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本是世界“园林之母”,也是世界上种花最早国家之一。我国先民发现了世界约四分之三花卉原种,创造了最丰富花卉文化。许多名花如梅、兰、竹、菊、牡丹、芍药、月季、玉兰、杜鹃、山茶、腊梅、荷花、百合、报春等,都由我国传遍全球。以梅花、牡丹等十大名花为代表许多中国原产花卉,

  • 标签: 中国 国花 花卉产业 市场竞争 资源开发
  • 简介:采用UV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双倒数法,在pH=7.40缓冲溶液中系统研究小分子荧光素与β-环糊精包合作用.摩尔比法确定小分子荧光素与β-环糊精包合比n_(β-CD):n_(FL)=1∶1,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6.30×10~4L/(mol·cm).双倒数法确定结合常数K~Θ18℃=7.21×10~5L/mol.热力学分析方法计算得到:(1)Δ_rH_m~Θ=7.93×10~4J/mol,Δ_rH_m~Θ为正值,说明包合作用吸热;(2)Δ_rG_m~Θ291.15K=-3.27×10~4J/mol,推测β-环糊精与荧光素包合作用有自发进行可能;(3)Δ_rS_m~Θ291.15K=384.68J/(mol·K),由此可知,β-环糊精与荧光素相互作用为熵所驱动.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

  • 标签: 荧光素 Β-环糊精 包合物 包合作用
  • 简介:对于很多人来说,清晨必须要喝杯咖啡才能精神百倍地开始一天工作。但最近研究人员发现,咖啡中咖啡因带来兴奋效果很可能只是一种心理作用而已。

  • 标签: 心理作用 咖啡因 研究人员
  • 简介:为研究茶多酚对三丁基锡诱导小鼠氧化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采用灌胃方法,对雄性小鼠进行TBT染毒,然后分别用不同剂量茶多酚进行保护。结果表明,茶多酚保护组小鼠肝组织活性氧(ROS)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明显低于TBT对照组;彗星实验发现茶多酚保护组小鼠淋巴细胞尾长较正常,而尾相与TBT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改变。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茶多酚保护组胸腺细胞核和线粒体损伤明显减轻。因此茶多酚对TBT诱导氧化损伤具有一定预防作用,并且对细胞核损伤也有一定保护作用。茶多酚对TBT所引起细胞核损伤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防止细胞氧化损伤,从而保护DNA。

  • 标签: 茶多酚 三丁基锡 保护 氧化损伤
  • 简介:资源消耗是与建筑有关最迫切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制定坚决贩政策.仅有针对具体问题政策还不够;必须转向'非物质比'.发展中国家在建筑环境政策方面面临着特殊障碍.发达世界和发展中世界一些国家正在采取很有前途措施,但是解决反弹效应等后果将需要超国家强大努力.

  • 标签: 促进可持续 可持续行为 政策促进
  • 简介:入侵植物会损害环境生态系统,影响生物多样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目前,虽然入侵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较多,但是很多缺乏对化感作用深入研究.结合国内外入侵植物研究进展,该研究阐述了小飞蓬研究现状、化感物质分离鉴定方法以及入侵机理研究进展.参24.

  • 标签: 入侵植物 化感作用 小飞蓬
  • 简介:石墨烯是一种新兴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电学和光学性质、超大比表面积以及潜在生物相容性,在材料和电子产业、能源、环境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石墨烯环境行为和生物毒性也随之引起日益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石墨烯纳米材料生物毒性、细胞毒性、毒性影响因素和毒性机制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石墨烯纳米材料可通过气管滴注、吸入、静脉注射、腹腔注射以及口服等方式进入体内,通过机械屏障、血脑屏障和血液胎盘屏障等积累在肺、肝、脾等部位引起急性或者慢性损伤;目前有关石墨烯毒性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线粒体损伤、DNA损伤、炎性反应、凋亡等终点及氧化应激参与复杂信号通路,不同石墨烯纳米材料浓度、尺寸、表面结构和官能团等对石墨烯生物毒性影响不同。鉴于当前该领域研究局限性,对石墨烯纳米材料生物毒性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进而为石墨烯材料安全应用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 标签: 石墨烯纳米材料 动物毒理学 细胞毒性 影响因素 毒性机制
  • 简介:为了检测未经处理碳纳米管作为送药载体对肺组织是否会产生毒性作用,将35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7组,用腹腔注射进行一次性染尘。6组分别注入0.1、0.2、0.4mg·mL^-1。多壁碳纳米管(粒径20~40nm)或标准碳黑颗粒(粒径〈5μm)颗粒悬液1mL,对照组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染尘7天后对肺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进行测定,从而比较二者对肺组织急性氧化损伤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碳纳米管染尘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比较,肺组织MDA水平均有显著性升高(P〈0.01);但所有标准碳黑组升高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0.2、0.4mg·mL^-1碳纳米管染尘组与同浓度标准碳黑染尘组比较,肺组织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0.1mg·mL^-1无显著变化.碳纳米管染尘组小鼠肺部GSH含量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均有统计学意义(0.1mg·mL^-1组P〈0.05,0.2mg·mL^-1组P〈0.01,0.4mg·mL^-1组P〈0.01).碳黑染尘组也有所降低,但仅0.2mg·mL^-1和0.4mg·mL^-1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碳纳米管染尘组小鼠肺部GSH.含量与同浓度标准碳黑组比较,仅0.4mg·mL^-1浓度组GSH含量显著降低(P〈0.01),其他浓度组无显著变化.结果提示未经处理碳纳米管作为送药载体对肺将产生一定程度毒性作用,且毒性大于相同浓度标准碳黑.

  • 标签: 碳纳米管 标准碳黑 氧化损伤 脂质过氧化反应
  • 简介:藻红外测试中联合作用评价方法是急性毒性藻红外测试法重要组成,为建立其评价方法,用敏感藻和重金属、有机药品、农药开展了探索性实验.首先确定联合作用系数θ计算式和总均偏差系数f,用其构建联合偏差系数法;再用实验得到f=0.06调整相加作用θ理论值(θ=1),联合偏差系数θi分别在大于、等于、小于1+0.06或1-0.06时,评价联合作用类型;最后进行二元药品对敏感藻联合作用验证实验,验证联合偏差系数法可行性.结果发现,4种重金属6种混合对短线脆杆藻(Fragilariabrevistriata)联合作用为:3次拮抗作用,2次独立作用,1次相加作用;4种有机药品6种混合对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capricornutum)联合作用为:2次协同作用,3次独立作用,1次拮抗作用;8种农药12种混合对水华鱼腥藻、纤细裸藻联合作用为:9次拮抗作用,3次独立作用;一组验证实验包括藻液加药、测试、计算和评价,共需要60min,而用光密度、细胞数、叶绿素含量、细胞干重作为测试指标进行藻类急性毒性实验,需要24h~96h.对验证结果分析可知,用所构建联合偏差系数法评价二元药品对敏感藻联合作用,具有可行、快速、简便优势.

  • 标签: 藻红外测试 联合作用 重金属 有机药品 农药
  • 简介:为初步探讨硫化镉量子点(CdSQDs)细胞毒性作用机制,采用MTT毒性实验比较了CdSQDs和常规CdS对仓鼠肺细胞(CHL)毒性效应以及细胞内外活性氧水平.结果表明,1)在较低暴露浓度(≤20μg·mL-1)时,CdSQDs细胞毒性显著高于常规CdS,而在较高暴露浓度(〉20μg·mL-1)时,两者相差不大.2)在较低暴露浓度(≤40μg·mL-1)时,添加N-乙酰半胱氨酸(NAC)可显著降低CdSQDs细胞毒性,而在较高暴露浓度(〉40μg·mL-1)时,添加NAC对CdSQDs细胞毒性没有明显影响.添加NAC对常规CdS细胞毒性没有显著影响.综合实验结果推测CdSQDs细胞毒性与暴露剂量有关:在低浓度(〈20μg·mL-1)时,主要是活性氧氧化损伤作用;在中等浓度(20~40μg·mL-1)时,活性氧和Cd2+释放共同作用;在高浓度(〉40μg·mL-1)时,则是Cd2+释放占主导地位.

  • 标签: 硫化镉 量子点 细胞毒性 活性氧
  • 简介:因省级和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分布不均,某些专业大类中竞赛项目占比少甚至空缺,由此评价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影响力等指标可能有失公正,不利于形成专业特色、培育院校办学特色.建议全国各行业充分发挥行业自身专业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全国行业性职业技能竞赛,弥补省级和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赛项缺陷,助推培育专业特色和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职业技能竞赛赛项客观评价,真正实现职业教育面向人人、职业技能竞赛专业全覆盖之目标,合理解决职业技能竞赛客观评价职业院校问题.

  • 标签: 生态金字塔 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作用
  • 简介:大蒜化感作用研究很广泛,实验采用不同浓度大蒜鳞茎浸提液对芥菜种子萌发、根长、茎长和幼苗鲜重影响,结果表明,经大蒜鳞茎浸提液处理后花叶芥菜种子在不同浓度下呈现不一样形态,其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在不同浓度大蒜鳞茎浸提液影响下随着浓度而变化,在0.02g/mL浓度下,花叶芥菜发芽率为97.8%,为最适宜种子发芽浓度,而对于种子发芽势来说,最适宜浓度则为0.04g/mL,达到了54.8%,浓度为0.02g/mL时平均根长为1.82cm,平均茎长为2.28cm,平均茎重为0.05g,0.03g/mL时平均根重为0.06g.不同浓度大蒜鳞茎浸提液对种子幼苗不同部位促进和抑制作用也不一样.

  • 标签: 大蒜鳞茎浸提液 芥菜 发芽率 发芽势
  • 简介:以斑马鱼(Daniorerio)为研究对象,探讨铅(Pb)、得克隆(DP)及二者联合急性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神经毒性作用。结果表明,Pb(5、20μg·L^-1)和DP(15、60μg·L^-1)单独暴露均会引起斑马鱼自主运动频率增加,触摸反应能力和自由游泳活力下降,并且抑制初级运动神经元生长,加剧尾部细胞凋亡。但与20μg·L^-1Pb单独暴露相比,高剂量联合暴露(20μg·L^-1Pb+60μg·L^-1DP)使斑马鱼自主运动频率显著降低(P〈0.05),触摸反应能力和自由游泳活力显著增强(P〈0.05),初级运动神经元轴突长度显著增加(P〈0.05),尾部细胞凋亡减少。与5μg·L^-1Pb单独暴露相比,低剂量联合暴露(5μg·L^-1Pb+15μg·L^-1DP)也显著减少斑马鱼尾部细胞凋亡(P〈0.05)。上述结果表明,Pb或DP单独暴露对斑马鱼均可引起神经毒性作用;但二者联合暴露对斑马鱼自主运动、触摸反应以及自由游泳活力影响则表现为拮抗作用

  • 标签: 得克隆 斑马鱼 胚胎 神经毒性 联合暴露
  • 简介:为探讨甲醛、苯、甲苯及二甲苯混合气体急性暴露对小鼠肺脏氧化损伤作用,选用雄性健康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4个染毒组。染毒组1到4中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浓度依次为:1.0+1.1+2.0+2.0μg·L-1、3.0+3.3+6.0+6.0μg·L-1、5.0+5.5+10.0+10.0μg·L-1、10.0+11.0+20.0+20.0μg·L-1,各染毒组混合气体浓度分别是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10、30、50和100倍。用静式吸入染毒方式,每天染毒2h,共染毒10d,实验结束后,测定小鼠肺脏中氧化损伤指标。结果表明:染毒组小鼠体重增加幅度均低于对照组,肝脏和脾脏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肺脏ROS、MDA含量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增加,T-AOC、GSH、CAT、GSH-Px及SOD活力随染毒剂量增加而降低,并且ROS、MDA含量与混合气体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GSH含量与混合气体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甲醛、苯、甲苯及二甲苯混合气体急性暴露对小鼠肺脏具有氧化损伤作用,混合气体联合毒性效应强于单一组分,ROS、MDA和GSH可以作为评价VOCs急性暴露对机体氧化损伤作用敏感生物学标志。

  • 标签: 甲醛 苯系物 氧化损伤 生物学标志
  • 简介:为探索低剂量镉持续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和幼鱼神经发育影响,将受精后36h(36hpf)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氯化镉受试液中持续至受精后6d(6dpf)。在一般毒性观察基础上,采用高通量视频跟踪技术检测了48孔板中幼鱼自发运动能力和对外界刺激产生惊恐反应及恢复能力。结果显示:在不引起外观形态明显改变暴露剂量下幼鱼自发运动表现异常。其中,0.1~05μmol·L-1。暴露组幼鱼自发运动增多、轨迹紊乱、刻板式转向运动增加、触壁活动减少;10μmol·L-1暴露组幼鱼出现运动抑制、静止和原地震颤等状态,幼鱼自发运动距离与氯化镉浓度关系呈现剂量依赖性倒“U”型,这种行为毒性效应与乙醇急性暴露引起运动效应相似。光照惊恐反射实验中,暴露组幼鱼对突发光暗变化表现敏感或迟钝。在撤除光源后暗适应减慢或加快。以上结果说明,斑马鱼胚胎和幼鱼对氯化镉神经发育毒性作用敏感,并且高通量幼鱼神经行为学方法在外源性化学物毒性评价中能够提高检测效率,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 标签: 斑马鱼 氯化镉 毒性 神经行为 视频跟踪 幼鱼
  • 简介:为了解大蒜鳞茎浸提液化感作用,研究了不同浓度大蒜鳞茎浸提液对小白菜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小白菜种子经大蒜鳞茎浸提液处理后,随着浸提液浓度增加,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明显下降;对幼苗根抑制作用比幼苗茎抑制作用强;且不同浓度大蒜浸提液对小白菜种子胚根和幼苗生长都具有抑制作用.

  • 标签: 大蒜鳞茎浸提液 化感作用 小白菜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 简介:植物根系细胞壁在抵抗金属离子毒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论文对金属胁迫下植物细胞壁对金属离子固定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探讨.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金属离子胁迫下,细胞壁提高植物抗性机制:其一是细胞壁对金属离子“区隔机制”;其二是细胞壁对金属离子“适应机制”.两种机制对于提高植物对金属离子抗性均具有重要作用.在探讨细胞壁提高植物对金属离子抗性机制同时,还对通过外加手段在细胞壁水平来调节植物对金属离子抗性可能性进行了探讨,指出通过利用丛枝菌根真菌与大多数植物可以形成菌根共生体特性,可以从细胞壁角度入手更好地阐述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对金属离子抗性机制.

  • 标签: 细胞壁 金属胁迫 丛枝菌根真菌 区隔机制 适应机制
  • 简介:基于谷胱甘肽(GSH)解毒作用探讨了微囊藻毒素-RR(MCRR)在不同动物肝脏和肾脏合作下代谢机制。通过人工合成MCRR谷胱甘肽代谢物(MCRR-GSH),腹腔注射至鲫鱼和大鼠体内,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定量检测MCRR-GSH及其下游半胱氨酸代谢物(MCRR-Cys)在组织内代谢动力学变化。在72h暴露实验中,实验组鲫鱼和大鼠体内均定量检测到MCRR-GSH和MCRR-Cys。MCRR-GSH在肾脏中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鲫鱼和大鼠体内累积浓度分别是(0.161±0.001)和(0.116±0.005)μg·g^-1DW。同样,MCRR-Cys主要分布于鲫鱼和大鼠肾脏组织。鲫鱼肾脏中MCRR-Cys浓度出现明显波动,而肝脏和胆汁内MCRR-Cys浓度却呈现出上升趋势;大鼠肾脏内MCRR-Cys浓度呈缓慢下降趋势,浓度范围为(8.899±0.817)μg·g^-1DW至(3.336±0.263)μg·g^-1DW。基于以上结果推测,微囊藻毒素在肝脏和肾脏合作下解毒过程为:MC在肝脏内经GSH结合作用生成代谢物MC-GSH随血液循环转运至肾脏,在肾脏内MCGSH快速地转化为下游代谢物MC-Cys以促进排泄。

  • 标签: 微囊藻毒素 鲫鱼 大鼠 谷胱甘肽 解毒机制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 简介:微囊藻毒素(MCs)是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蓝藻爆发性繁殖产生最常见藻毒素,因其分布广、结构稳定、毒性大引起了科学界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微囊藻毒素在我国水体中污染现状和典型毒性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另外,针对目前藻毒素研究不足提出了建议,可为有效降低环境中微囊藻毒素潜在安全风险及深入研究其生态毒性效应提供支持。

  • 标签: 微囊藻毒素 环境暴露 毒性效应 致毒机制
  • 简介:为了研究气态甲醛对GSNO还原酶(GSNOR)上调作用是否通过GSH途径,以昆明雄性小鼠为实验材料,采用动态吸入染毒方式,检测了0、3.0mg·m^-3甲醛暴露小鼠以及3.0mg·m^-3甲醛暴露同时腹腔注射α-硫辛酸小鼠肺泡灌洗液中GSH浓度和GSNOR活力.结果表明,3.0mg·m^-3甲醛暴露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其肺泡灌洗液中GSNOR活力极显著上升(P〈0.01),同时GSH浓度极显著下降(P〈0.01);α-硫辛酸注射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GSNOR活力较3.0mg·m^-1甲醛暴露小鼠有极显著下降(P〈0.01),同时GSH浓度极显著上升(P〈0.01).甲醛暴露下,GSNOR与GSH呈相反变化趋势.以上结果表明,气态甲醛可以通过GSH途径调节GSNOR表达.甲醛对GSNOR上调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氧化胁迫进行,这可能是理解GSNOR在气道中调控基础.

  • 标签: 气态甲醛 GSNO还原酶 氧化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