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9 个结果
  • 简介:整体性范畴是当代世界观和方法论最重要范畴之一。它要求人们将事物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视之为一个整体,要求人们从世界观和方法沦高度确立整体性范畴和整体性思维。其核心是在真正弄清事物各具体方面在事物整体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性质、关系、地位、作用、趋势等基础上,认识并按照事物整体规律去促进其改变和完善,以满足主体性发展需要。整体性思维灵魂是全局性、辩证性、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性眼光,其关键是真实、具体、全面、过程性地把握事物全局和整体。人和社全及其关系是一个古老哲学问题,从总体上看,东方哲学具有将社会视为本体地位和首要价值传统,相反,西方哲学则更强调人本体地位和首要价值;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此问题科学回答。整体性是深化“全面发展”思想重要路径。

  • 标签: 整体性范畴 全面发展 社会 互动 本质性
  • 简介: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科学。以对“现实的人”科学规定为出发点,马克思构建了自己的人学体系,并区别于其他关于学说。之所以为人,不因为他是生物实体,而在于他是社会实体,亦即社会存在物。因此,马克思主义学特别强调人社会本质。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劳动中诞生和发展,是具体,历史,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统一,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统一,它包括“有生命个人存在”,“现实的人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人活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实现-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现实世界一切变化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说明人、自然、社会及其统一,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人学科学体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人学 “现实的人” 社会 物质生产 存在物
  • 简介:以往的人机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奴役论或者工具论两大类。然而这两种典型观点对于解释计算机关系而言都是乏力且苍白。要解读现代意义下的人计算机关系,其关键在于理解软件概念,厘清软件本质。从动态信息观视角下,软件本质是人机交互界面,正是通过这个交互界面,使得计算机更加智能,使得计算机与人类关系更加亲密,同时也促使计算机更深地渗透进人类存在,改变人类认知、思考和追求方式。通过将软件定义为人机交互界面,我们将重新认识人机关系,计算机通过软件携带了人类意图智能属性,计算机之间转导所形成的人机关系会产生出未来人类栖息信息圈。人机关系更接近于人际关系,计算机将平等地栖居于信息圈中,计算机彼此交互配合,共同奏响人类文明交响曲。

  • 标签: 信息 软件 交互界面 人机关系
  • 简介:2014年12月7日—8日,由中山大学现象学所、学术研究杂志社和《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主办是什么?——现象学文化哲学视角"哲学工作坊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举办。2014年适逢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和马克斯·舍勒(MaxScheler)140周年诞辰,而"是什么"这一问题在这两位哲学家毕生思索中一直占有显著位置。

  • 标签: 文化哲学 恩斯特·卡西尔 舍勒 哲社版 大哲 学术研究
  • 简介:德行教育预设我们能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并加以贯彻实行。知而不行事实。使得道德自律可能性遭到质疑。以价值灌输或行为规训做为保证知行一致教育手段.这种德行教育迷思普遍存在。首先批判来自知行双轨论教育学迷思,并透过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知行同轨论,说明知行不一致现象其实只代表:道德判断是道德行动之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借助布莱西(AugustoBlasi)蒂尔曼·哈贝马斯(T.Habermas)对于道德行动之充分条件探究,最后将指出,以自我本真群体团结做为基础责任判断.才是德行教育真正基础。

  • 标签: 德行教育 知行问题 责任判断 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
  • 简介:在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实践时代”,“无用之学“哲学一时陷入了危机。哲学要走出困境,除了需要相应社会、经济基础之外,还需要哲学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试”和创造,以适应时代,为形成中华民族“核心理念”,迎接“理论时代”到来而做好自身准备。

  • 标签: 社会转型时期 哲学 经济 时代感 个性化 创造性
  • 简介:时下流行一个段子,说:男人=吃+睡+挣钱,猪=吃+睡,代入得,男人=猪+挣钱,移项得,男人-挣钱=猪,所以,不挣钱男人等于猪。女人=吃+睡+花钱,猪=吃+睡,代入得,女人=猪+花钱,移项得,女人-花钱=猪,所以,不花钱女人都是猪。这个段子精辟地概括了很多当代人生活,甚至概括了当代人对人性理解。

  • 标签: 禽兽 当代人 挣钱 男人 花钱 女人
  • 简介:技术在其产生之初就与人生活紧密相联,几乎涵盖生活方方面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生活;然而在其发展历程中生活渐行渐远同时也让生活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现代技术成为人们改善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物质手段、成为一种高高在上操控独立力量,生活就完全地技术化。在生活技术化进程中,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技术便利来改善生活质量和丰富生活内容,另一方面人们也面临着生活无意义与人生无价值生存论困境。基于生活多维性技术二重性,技术功能定位必须服务于生活价值旨归,生活终极关怀必须眷顾技术良性发展,生活技术化同时也必须进行技术生活化。

  • 标签: 技术 生活 生活技术化 技术生活化
  • 简介:布兰顿规范性实践概念主张一种“理性主义实用主义”立场。这对关于规范性社会科学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依赖于“理性空间社会化”,才能说明:(1)因果事件等非规范性存在如何能进入规范性理解视域;(2)隐性规则如何既能前反思性地引导行动者,又能具备清晰阐释可能性;(3)规范性解释有效性如何既是客观.又是在交往实践中可修正;因而,理性主义实用主义观点才能在社会科学哲学层面构建独立自足规范性概念。

  • 标签: 规范性实践 布兰顿 实用主义 社会科学哲学
  • 简介:技术社会塑形论立足于社会研究范式,围绕技术社会关系问题,形成了三种理论流派:(1)以托马斯·休斯代表技术系统论;(2)以拉图尔为代表“行动者网络”理论;(3)以平奇和比克为代表社会建构论。技术社会塑形论开启了技术哲学研究新领域,同时也具有诸多理论弱点。

  • 标签: 技术 社会 建构主义 经验转向
  • 简介:摘要:在《心灵、自我社会》中,米德针对儿童在语言、角色游戏竞赛中社会化学习过程所做个体发生学描述,其实是在说明:人类语言沟通结构如何能为意义理解、社会化的人格建构以及社会功能分化整合提供基础。通过图根哈特批判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重构可以发现,米德社会心理学中呈现“姿态中介互动”、“符号中介互动”“角色中介互动”这三种沟通结构,如何能为语言学、心理学社会重要哲学议题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米德 社会心理学 角色理论 意义理论 沟通行动理论
  • 简介:平息批评最有效方式是用批判之类术语进行证明。当一种行动据理得到证明,如何有理由否定它合法性呢?我们关注批判策略,用以说明合理性(rationality)对合理批判抵抗问题,特别关注对技术理性批判。福柯在其权力知识理论中对这一点已有所阐释。经过仔细探究马克思用他方法在对市场和技术社会合理性”批判时作出预言,发现在对工作目的讨论中.马克思通过运用“不充分确定”(underdetermination)概念非常相似的方法成功说明了“社会合理性”沉默效应。在马克思著作中也有技术批判踪迹。19世纪60、70年代,在对待发达社会技术合理性问题上.新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要求根本性变革。首先在环境运动影响下,有关技术论战迅速蔓延。不充分确定概念最终在对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中得到系统阐释,但这种阐释不带有明显政治目的。然而.对技术纯理论理解作出修正。它对弱化技术专家为制定公共政策提出那种理由带有积极意义。技术政治新时代已经开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技术 合理性
  • 简介:马克思社会权力思想主要指向一种对于支配被支配关系。这一思想从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出发,贯穿于马克思整个思想历程之中。对于社会权力阐释,一方面在于将社会区别于政治,以表明个人现实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共同体活动;另一方面在于将权力(power)区别于权利(right)。马克思在对于权力关系“前理性”研究中,揭示出了权力活动感性领域,并通过异化劳动表明平等权利关系背后实质上是不平等支配被支配关系。这种社会权力思想的当代意义表现为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批判,以及对当下社会占统治地位权力——资本批判。

  • 标签: 社会权力 权利 资本
  • 简介:我还以为章鱼保罗是个人呢,男性,名字叫保罗,章鱼是外号。直到近日童世骏先生命题令作文:分析一下章鱼猜球;推辞不得,勉为其难,构思打腹稿时候.心里用代词还是“他”。开笔了,总得了解一些其人其事吧,打开“谷歌”,这才知道保罗真是一条章鱼。以一条鱼而掀动全地球人类听闻,成为一时热议焦点,这事够奇了,不敢说绝后,空前是没有问题

  • 标签: 章鱼 保罗 “他”
  • 简介:佛教来到中国,必不可免地要部分改变自身形态,以求发展。佛教中国化,其关键之一,即是如何处理儒家意识形态关系。本文选择了《牟子理惑论》、庐山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和禅宗三个典型,具体分析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佛教回应时代、处理同儒佛关系三种不同模式。

  • 标签: 儒佛关系 儒家意识形态 《牟子理惑论》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禅宗
  • 简介:在春秋综合研究院大力支持下,2012年12月4日,“第四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本次讲堂特邀加拿大国家技术哲学讲席教授、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安德鲁·芬伯格(AndrewFeenberg)主讲,报告题目为《技术社会行动能力公民权》。报告会由《哲学分析》常务副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助理成素梅研究员主持,哲学所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点评。本综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讲报告内容.第二部分是讨论点评。

  • 标签: 哲学分析 行动能力 技术社会 公民权 讲堂 综述
  • 简介:当前,以泛在网为基础建立泛在社会正在形成。在泛在社会社会治理中,技术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泛在社会治理基本特征。信息通信技术是泛在社会技术治理关键,如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很好地推动了技术治理施行。但由于技术治理本身局限,信息通信技术在推动泛在社会技术治理发展同时亦带来了一些社会风险。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技术治理发展同时规避其社会风险,对泛在社会发展、技术治理模式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泛在社会 信息通信技术 技术治理 社会风险
  • 简介:默顿学派在科学社会性研究方面首次提出并阐发了科学体制内部微观社会因素科学知识进步关系。并对宏观社会因素影响科学发展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科学自主性研究方面最先提出并阐发了科学界社会规范、科学奖励制度和科学界社会分层等科学运行机制,有力地从科学体制角度揭示了科学自主性,并强调了基础研究领域里科学自由重要性。此外,默顿通过对多重发现现象和科学天才社会学分析表明,科学发展既非完全自主因而勿需社会因素参与,也非完全社会因而全部由社会因素支配,而是社会因素和科学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以及科学社会性和科学自主性共同作用结果。尽管较之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所呈现无比丰富性和复杂性,默顿学派关于科学性质研究仅只是初步,但该学派所取得成就是公认;从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角度说,它所给予我们启示中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1.“从精神气质分析入手”研究科学文化关系;2.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结合。

  • 标签: 科学的社会性 科学的自主性 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