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2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了热等静压时间对TiAl合金有关特性影响.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10min保温保压后,TiAl合金密度已经达到3.46g/cm3.时间10min逐渐增加到70min,所得TiAl合金密度有所增加,但增加不明显,所得TiAl合金是种非稳定状态,时间延长对物相影响不大.同时随着时间延长,TiAl合金内部产生了微裂纹.1380℃,保温1h热处理后,合金内部微裂纹消失,物相组成也转变成稳定TiAl相.

  • 标签: 热等静压 时间 TIAL合金
  • 简介:对固溶–淬火处理后Al-3.7Cu-1.6Mg合金板材进行变形量分别为0、5%和10%预拉伸处理,然后置于空气中进行自然时效,研究预变形对Al-3.7Cu-1.6Mg合金自然时效态硬度、室温拉伸性能和断裂韧性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与透射电镜(TEM)观察合金显微组织及断口形貌,研究其断裂机理。结果表明:该合金在淬火后引入预拉伸变形,可显著提高其自然时效态硬度和屈服强度,同时抑制GPB区形成,降低时效析出速率,并使峰时效时间延长;随预变形量从0增加至10%,Al-3.7Cu-1.6Mg合金断裂韧性降低,这主要是预变形增加了基体内位错密度,位错切割细小GPB区粒子,大量滑移被抵消,造成变形过程中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形成微裂纹;由断口分析可知该合金断裂类型穿晶韧窝型断裂,且随预变形程度增大,韧窝直径和深度均增大。

  • 标签: AL-CU-MG合金 预变形 硬度 拉伸性能 断裂韧性
  • 简介:将铜粉和碳粉分别按质量分数Cu-2%C和Cu-8%C配比混合,经过高能球磨得到铜-碳复合粉末,然后冷压成形,压坯在H2气氛、820℃温度下烧结2h,获得铜-石墨块体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电导率测试仪等对高能球磨后复合粉末和块体材料物相组成、微观组织结构与导电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球磨时间与碳含量对铜-碳复合粉末与块体材料组织结构及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铜碳混合粉末经高能球磨,得到亚稳态Cu(C)过饱和固溶体,经固相烧结后形成“蠕虫状”组织。随球磨时间延长,材料密度先增加后减小,球磨24h时密度最大,Cu-2%C和Cu-8%C材料密度分别为7.58g/cm3和6.79g/cm3;电导率随球磨时间延长而增加,球磨72h时Cu-2%C和Cu-8%C电导率分别为54.2%IACS和33.0%IACS。

  • 标签: 铜碳 复合材料 机械合金化 烧结
  • 简介:在硅酸盐体系(Na2SiO3+KOH)电解液中,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在5052铝合金表面原位生成微弧氧化膜层。并利用SEM、EDS和XRD等仪器设备,分析微弧氧化膜层形貌、元素分布和相组成,着重分析氧化时间对膜层厚度、表面孔隙率和最大孔洞直径及膜层耐腐蚀影响。结果表明:微弧氧化膜层表面有典型“火山堆积”形貌生成,且膜层厚度、表面孔隙率和最大孔洞直径随氧化时间增加而增大;膜层主要元素O和Al,相组成为γ-Al2O3和α-Al2O3,且主要为γ-Al2O3;微弧氧化处理可显著提高试样耐腐蚀性能,腐蚀电流密度至少下降2个数量级,电化学阻抗模值|Z|至少增加2个数量级,随氧化时间10min延长到50min试样耐腐蚀性能先提升后降低,氧化时间20min试样耐腐蚀性能最好。

  • 标签: 5052铝合金 微弧氧化 氧化膜 膜层结构 耐腐蚀性
  • 简介:采用电场、磁场、应力场和温度场多场耦合成形与烧结体化技术制备高致密Fe-2Cu-2Ni-1Mo-0.8C合金,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该合金显微组织以及磨损表面进行观察和分析,重点研究耦合外加脉冲磁场对合金耐磨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电场、应力场和温度场三场耦合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基础上进步耦合适合脉冲磁场,可明显改善烧结合金微观组织和合金元素分布均匀,不仅提高合金耐磨,同时还可显著提高合金耐磨性能均匀。在峰值电流、基值电流、频率、占空比分别为2700A、360A、50Hz和50%脉冲电流以及烧结压力30MPa条件下烧结铁基合金粉末3min,耦合外加脉冲磁场强度2.36×106A/m时,烧结材料耐磨性能最佳,合金磨损机制主要为粘着磨损。

  • 标签: 铁基合金 多场耦合烧结 组织 摩擦磨损性能
  • 简介:阐述自增韧Al2O3陶瓷增韧原理及增韧机制,综述近年来Al2O3陶瓷自增韧研究现状。指出Al2O3陶瓷自增韧方式可以分为引入添加剂和引入晶种2种,并详细论述了不同添加剂、不同晶种及引入方式对Al2O3晶粒异向生长及其力学性能影响,分析了不同条件下Al2O3晶粒显微结构及其异向生长机理。最后对下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氧化铝 陶瓷 自增韧 进展
  • 简介:采用湿磨-高能球磨法对高粒径比6061Al粉末和SiC混合粉末进行预处理,利用真空热压烧结法制备SiCp/6061Al复合材料。用XRD、SEM、TEM、拉伸强度等测试方法研究球磨时间对复合粉末形貌及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球磨过程中铝粉和SiC颗粒形成复合聚合体,采用乙醇做控制剂,可有效地抑制冷焊反应发生;随球磨时间延长,复合聚合体逐渐变薄并最终断裂;聚合体中碳化硅含量先增高后降低;铝粉中晶粒尺寸逐渐降低,位错增多;SiC颗粒发生碎化,在基体中分布更加均匀;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提高,可达到258MPa。

  • 标签: SICP 6061Al复合材料 湿磨-高能球磨法 球磨时间 高粒径比 真空热压法
  • 简介:采用压力烧结法制备不同碳含量WC-10Co-0.6Cr3C2硬质合金,通过金相组织观察、硬度测试、比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磁力分析,研究该合金微观组织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随碳含量增加,合金饱和磁化强度增大,而密度、矫顽磁力及硬度均降低;在压力烧结条件下,对于WC-10Co-0.6Cr3C2合金,两相正常组织对应碳含量范围5.41%~5.55%。碳含量低于5.41%时出现缺碳相η相,碳含量高于5.55%时出现石墨相。

  • 标签: 硬质合金 碳含量 微观组织 性能
  • 简介:以钛粉,硅粉和石墨粉原料,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密度4.14g/cm^3Ti3SiC2和密度4.03g/cm^30.8Ti3SiC2+0.2SiC复合材料,并以此为基础制备Ti/Ti3SiC2/0.8Ti3SiC2+0.2SiC层状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材料显微结构与相组成。结果表明:该层状材料界面结合紧密,没有明显孔洞、裂纹等缺陷,各层相组成符合设计要求。经800℃热处理40h后Ti/Ti3SiC2界面处生成稳定TiC层,在高温下该层状材料界面基本稳定。

  • 标签: 层状材料 TI3SIC2 SIC 放电等离子烧结 热稳定性
  • 简介:介绍了新型超导体MgB2基本超导电,综述了MgB2材(多晶)、线材和带材主要制备技术,并对MgB2超导材料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MGB2 超导电性 制备技术
  • 简介: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镍锌共掺杂Z型锶钴铁氧体Sr3(NiZn)xCo21-x)Fe24O41(x=0~0.5)粉末。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该铁氧体粉末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并测试其室温磁滞回线和室温电阻率。用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测定该粉末在2~18GHz微波频率范围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根据测量数据计算电磁损耗角正切及微波反射率,分析该材料微波吸收性能与电磁损耗机理。结果表明:Sr3(NiZn)xCo21-x)Fe24O41粉末呈六角片状形貌,晶体结构Z型,具有良好软磁特性;x=0.3时该材料电阻率最低,微波吸收效果最好,在13.5GHz频率吸收峰25.1dB,10dB频带宽度7.7GHz,兼具强磁损耗和弱介电损耗。

  • 标签: 溶胶-凝胶法 Z型锶铁氧体 镍锌掺杂 微波吸收 电磁损耗
  • 简介:采用气体雾化法制备Fe-12Cr-2.5W-0.4Ti-0.25(Y2O3)铁基合金粉末,分别在该粉末中添加1%Al粉和1%Fe2O3粉,在1250℃下热挤压,随后在1050℃热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等研究Al和Fe2O3对铁基合金热挤压和热处理态显微组织影响。结果表明:与基体合金相比,Al添加可促进铁素体基体中元素扩散,导致晶粒尺寸增大,同时由于Fe、Al互扩散系数差异引起柯肯达尔效应,使合金孔隙度增大;添加Fe2O3后合金孔隙度更大,氧化物和大量残余孔隙阻碍晶粒长大,因而晶粒尺寸减小。3种合金在1050℃进行热处理时晶粒长大规律均满足BECK方程,添加Al可提高合金晶粒生长指数,而添加Fe2O3则相反。

  • 标签: 铁基合金 第二组元 晶粒长大 晶粒生长指数
  • 简介:采用电磁感应悬浮炉制备La0.55Pr0.05Nd0.15Mg0.25Ni3.5-xCoxAl0.25(x=0,0.1,0.2,0.3,0.4)系列合金,研究Co含量对合金相结构、吸放氢性能和电化学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系列合金主要由LaNi5、Nd2Ni7相组成。当Co含量大于0.2时,合金中出现La2Ni7相。压强-吸氢量-温度(Pressure-Content-Temprature)测试显示在303K温度下,合金具有良好吸氢性能,当x=0.4时合金最大吸氢量1.29(质量分数,%)。电化学测试表明:随x值变化,合金电极最大放电容量分别为340.0(x=0.0)、346.6(x=0.1)、370.0(x=0.2)、320.0(x=0.3)和346.6(mA.h)/g(x=0.4);随Co含量增加,合金电极容量保持率不断增加,高倍率放电性能先增加后减小,循环伏安曲线、氢在合金体中扩散系数D共同反映了合金电极动力学特性。

  • 标签: MH/Ni二次电池 储氢合金 电化学特性
  • 简介:采用压烧结法制备含CeO2Mo/Al2O3材料,用MM-200型环-块式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该材料在滑动干摩擦条件下磨损行为,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探针对其微观结构和磨损后形貌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CeO2烧结样品中出现CeAl11O18相,且随CeO2含量(体积分数)增加,CeAl11O18逐渐增多,Al2O3相应减少。当CeO2体积分数6%时Al2O3全部由CeAl11O18取代;CeO2添加使Al2O3和CeAl11O18相边界处均呈现圆钝形貌,并且存在Mo、Al、O相互扩散区域。磨损形貌表明,1730℃烧结样品中出现摩擦转移层,当CeO2含量达到4%时,该摩擦转移层大量出现,从而改善材料耐磨

  • 标签: 氧化铝 氧化铈 微观结构 磨损
  • 简介:与TiO2光催化剂相比,以SiO2载体或内核制备TiO2/SiO2复合催化剂,其表面活性、光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都更高。以粉煤灰原料制备沉淀SiO2硅源,钛酸四丁酯钛源,采用化学包覆法制备TiO2/SiO2复合物,采用扫描电镜(XRD)、红外光谱(FT-IR)和差热分析(TG-DTA)等测试手段对该复合物进行表征。FT-IR和TG-DTA分析证实,SiO2被TiO2有效包覆。复合物热稳定性较高,经700℃焙烧4h后,SiO2无定形,TiO2以锐钛矿相为主;在900℃焙烧后,TiO2大部分由锐钛矿相转变为金红石相。

  • 标签: 二氧化钛 沉淀二氧化硅 化学包覆 粉煤灰
  • 简介:通过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Q800)等分析手段研究粉末冶金法制备Ti-47Al-2Cr-2Nb-0.2W(原子分数,%)合金微观组织对其阻尼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i-47Al-2Cr-2Nb-0.2W合金初始组织近γ组织,其阻尼性能最差,在振幅100μm时,损耗因子仅为0.007;在1330℃下保温15min空冷可获得细小全层片组织,层片晶团平均尺寸约为200μm,其损耗因子在振幅100μm时达到0.012。随温度升高或保温时间延长,层片尺寸和晶团尺寸明显增大,合金阻尼性能下降,保温120min时层片晶团平均尺寸约为510μm,其损耗因子在振幅100μm时0.009。细小全层片阻尼性能最好,而双态组织阻尼性能介于近γ组织和细小全层片组织之间。

  • 标签: 钛铝基合金 显微组织 阻尼性能
  • 简介:采用选择激光熔覆法,在基板温度分别为100,150,和200℃条件下制备M2粉末高速钢合金,分析基板温度对合金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基板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M2粉末高速钢致密度和整体组织均匀。当基板温度200℃时,高速钢组织均匀致密,各元素固溶程度高,且碳化物含量高,组织中柱状晶不再沿Z轴方向单生长,同时合金显微硬度(HV0.1)达到最高,HV0.11150,相比基板温度100℃时合金提高近40%。随基板温度从100℃升高到200℃,沿Z轴打印M2高速钢室温抗拉强度从865.23MPa降低到443.85MPa,主要原因是合金中单方向柱状晶数量减少。

  • 标签: 选择性激光熔覆 高速钢 基板温度 致密度 显微硬度 抗拉强度
  • 简介:运用MATLAB图像处理,采用Lacey指数算法及综合分析方法作为混合评价指标,对回转滚筒内3元颗粒混合机理及混合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元颗粒混合过程中扩散混合在对流混合、对流与剪切混合共同作用、剪切混合3个阶段均起重要作用;大颗粒分布成花瓣形,花瓣形态及数量与填充率、倾角及转速均有关系;颗粒混合质量随各影响因素变化呈现出规律变化,且与颗粒混合度所呈现规律相异;该实验最佳工况16.7%填充率、倾角、3.4r/min。

  • 标签: 回转滚筒 3组元颗粒 混合机理 混合质量
  • 简介:超细粉体随其颗粒粒度减小,自发团聚趋势更加明显。改善粉体分散是实现超细粉体分级前提,也是实现工业化应用关键。论文作者探讨了粉体团聚和分散作用机理,分析、比较了超细粉体在空气中和液相中分散方法及适用范围,认为对于粒径≤2μm超细粉体,因颗粒间范德华引力比重力大几百倍,因而不会因重力而分离,只宜采用在液相中分散方法使之分散,其分散途径有:通过改变分散相与分散介质性质来调控HAMAKER常数,使其值变小,颗粒间吸引力下降;调节电解质及定位离子浓度,促使双电层厚度增加,增大颗粒问捧斥力;选用与分散颗粒和分散介质均具有较强亲和力聚合物电解质,通过空间位阻和静电协同作用来达到优异分散效果。

  • 标签: 超细粉体 分散 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