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主要在细读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朱光潜重要美学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和归纳了1949年后朱光潜新美学思想的基本理论形态及其发展轨迹,证明朱光潜建构新美学的重要意义和目的之一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胆突破苏联反映理论框架。朱光潜为此所做的一切体现了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独立思考,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 标签: 关键词 “物甲物乙”说 突破反映论 美的意识形态理论 实践论美学
  • 简介: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的反思,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知识模式出发,推动着从认识美学向建构美学转型。这种转型的重要维度之一则体现为对反映美学模式的批判与超越,重新确立了文学艺术的人道主义的真理性意义,这对丰富和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反映的研究有所启示。

  • 标签: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反映论 美学
  • 简介: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以对"主客二元"的知性形而上学讨伐为中心展开的西方哲学范式转换,被直接指认为整个现代哲学的"格式塔"话语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被"强行"放置到哲学转型"进步说"这一学术背景中之后,产生了"马克思哲学"与所谓"恩格斯肇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种对立的解读模式,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质点的"人类解放学说"遭到严重遮蔽与挑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的五种解读"样态群"中,生存是一个主轴。通过对列宁"反映"与海德格尔"去蔽说"个案去深入阐释、反省范式转换的实质、合法性,可以透析出现代哲学超越近代哲学范式的转型是在以认识转向掩盖本体回答的路径上呈现的,走向了超越哲学基本问题中的最高问题,而导致了怀疑主义和不可知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范式转型 认识论 本体论
  • 简介:作为20世纪中叶产生于西方社会并有着全球影响的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种反映,它体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与价值追求的观念表现。尽管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不同于现代主义的多种观念并内含着对抗资本主义的政治力量,但从总体上看它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并最终达成与全球资本主义的共谋关系。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晚期资本主义 中产阶级 全球资本主义
  • 简介:这章将讨论毛的综合方法,但是为了适当地评价它,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中国哲学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焦点集中在他的综合方法,即'灵活性'的灵魂上。并通过指出他在应用中的困难来得出我们的结论。

  • 标签: 中国哲学 综合方法 哲学方法 思维方法 生而知之 哲学概括
  • 简介:中国城市雕塑的建设发展经历了殊为重要的几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建设面貌都对应着其存在的特定历史时段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本文中,作者试图通过对各历史时段的城市雕塑形态及创作环境分析,勾画出影响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城市雕塑发展面貌的社会意识形态。

  • 标签: 城市雕塑 纪念碑 偶像 符号 公共艺术 社会意识形态
  • 简介:<正>"拜物教"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现象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起初是作为一种初级的宗教崇拜形式而纳入到宗教学的研究中,这一点从词根上就是一目了然的。马克思借用这样一个宗教术语.其实是出于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需要,或者说是延续了他一以贯之的人本批判维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拜物教"的提出就有了相应的背景与独特的意义。与此相关的是.货币拜物教作为"拜物教"的一种形式,也就不能只从它的显现以及

  • 标签: 货币拜物教 社会性 马克思恩格斯 存在论 个体性 社会关系
  • 简介:王伟光在2017年9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认为,历史条件和实践斗争决定了不仅写作“两”有客观必要,也有实际需要。“两”的产生是中国革命的实践需要,没有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就没有“两”。“两”是中国实践的产物,为解决中国革命而写作,也是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面世。“两”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 标签: 《实践论》 《矛盾论》 哲学智慧 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 哲学发展史
  • 简介:绿色化是习近平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提出的新思想,是用生态环保的理念指导发展,通过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实现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模式。绿色化不仅是发展观和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绿色化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的方法,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对立统一的方法,包含着有机体的方法,以及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目的和手段、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的方法

  • 标签: 习近平 新常态 绿色化 方法论
  • 简介:<正>当我偶然读到克里斯托弗·拉什(ChristopherLasch)的《自恋文化》的时候,我开始专门思考那喀索斯的问题。对于女权主义已经取得的为数不多的社会成就而言,这本书似乎是一个不小的非难。可是,那喀索斯却是少年男儿身!而似乎显得尤为不公正的是,这位年轻的执行者被描写成"快乐的妓女"。("雅皮"这个词当时还没有被列入常用语中。)无论如何,妓女们已经在恰时地组织起来,因为她们的阶级地位与年轻的执行者的地位相当不同。我转而去读弗洛伊德的书,发现他也将最丰富的自恋范例定位于女人,尤其是那些还没有被母性的继发性自恋所成就

  • 标签: 那喀索斯 自恋 奥维德 阶级地位 精神分析 拉什
  • 简介:许全兴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实践》《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革命经验和中国传统哲学精华三者结合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实践》《矛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和辩证法,也将中国传统哲学发展为现代的新形态,是人类哲学史上闪耀着异彩的明珠。

  • 标签: 《矛盾论》 《实践论》 毛泽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简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前提是"回到马克思"。如何回到马克思?广松涉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研究着手,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象化进行发生学式的勾勒,通过宣扬马克思物化的构图以提出自身物象化的构图。广松涉对马克思恩格斯从异化到物化的转变尤其是关系主义的把握有其深刻之处。但广松涉为了突显关系主义而把关系置于本体的地位,在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陷入了现象学和存在的泥潭,把物化片面地阐释为关系本体的外在化物相。当然,广松涉运用后期马克思的关系主义理念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借助物象化论及批判性继承的西方近代哲学去推进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关系图景,无疑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把钥匙。

  • 标签: 广松涉 关系本体论 物象化论
  • 简介:系统、信息、控制(以下简称'三')的思想渊源非常悠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关于系统、信息、控制的思想,它不仅为'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而且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的统一,应当成为'三'的指导思想。这可以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以及科学与哲学的内在逻辑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来考察。

  • 标签: 哲学世界观 三论 哲学原理 思维领域 坂田昌一 “三论”
  • 简介: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其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中有关红军长征的论述,从第四方面军高层的角度填补了红军长征史研究的空白。徐向前关于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朱德总司令等不怕牺牲和讲究战略战术,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无穷智慧与力量,坚持党和红军的团结与反分裂主义,搞好民族团结和统一战线等方面的论述,完整地再现了这支红军主力部队的长征历程。

  • 标签: 徐向前 长征 红四方面军
  • 简介:<正>特里·伊格尔顿坦率地承认,他所不懈追求的事业是把世界推向一个未来的乌托邦的境地,这是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梦想。然而,只有组织化的劳工阶级在政治上有足够的力量控制了自然资源、生产资料和整体性的政治结构,并控制了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生产的时候,这一梦想才能实现。伊格尔顿梦想大众能获得幸福并实现个人价值,但是他不希望人们自己创造关于幸福、真理和价值的观念。人们必须认识到,他们的私人天性很大程度上是在与他人、与整个社会共同

  • 标签: 伊格尔顿 乌托邦思想 解构主义 现代主义者 女权主义 批评理论
  • 简介: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刻阐述了关于认识主体的科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主体的学说。当前,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现代技术革命和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工作,是我们面对的两种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新技术革命进一步发展了人的能力,改革实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促进了主体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毛泽东关于认识主体的科学思想,具有更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认识主体 毛泽东选集 认识客体 主体能力 个体认识 马恩
  • 简介:人原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物。当人作为一种纯粹自然存在时,他并不比其他动物种群拥有更多的优越性。只是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人才从自然界中分离与提升出来,成为文明人。文明是生成的,也是发展的,文明的生成与发展表现为对自然状态的疏远与游离的过程。在文明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规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文明也是被规范出来的,没有规范就没有文明。文明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规范,但并不是任何性质与形式的规范都能无条件地促进文明的发展,因为社会规范也有一个合理与否的问题。社会规范的制定与确立既要符合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也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 标签: 文明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