"。在马克思看来,虽然人皆具有神性,如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哲学基础 法律体系 法哲学 市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