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在证据关系的问题上,持非充分决定性观点者认为,数据不能完全决定假说评价。一部分哲学家认为,非充分决定性可以表达为多重经验等价的不相容理论的可能性问题,而反对者则将问题转换为诸如未被考虑的替代物观点等,但他们都将问题看作是多重理论的有效性。这种解释可被称为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的整体论解释,但是这种解释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而通过对科学知识的社会解释则能提供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科学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理解,科学共同体如何运作从而最小化由非充分决定性带来的对可靠性威胁,以及能以清楚表达规范的方式发展我们的科学认识论,这些规范可应用于该共同体实践。即使面对新形式的非充分决定性,知识的社会解释也有资源来完成这两项任务。

  • 标签: 证据关系 理论假说 科学知识 非充分决定性
  • 简介:代际责任问题是当代应用伦理学的热点话题之一,如何应对涉及未来世代的不确定性,又是代际责任问题的重点。有些道德哲学家建议借助经济学方法,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但是,单纯应用"成本—收益分析",不但令道德哲学家们怀疑这个方法预设了功利主义的前提,在实际计算中也无法应对不确定性难题。在成本与收益的计算中使用的"贴现率",实际上暗含着某种对未来世界的描绘,而这种描绘本应是不确定的。另一种建立代际责任的尝试是人权原则。人们常常怀疑人权不能应用到有关尚不存在的未来世代的讨论中。通过将未来人的人权与当代儿童的人权进行类比,人们似乎有理由采纳一种包括未来人的人权观念。如果这种人权观念成立,那么人权原则可以以最小的理论代价应对不确定性的难题。

  • 标签: 代际责任 不确定性 成本收益分析 人权
  • 简介:朗基诺的文章《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成功地展示了建立在证据相关性上的对不完全决定性的解释(UER)的重要性,而这种解释要求我们在理解科学客观性时引入对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的考虑。这篇文章的基本进路是正确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方面,建立在经验等值性上的对不充分性的传统解释(UEE),并不一定要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另一方面,朗基诺对社会性维度的理解似乎过于狭隘,也过于乐观。

  • 标签: 海伦·朗基诺 不完全决定性 经验等值性 证据相关性 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
  • 简介:在我收到的关于什么是杜威讲座的介绍中,有一段,读起来是这样的:期待中的谈话不是“杰出教授S关于X话题的最新成果”,而是对某个重要哲学家生活的一种更加富有个人特色的看法.一套更富有反思精神的评说。在杜威基金会的理事会上,有人说:“不是我能在《哲学杂志》或《哲学评论》上找到以及读到的论文,不是演讲者可在标准杂志上发表的最新成果,而是某种具有更多历史和情感内容的东西。”

  • 标签: 哲学家 最新成果 反思精神 个人特色 情感内容 理事会
  • 简介:正在举行的上海世博会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其中包括来自五大洲的180多个国家。这么多国家的人们汇聚在浦江两岸,不仅将展现他们各自现实和理想中的“城市”,而且将表达他们对“让生活更美好”的理解。

  • 标签: 人类进步 价值观 文化 上海世博会 国际组织 国家
  • 简介:不久以前,在中国刚刚崛起的时候,许多人谈论的是中国应当如何设法让世界接纳并"以一个负责任的政权"融合在当今世界秩序里。然而,仅仅几十年,形势就发生了逆转:现在人们已经在谈论,中国如何在创建新的世界秩序里扮演积极的乃至领导的角色。

  • 标签: 世界秩序 文明对话 哲学基础 罗德岛 论坛 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