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乡村振兴战略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是深化城乡发展规律破解二元格局重要抓手,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重要引擎。乡村振兴战略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思路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原则是生态立本、改革引领、文化传承、创新驱动和理性发展。其主要路径是“一建二改五振”:“一建”是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构筑推动乡村振兴主要载体;“二改”是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和乡村治理改革,构筑推动乡村振兴强大动力和基本保障;“五振”是实施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构筑推动乡村振兴动力支撑、核心灵魂、关键力量、绿色支撑和坚强堡垒。

  • 标签: 乡村振兴战略 新时代 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乡融合发展
  • 简介: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有着严密内在逻辑:以“三大规律”为理论指导,以破解新时代新矛盾为现实依据,以苏东原社会主义国家农业集体化经验教训为借鉴,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实施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实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三个维度阐明了实现什么样乡村振兴、怎样实施乡村振兴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以战略思维谋全局、辩证思维显智慧、底线思维定原则,科学谋划和部署乡村振兴,使这一战略具备了鲜明理论特色。

  • 标签: 习近平 乡村振兴战略 内在逻辑
  • 简介:中华传统美德植根于乡土社会,有着深厚群众基础和广泛社会认同,是维系乡情、寄托乡愁、联结故土精神纽带,蕴含丰富乡村治理智慧与经验,是当前乡村治理重要资源。

  • 标签: 中华传统美德 乡村治理 必要性 可行性 实践路径
  • 简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反映出国家层面对乡村治理愿景。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深化,出现了“乌坎事件”等一系列乡村治理失效案例,其主要原因和表现是治理主体有效性不足,而乡村治理主体失效根源在于农村产权主体权利结构不当或失效。作者运用农地产权制度与乡村治理辩证关系分析框架,分析乡村治理主体选择及其有效性影响因素和发展方向,提出理应在国家权力、集体产权、农民权利以及其他主体权利关系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特别是强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依托有效产权制度建立起利益均衡机制,从而实现乡村治理主体有效性选择。

  • 标签: 乡村治理 农村产权制度 主体有效性 乌坎事件 成都实验
  • 简介:广安市武胜县,位于川渝结合部,嘉陵江中下游,辖31个乡镇,幅员面积966平方公里,总人口85万,其中农业人口73万人,是传统农业大县。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狠抓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基础不断夯实。武胜县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大县、生猪生产百强县、四川省现代农业示范县。

  • 标签: 农业农村现代化 武胜县 振兴战略 乡村 嘉陵江中下游 农业产业发展
  • 简介: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一项重大战略。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有关“三农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梳理,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基本脉络,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历史逻辑,即1978~1984年以调整农业经营机制为核心,1985~2005年探索中国特色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路径,2006-2012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与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我国乡村发展现实观照密不可分。立足于历史和现实,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出鲜明时代意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思考进入了新境界,党“三农”政策在很多方面实现了新突破,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明确了重点和方向,将中国共产党“三农”实践提升到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体目标的新高度。

  • 标签: 中央一号文件 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
  • 简介:在中国农村现实社会中,“以农养政”是乡村社会“政府本位”和乡镇“汲取”体制最深层次基础,现行乡镇体制和乡村社会弊端根源就是乡村社会政府权力过剩,导致历次乡镇机构改革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展开,“农不养政”时代开始了;这为乡镇体制改革和乡村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为实现乡镇体制和乡村社会由“政府本位”向“民间本位”转型提供了现实可能。

  • 标签: 乡村社会 体制改革 政府本位 民间本位 乡镇体制 政府权力
  • 简介:2018年3月17日至18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主办,中共汉源县委、汉源县人民政府承办“山区县乡村振兴学术峰会”在汉源召开。四川省第十届政协副主席解洪出席峰会并讲话。来自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委农工委、四川省发改委50多名“三农”方面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山区县 峰会 乡村 学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 简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根本保障在于乡村有效治理,而有序农民政治参与是乡村有效治理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关键环节。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着参与能力较弱、目的功利性较强、非制度化现象较严重和成本较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乡村有效治理,阻碍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当前,需要采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降低农民政治参与成本,完善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加强农村工作队伍建设,发展农民政治文化、开创乡村文化新局面等措施来提升西部贫困地区农民政治参与质量,推动乡村治理有效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 标签: 乡村振兴战略 西部贫困地区 农民政治参与 乡村治理
  • 简介:《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经典,内含文化思想和学术价值十分丰富,其中防腐反腐智慧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3000年历史长河中起过重要影响作用,而且也有重要现代价值,可供当下正在进行防腐反腐工作借鉴参考。

  • 标签: 《周易》 防腐反腐 借鉴
  • 简介:康德不仅在认识领域实现了一场革命,而且在实践领域也同样做出了划时代贡献,建立起了道德形而上学。他通过论证纯粹性实践形式法则,反思自主性实践理性活动,阐释完满性实践终极目的,为我们展示了纯粹先验自由王国。由此,西方传统实践哲学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康德实践哲学也陷入了内在困境之中。

  • 标签: 自由 实践法则 实践理性 至善 康德哲学
  • 简介:在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阐述,交往理论无疑占据着很重要位置。与人社会性相关交往,是工业劳动产物。交往异化与异化劳动关系并非是“社会关系”与“孤立的人”相对立关系,而是内在相关

  • 标签: 异化劳动 交往异化 工业劳动
  • 简介:希区柯克电影世界中心是主体与法律关系。本文以《被冤枉的人》失败为反面例子,探讨希区柯克电影世界寓言维度,这一寓言维度正是希区柯克电影意识形态批判潜能所在。希区柯克电影折返了观众凝视,使他/她意识到自己凝视总是已经被"病态"欲望打上烙印;通过满足观众欲望,使他/她看到自己欲望矛盾、分裂本质。这种欲望被体验为对违反法律欲望。最深刻意识形态认同来自对法律阴暗面,即对违反法律、悬搁法律快感模式认同,而希区柯克电影所中止正是这种认同。

  • 标签: 希区柯克 寓言维度 凝视 欲望 意识形态批判
  • 简介:和谐社会必定是民主法治社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主法治本身就是一个制度性、根本性问题,它可以为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塑造诚信友爱社会氛围创造一种基本制度环境。本文通过对和谐社会理念与民主法治关系法理分析,得出二者在本质上契合,进而提出完善构建和谐社会法律保障机制。

  • 标签: 民主法治 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 法律保障机制 中国
  • 简介:柏格森哲学对于20世纪初期西方文学和艺术思潮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柏格森哲学,直观重要性仅次于绵延。要理解柏格森美学思想,必须深入到其哲学内核,特别是结合其直观概念来加以考察。科学所依赖知性,所把握只是通过空间呈现表象,不能够把握真正时间、绵延和生命。只有借助直观才能认识和把握绵延,而哲学直观和艺术直观则是两种不同直观方式。通过艺术直观,借助于形象,文学家和艺术家得以揭示出绵延和生命。

  • 标签: 哲学直观 艺术直观 绵延 形象
  • 简介:在“言必称民主”时代,民主的话语生态却令人忧虑。西方凭借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先发优势以及霸权地位,垄断了民主定义权、民主标准制定权、民主模式主导权,以及民主是非裁判权,极力宣扬与资本主义联姻西式民主模式。精心编制了一套极具伪装性、欺骗性和诱惑性民主话语。西方民主话语布设了大量理论陷阱,比如,民主一元论、民主速成论、选举至上论、民主富强论、民主和平论、民主目的论、民主万能论、民主终结论等。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建构民主中国语语.对西方布设“民主陷阱”敢于发声、敢于亮剑.来自中国声音必将终结西方民主话语霸权地位.开启民主话语多样化时代。

  • 标签: 西式民主 话语陷阱 中国式民主 中国话语
  • 简介:幻象是齐泽克哲学一个内涵丰富而复杂核心概念,甚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齐泽克所有理论工作都离不开对"幻象"阐释。齐泽克对拉康"欲望图谱"幻象公式($◇a)作了解剖式分析,并根据幻象与实在界"中介"关系提出了"幻象结构现实、幻象结构欲望和幻象结构社会"观点。他认为,幻象不是一种梦幻式匮乏替代物,而是一种通过意象架构人类主体现实存在基本方式。

  • 标签: 齐泽克 幻象 实在界 欲望
  • 简介:在毛泽东诗词,通过"我"形象塑造,寄寓和传达了作者浓郁情感。毛泽东诗词"我"形象,有一个从小"我"向大"我"发展演变过程,展现了毛泽东从一个憧憬革命热血青年,到投身革命实践熔炉,再到成长为革命领袖发展历程。毛泽东诗词中大"我"形象一个鲜明特征是具有高度自信,这种自信,表现为人生自信、革命自信、建设自信,并最终实现了由个人自信向民族自信跨越。之所以有这种自信,就毛泽东思想来说,从不同角度可以找出多种原因,但回归毛泽东诗词进行分析,要归结于毛泽东诗词的人民情结。

  • 标签: 毛泽东诗词 自信 人民
  • 简介:随着人类不断面临各种新生态危机,包括能源、环保、气候变化等危机,有关生态治理与制度关系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热点之一。生态议题治理模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自由民主模式,二是统合主义模式。本文通过比较了两种模式在生态治理优劣,并以中国个案说明国家在生态治理绩效,在统合主义模式下,国家对生态治理基本实行“包揽制”和责任制。两种模式在生态治理各有优劣,两种模式可以通过互相学习和借鉴来有效地面对生态危机挑战。

  • 标签: 生态治理 生态统合主义 模式重构
  • 简介:对“大跃进”运动研究并不只是国内学者专利,事实上,西方学界有关“大跃进”运动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无论是从学术角度、功能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我们都无法对西方学者成果视而不见。相反,我们只有以开放心态,全面系统地了解西方同行研究内容,才能借“他山之石”,搞好我们自己研究。现将西方学界“大跃进”运动研究主要内容作如下综述,希冀对国内学者有所参考。

  • 标签: “大跃进”运动 西方学者 国内 成果 内容 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