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以北京市典型再生水利用河流(清河、北小河、坝河通惠河)及其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1989年、2000年2008年3期LandsatTM数据,借助于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参数、景观聚集度、景观斑块密度等指标,在流域河岸尺度上,分析1989~200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多尺度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变化轨迹。基于流域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主要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林地减少;与1989~2000年间相比,2000~200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率相对减小。基于河岸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8年期间,因城市化发展导致沟渠、库塘等水域面积减小;耕地主要分布在100~500m河岸缓冲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500~800m河岸缓冲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由1989~2000年间分散扩张转变为2000~2008年间有序优化整合,扩张范围趋向远离河道河岸缓冲区域;2000~2008年间,新增林地密集分布在100~200m700~800m河岸缓冲区域。内河流域生态廊道功能主要体现在沿河道200m河岸缓冲范围内,再生水为补充水源高度人工化城市内河流域生态廊道效应在增强。

  • 标签: 城市河岸带 土地利用 景观聚集度 斑块密度
  • 简介:2003年5月29日福州市LandsmETM+影像为数据源,2种地表温度空间降尺度算法——EM算法HUTS算法进行实验、比较与分析,EM算法是利用高空间分辨率地表比辐射率低空间分辨率亮度温度影像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提高热红外影像空间分辨率目的;HUTS算法则是引入了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地表反照率d,通过在低空间分辨率拟合二者与地表温度LST之间关系,然后根据其尺度不变性,将该关系应用到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上,从而达到提高热红外影像空间分辨率目的.研究结果表明:1)2种算法所得结果影像都能在有效提高空间分辨率同时较好地保持了原始地表温度影像空间分布特征,达到了较好降尺度效果;2)RMSE为定量评价指标,HUTS算法要略优于EM算法,其中,EM算法RMSE为1.2494,而HUTS算法仅为0.9869.

  • 标签: 地表温度 空间降尺度 EM算法 HUTS算法 比较
  • 简介:在ArcGIS软件支持,构建福州交通网络数据库,并结合多种数据多种分析方法福州地铁1、2号线路交通进行了可达性评价.首先通过ArcGIS中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建模等手段对地铁沿线道路网分布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地铁1、2号线建成后将大大缩短通行时间,提高了城市外围地区交通可达性.其次,利用网络分析工具计算得出地铁将平均减少市民出行时间8.88min,减少地铁沿线出行时间11.6min,在出行高峰期影响更为显著,可减少将近20min.研究结果可为交通部门提供参考.

  • 标签: 福州地铁 交通可达性 轨道交通
  • 简介:2003年3月、6月9月,大兴安岭连续多年冻土、岛状融区冻土岛状冻土沼泽湿草甸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这些沼泽湿草甸选取了6个样地,共获得土壤动物17647只,隶属于4门8纲19目。其中,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3类,分别是线蚓科、蚁科正蚓科,常见类群为12类;中、小型土壤动物弹尾类蜱螨类为最多,它们约占总个体数92.48%,优势类群为5类,分别是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节跳虫科摇蚊科,常见类群有3类。

  • 标签: 湿地土壤动物 动物群落结构 冻土带 大兴安岭
  • 简介:农户自然资源保护态度被认为是保护区发展成功与否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对自然资源管理保护中,了解农户自然资源保护态度是必要。在秦岭南坡朱鹮(Nipponianippon)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采用典型抽样随机抽样相结合方法抽取了115份农户数据,通过农户环境朱鹮保护态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有序选择模型分析发现,多数农户(66.09%)朱鹮保护持积极态度,农户对保护朱鹮态度与意愿之间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n=115,p〈0.01);住在保护区内农户环境朱鹮保护态度可能更积极,在保护中收益更多农户环境朱鹮保护态度更为积极,承受较高保护成本农户环境朱鹮保护态度较为消极;社会人口学变量中家庭收入农户环境朱鹮保护态度有消极影响,受教育程度农户环境朱鹮保护态度有积极影响,然而随着农户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受教育程度农户环境朱鹮保护态度影响便不再明显。

  • 标签: 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农户 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态度 影响因素
  • 简介:地下水在饮用水、灌溉农田工业生产供水中占有重要地位,湛江市发展离不开对地下水开发利用.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湛江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本研究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湛江市市区在2001年2011年丰水期期间中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探讨了10年间湛江市地下水水质状况变化,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2001年Ⅰ类水仅占13%,Ⅴ类水比重高达67%,2011年接近一半监测点属于Ⅴ类水,超过六成监测点处于Ⅳ、Ⅴ类水.对比2001年2011年可以看出,2001-2011年期间湛江市市区中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未有明显变化,地下水受污染程度严重,主要污染物为NH4+,NO2-Fe.

  • 标签: 模糊综合评判法 地下水 水质评价 湛江市
  • 简介: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是各项土地管理业务数据基础.本研究结合福建省规划数据库审查实际经验,从规划指标提取方法、关键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利用GIS手段辅助进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指标核查,为规划审批提供数据参考规划合理性判定提供依据.

  • 标签: GIS 土地利用规划 指标 核查 福建省
  • 简介:为了简单有效地评价水质状况,建立了蒙特卡罗水质评价模型,扎龙湿地北部(进水区)、中部(过水区)和南部(出水区)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并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灰色关联评价结果内梅罗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基于蒙特卡罗(MonteCarlo,MC)评价结果表明,扎龙湿地北部、中部和南部总体水质类别都为Ⅱ类,与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评价评价结果一致,也与湿地水质实际状况相吻合,从而证明了模型准确性;而其与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差别较大,究其原因,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表现为过保护,较严格,从而使得水质评价结果有些脱离实际,内梅罗指数比较适于评价参评因子值波动比较小、各参评因子都污染较轻研究区域。从单指标评价类别分析,溶解氧(DO)、Zn、CdCu含量评价类别一致;扎龙湿地北部和南部总磷(TP)含量评价类别一致,中部和南部总氮(TN)含量评价类别一致;而Cr含量在3个区中评价类别都不同,而且从北部、中部到南部逐渐增大,水质变差;另外由于南部地势较低,Cr在南部长期沉积聚集也是导致其含量过高重要原因之一。从各类别概率值之和分析,扎龙湿地内部各区隶属于Ⅱ类概率值之和都是最大,但隶属于劣Ⅴ类概率值之和居第二,表明大部分区域水质较好,局部区域水质较差,考虑到水是流动,水质有由好转差风险;从北部到南部,隶属于Ⅰ类、Ⅲ类劣Ⅴ类概率值之和趋于减小,隶属于Ⅳ类概率值之和基本未变,隶属于Ⅴ类概率值之和稍有增加,水质趋于向Ⅱ类转化;从中部到南部,隶属于Ⅰ类、Ⅱ类劣Ⅴ类概率值之和减小,隶属于Ⅳ类概率值之和基本未变,水质趋于向Ⅲ类劣Ⅴ类水质转化。从平均值看,TP含量先减少后增大。扎龙湿地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总体符合Ⅱ类�

  • 标签: 蒙特卡罗方法 扎龙湿地 水环境质量评价
  • 简介:福建省长汀县农区为研究区域,依据1978-2008年社会统计资料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农户耕地撂荒影响多项式回归分析模型,采用社会统计比较分析方法,研究长汀县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对于农户耕地撂荒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长汀县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与农户耕地撂荒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即自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程度虽逐渐提高,而农户耕地开垦面积却呈现上升趋势;但自2000年以来,农户从耕地净开垦转向耕地净撂荒,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推动着农户耕地撂荒面积不断增加.同时发现,与外出务工以及本地雇佣劳动相比,从事传统农业较高务农机会成本是农户耕地撂荒根本原因,也是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耕地撂荒产生影响主要中介.

  • 标签: 劳动力非农转移 农户 耕地撂荒 长汀
  • 简介:通过在白洋淀人工种植菱(Trapabispinosa)莲(Nelumbonucifera),建立生态修复工程区,研究水生植物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菱莲种植区内,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菱种植区比对照区平均增加了0.55m,提高幅度达65%,莲种植区平均增加了0.21m,提高幅度达52%;浮游植物密度显著降低,菱种植区比对照区降低了1.15×107ind/L,莲种植区降低了8.24×107ind/L;生物多样性保持较好,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都显著高于对照区.2009年7~9月,菱生物量、氮磷含量以及氮、磷积累量都在7月30日达到峰值,水体透明度也最高,此后氮、磷积累量逐渐下降,到9月30日菱种植区水质反而劣于对照区.莲生物量氮、磷积累量明显大于菱,至9月30日,氮、磷积累量仍分别达7.85g/m22.17g/m2.

  • 标签: 富营养化 生态修复
  • 简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09--2012年原位模拟氮沉降(对照,CK,0kg·hm^-2·a^-1、低氮LN,30kg·hm^-2·a^-1高氮HN,100kg·hm^-2·a^-1),分析亚热带阔叶林(罗浮栲、浙江桂)针叶林(杉木)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变化,探究土壤不同层次、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是否去除条件下土壤可溶性碳氮沉降响应.结果表明:针叶林土壤不同层次可溶性有机碳差异较大,表层0~15cm在HN水平最高;而15~30cm30~40cm在LN水平最高,HN水平15—30cm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而阔叶林(罗浮栲、浙江桂)15—30cm30—40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随施氮水平有小幅度升高.通过模拟氮沉降前后表层土壤(0~15cm)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比较,发现针叶林阔叶林氮沉降响应存在差异,氮沉降后瞬时效应显示,杉木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氮水平而降低,但阔叶林并没有降低,甚至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在罗浮栲林.土壤自身碳含量差异也是影响其响应氮沉降重要因素;且模拟氮沉降后瞬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长期结果,而凋落物去除处理效果短时间还无法观察到.

  • 标签: 氮沉降 可溶性有机碳 凋落物 阔叶林 针叶林
  • 简介:选取位于大兴安岭林区南瓮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多时相、中等分辨率环境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方法,通过多尺度分割、特征提取、决策树建立等步骤,实现湿地信息快速提取;系统分析了面向对象方法在森林地区湿地信息提取中有效性。研究表明,在面向对象湿地信息提取过程中,采用不同等级分割尺度,使分类更具层次性;利用光谱、空间、形状等多种属性特征,通过多时相遥感数据融合,可以更好地识别复杂多样、界限模糊湿地景观,其中,草本沼泽生产者精度达到了91%。结果显示,南瓮河流域内,湿地类型多样,草本沼泽灌丛沼泽为主,且其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中下游宽阔河谷地带。

  • 标签: 面向对象方法 湿地信息提取 环境卫星影像 多尺度分割 南瓮河流域
  • 简介:研究表明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硝化反硝化能力都非常低,但却是全球N2O最大自然源之一,因而推测极有可能存在N2O潜在源未被认识,有迹象表明真菌最有可能是这一潜在源贡献者,但实际研究证据并不多.为此本研究中亚热带地区典型常绿阔叶林——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米槠天然林土壤为对象,利用室内基质诱导呼吸选择抑制方法,研究在水分60%WHC温度25℃条件下土壤真菌细菌活性比及其N2O产生相对贡献.结果显示真菌细菌活性比例分别是0.7±0.30.3±0.1,前者显著大于后者(P〈0.05),真菌与细菌活性比为2.00±1.00;与对照相比,添加放线菌酮(真菌抑制剂)处理N2O产生速率减少了50.8±11.3%,添加链霉素(细菌抑制剂)处理则减少了43.7±11.8%,前者减少是后者1.15倍,但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该米槠天然林土壤在给定实验条件真菌活性比细菌大,但二者土壤N2O产生贡献几乎相等.基质诱导呼吸选择抑制方法具有较多限制条件,若得出可靠结论,还应该利用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内多种方法进行相互验证.同时今后应加强真菌产生N2O途径及机理研究.

  • 标签: 基质诱导呼吸抑制 真菌细菌活性比 N2O 真菌贡献 米槠天然林 中亚热带
  • 简介:本研究杜塘水库大坝断面沉积物为对象,通过对上覆水-沉积物界面的好氧/厌氧连续培养模拟试验,比较灭菌与非灭菌条件,上覆水中氨氮硝酸盐氮浓度变化以及沉积物中氨氮总氮质量分数变化,并分析培养前后沉积物中与氮循环相关微生物变化,研究微生物氮释放影响.结果表明,灭菌组沉积物氨氮硝酸盐主要通过上覆水-沉积物浓度梯度作用力进行扩散释放,较快达到平衡;而未灭菌组氨氮硝酸盐释放受溶解氧浓度影响,缺氧环境在微生物作用会促进反硝化作用以及氨氮释放,沉积物中含有10^4CFU/g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暗示着沉积物中微生物作用氨化作用反硝化作用较为激烈.

  • 标签: 沉积物 释放 微生物 杜塘水库
  • 简介:选择北京市三环至五环区域内7条不同宽度河流滨河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技术方法,分析城市河流宽度滨河绿地温湿效应影响,为城市河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在2010年1月、4月、7月10月中旬,各选3个晴天作为观测日,分别对7条不同宽度河流滨河绿地对照地进行气温和相对湿度同步观测。在观测日,每天8︰00~18︰00,每2h观测一次,每天共观测6次。研究结果显示,春季、夏季秋季,城市河流具有增湿、降温效应,并且随着河流宽度增加,河流滨河绿地温湿度效应也不断增强;其中,夏季河流增湿、降温能力最强,春季秋季河流滨河绿地温湿效应差别不大。春季、夏季秋季滨河绿地气温和相对湿度日变化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即早晚低、中午高,降温、增湿幅度最大时段为14∶00~16∶00;冬季,河流也具有降温、增湿效应,但是降温幅度随着河流宽度增加不断减弱直至消失、逆转;湿度效应随着河流宽度增加不断增强。

  • 标签: 城市河流 河流宽度 滨河绿地 气温 相对湿度 四季
  • 简介:侵蚀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后生态系统碳库变化研究全面认识生态恢复作用以及碳汇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地位于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本文采用种植百喜草治理侵蚀退化地上典型“小老头”马尾松林(百喜草治理地)为对象,相邻未治理地为对照,研究生态系统及其各个分室碳库变化.结果表明:侵蚀地种植百喜草治理后生态系统、乔木层及土壤层碳库均显著(P〈0.05)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地,分别是对照2.32倍、5.23倍1.81倍.乔木层各器官碳贮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地(P〈0.05),其中树干碳贮量增量最大.与对照地土壤相比,表层0—20em土壤碳贮量增量高达5.84t·hm^-2,同时土壤深层(20~100cm)碳库增量(6.04t·hm^-2)与其相当.对照地土壤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库比例为70.88%,而百喜草治理地土壤碳库所占比例下降至55.28%,表明侵蚀地种植百喜草治理后生态系统碳库分配趋于合理.因此,从森林碳汇与可持续经营角度出发,种植百喜革治理侵蚀退化红壤是一项可行有效措施.

  • 标签: 侵蚀退化红壤 百喜草 碳库 分配
  • 简介: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常规稻为参照对象,研究福州平原地区目前正在广泛推广超级稻稻田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特征。结果表明,稻田CH4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分蘖期,其CH4排放量分别占常规稻超级稻稻田总排放量76.7%64.1%;常规稻稻田CH4排放通量范围为0.09~16.90mg/(m2·h),超级稻稻田CH4排放通量范围为0.11~14.30mg/(m·2h);在整个水稻种植期,超级稻稻田平均CH4排放通量比常规稻稻田约减少3.6%;常规稻稻田平均N2O通量为7.7μg/(m·2h),超级稻稻田平均N2O通量为18.0μg/(m·2h);水稻成熟期常规稻超级稻稻田N2O通量占总通量50%以上,分别达到了55.7%66.9%。从综合温室效应看,常规稻稻田综合增温潜势为2264.5kg/hm2CO2,超级稻稻田综合增温潜势为1977.04kg/hm2CO2,超级稻稻田综合增温潜势比常规稻稻田低12.7%。在相同管理条件,种植超级稻可以降低稻田综合温室效应,并提高水稻产量。

  • 标签: 水稻品种 甲烷 氧化亚氮 综合温室效应 福州平原
  • 简介:土壤中最大甲烷生物汇是甲烷氧化菌氧化作用,约占全球甲烷汇10%.甲烷氧化菌在土壤中多样性群落形式存在,鉴定其群落多样性揭示土壤中甲烷氧化微生物学机制及全球甲烷循环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述了土壤甲烷氧化菌定义、分类氧化甲烷过程,对比了目前土壤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中主要方法及其应用,包括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不依赖于培养分子生物学方法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等,提出了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能很好地检测到土壤中活跃甲烷氧化菌群落多样性变化.

  • 标签: 甲烷氧化菌 PCR 稳定同位素示踪 SIP—PLFA
  • 简介:为了研究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浓江河滨河湿地植物土壤环境因子响应,于2011年6~9月,在保护区内浓江滨河湿地垂直于浓江河道方向设置4条样线(从河道至岛状林),在每条样线上设置7个采样点,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得到植物种类、多度土壤环境因子等数据。应用TWINSPAN分类CCA排序相结合方法,其进行分类排序。TWINSPAN分类将洪河保护区浓江河滨河湿地植物分为6个群丛,即漂筏苔草(Carexpseudocuraica)—狭叶甜茅(Glyceriaspiculosa)群丛、漂筏苔草—毛苔草(Carexlasiocarpa)—狭叶甜茅群丛、漂筏苔草—毛苔草—狭叶甜茅—东北沼委陵菜(Comarumpalustre)群丛、毛苔草—漂筏苔草—狭叶甜茅群丛、毛苔草群丛小叶章(Calamagrostisangustifolia)—湿苔草(Carexhumida)群丛。影响该区域湿地植物分布主要土壤环境因子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自然含水量。

  • 标签: 湿地生态系统 TWINS PAN分类 CCA排序 植被 土壤环境因子
  • 简介:省际边界地区因其较少受人类活动干扰,保存了较为丰富旅游资源,但很难得到有效开发.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成为边界地区行政主体发展旅游业难题.本研究省际边界地区——湖南省新宁县为例,分析边界区位给其带来负面影响,针对其自身发展基础旅游资源状况,提出时间空间开发模式,进而从建立边界旅游联动开发机制、培育边界旅游中心城市、强化对外交通易达性等方面着手,带动湘桂边界地区旅游发展,以期为同类旅游地开发提供参考.

  • 标签: 边界地区 开发模式 旅游中心城市 新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