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电子海图数据格式纷繁复杂,为了提高海图数据的可重用性,便于海图数据的共享更新,介绍了美国国防部的海图数据格式VPF,并对其理论模型和要素关系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VPF模型结构的实验,在VC6.0平台下实现了对VPF数据的解读显示,从而为VPF格式海图向其他海图的转换提供了重要基础。

  • 标签: 地理信息系统 电子海图 矢量产品格式 要素关系模型 格式解读
  • 简介:海图语言和自然语言在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都具有隐喻映射关系。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了普遍语法原则、转换生成规则等海图语言的语法规则,探讨了海图语言语法的两类隐喻关系,提出了语法同构性是语义解释一致性的基础,并以其作为构建通用海图语言系统的前提条件。

  • 标签: 海图 语言 语法 隐喻
  • 简介:分析了GIS中用解析几何法求解空间关系的特点和缺陷,并提出了采用图形的几何变换法克服它的缺点。根据图形的几何变换原理,采用面向对象思想设计实现了用于平移、比例、旋转等各种几何变换的转换矩阵类,最后用实例检验了这种方法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关系求解 解析几何法 图形几何变换 转换矩阵
  • 简介:点、线、面是构成海图要素的三种基本几何图形,在海图数据库中建立以多边形为核心的空间各要素间的拓扑关系是进行各种海洋地理分析的基础。拓扑数据主要包括结点、弧段、多边形、多边形内点、洞多边形,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复杂的拓扑关系网。本文主要介绍海图数据库中各种空间拓扑数据的结构及各要素间拓扑关系的表示,以及如何保证海图数据库中拓扑关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 标签: 空间拓扑关系 数据库 数据结构 洞多边形 拓扑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
  • 简介:根据1999年7—8月“雪龙”号考察船在楚科奇海采集的样品,运用PRIMER软件分析该区网采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楚科奇海浮游植物群聚可分为三个生态类群:北极-亚北极类群,主要分布于水深大于2000米且受北冰洋影响较直接的东北部浅水浮冰外缘;北方温带类群,主要分布于水深小于100米的中部浅水浮冰区:广温性类群,主要分布于通过白令海峡与北太平洋进行水交换的南部水域。该区浮游植物平面分布差异大,细胞密度站间变化范围为1.6×10^3~90680.2×10^4,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站间变化范围分别为0.07~O.87和0.33~3.82。主成分(PCA)分析表明,对楚科奇海浮游植物分布起支配作用为水温和盐度。此外,由于该海区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浮冰的位黄及其物理状态(聚集、开裂和消融等)均会增加浮游植物分布的变异。

  • 标签: 楚科奇海 浮游植物 分布 环境因子 多元分析
  • 简介:采用东海黑湖主流段长时间序列的实测温盐资料,研究了东海黑潮上层温度、上层盐度的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和地面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过去50年内,东海黑潮上层海温呈上升趋势,而上层盐度略呈下降趋势。东海黑潮上层海温和我国东部地面气温的关系在冬季十分密切,呈现出大面积显著的正相关,这与冬季南下冷空气的整体降温作用有关。夏季,长江中下游江水的增多致使大量长江冲淡水入海,导致黑潮上层水盐度下降,此时东海黑潮上层盐度与我国大陆东部降水呈负相关。

  • 标签: 东海 黑潮 气候 中国东部
  • 简介:语言因素并非孤立存在,受到词汇、语法、语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运用语境理论,通过对诗句中的景物描写、喻体的表述以及成语、典故等词语文化意象错位的对比,分析文化意象错位的原因以及文化语境对翻译过程的重要影响,探究语境视域下文化意象错位对翻译文学研究的意义。

  • 标签: 语境 文化意象 词语 错位 翻译
  • 简介: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三渔”作为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要板块,应根据乡村振兴总部署明晰发展战略。渔业文化资源作为重要的“三渔”资源类型,对其价值的科学评价,是进行有效保护和高效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分析框架,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填写打分表的方式构建渔业文化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构建模型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渔业文化资源价值评价体系中,文化价值所占权重最高,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次之,体验价值和经济价值影响最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广大渔村应该在宏观层面重视渔业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中观层面打造渔业文化品牌,在微观层面发挥民间的力量。

  • 标签: 乡村振兴 渔业文化资源 价值评价 层次分析法
  • 简介:海洋文化景观世界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海洋历史文化的空间和地域特征,进行了海洋文化景观的定义,并将中国海洋文化景观分为海洋遗址遗迹景观、海洋历史场所景观、海洋乡土景观、海洋聚落景观、海洋关联性文化景观和海洋文化线路景观等6种类型。并通过自然和人文因素对海洋文化景观形成的作用分析,将海洋文化景观的系统构成划分为自然地理基底、具象质料和非具象质料三大部分。

  • 标签: 海洋文化景观 景观类型 系统构成 分类系统
  • 简介:用1955年1月-2001年12月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海温再分析资料、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资料,讨论了热带太平洋ENSO与热带印度洋海温距平以及与印度洋偶极予(Dipole)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在垂直最大温度距平曲面(MTAL)上,热带印度洋海温距平分布存在着与热带太平洋ENSO密切相关的Dipole现象,其中最大的相关在太平洋ENSO超前印度洋Dipole一个月。但是,热带印度洋Dipole的分布与Saij定义的位置略有不同,为东北西南向,它们分别在6°S-10°S、65°E-75°E(西印度洋)和2°N-6°N、85°E-95°E(东印度洋),它是赤道印度洋的一个主要海温距平系统。另外,在热带印度洋东北部与ENSO相关的海温距平是一个上下不一致的系统,该海温距平并没有伸展到海面,从海面到20m-50m的浅薄水层,则为与赤道西南印度洋相同符号的海温距平分布。因此在海面,海温距平不存在与ENSO有关的Dipole现象,赤道印度洋Dipole只存在于次表层以下,这是赤道印度洋Dipole与ENSO不同之处。这种赤道东北印度洋表层与赤道西南印度洋表层同符号的海温距平现象,有可能是海气热力过程如感热过程造成的。热带印度洋Dipole的周期要小于EINinO3,一般为1a-6a。

  • 标签: 太平洋ENSO 印度洋Dipole 海洋垂直最大海温距平曲面(MTAL) EOF分析
  • 简介:硫酸盐-甲烷界面在富甲烷和含天然气水合物的海洋沉积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识别边界。在硫酸盐-甲烷界面之上,沉积物中的硫酸盐因参与分解有机质和甲烷厌氧氧化反应而被消耗,而界面之下沉积物中的甲烷则不断生成,含量逐渐增加。根据该界面附近硫酸盐浓度和甲烷浓度的变化特征,可以判断该区甲烷流体通量的大小,从而指示下伏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赋存状况。南海北部陆坡的柱状沉积物孔隙水数据的分析显示,其硫酸盐-甲烷界面埋深比较浅,表明该海域的甲烷通量较高。这种高甲烷通量很可能是由下伏的天然气水合物所引起的,并暗示着该区下伏海底可能有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赋存。

  • 标签: 天然气水合物 甲烷通量 硫酸盐-甲烷界面 下伏水合物
  • 简介:本研究对滦河口近岸海域19个站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动物种类25个。其中,桡足类是最丰富的类群(春季和夏季分别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93.6%和74.9%)。春、夏季桡足类的种类组成相同,其中,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parvus)和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bifilosa)为两季优势种,都超过桡足类总丰度的15%。春季浮游动物的总丰度比夏季高,它们的平均值分别11657ind/m3和1549ind/m3。One-WayANOVA分析表明,春、夏季浮游动物丰度差异显著(p<0.001)。冗余分析(RDA)表明,盐度和营养盐分别是影响春季和夏季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 标签: 浮游动物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滦河口
  • 简介:三疣梭子蟹作为重要的海洋经济动物,其常见体色为茶绿色。近年来在我国东部沿海海域海捕三疣梭子蟹中开始出现体色为紫色的一类梭子蟹,除体色不同外,二者表型特征并无显著差异。为确定两种体色三疣梭子蟹之间的关系,本文对两种体色三疣梭子蟹不同个体的线粒体COl和16srRNA基因进行了比较分析以判定体色的差异是否由于种属的差异引起的。通过对以上两个基因部分序列的SSCP和相关序列测定分析,发现在紫色和茶绿色群体中这两个线粒体保守序列基因的SSCP电泳条带图谱相似,序列分析表明COl和16srRNA基因在两种体色三疣梭子蟹群体中的核苷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9.81%和99.91%。以上结果表明,紫色三疣梭子蟹并未发生亚种的分化,即紫色和茶绿色群体属于同一个种。此外,紫色梭子蟹群体的线粒体DNA序列在进化关系上较茶绿色群体更为保守。

  • 标签: 16srRNA 体色 COI PCR 三疣梭子蟹 SSCP
  • 简介: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大,以“禅修、静心、休闲、减压”为主要元素的“禅修游”在各地逐渐盛行.舟山佛教文化资源丰富,但禅修文化产业却起步较晚,发展缓慢.本文在对禅修文化产业价值的探讨基础上,就如何培育舟山的禅修文化市场,打造舟山禅修文化产业品牌,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 标签: 舟山 禅修 文化产业 健康产业 价值
  • 简介:利用NCEP/NCARR2逐日再分析资料和西南地区气象台站逐日气温资料,通过带通滤波、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2010年东亚冬季风月内尺度振荡特征及其与西南李区冬季气温的联系。结果表明,2010年东亚冬季风在月内时间尺度上主要存在7天左右、12天左右以及30天左右为主要振荡周期的低频振荡。东亚冬季风月内尺度,准1周、准2周时间尺度内的振荡特征可以很好指示出同期西南地区较强的低温过程,且在准2周尺度比准1周尺度对西南地区冬季低温的影响更明显。月内尺度、准1周、准2周尺度上东亚冬季风正、负位相时,无论是对流层高层、中层、低层环流场分布形势均有显著差别,当东亚冬季风正位相时对流层从高层到低层环流场形势均有利于西南地区科季低温,而负位相时环流形势相反,不利于西南地区低温。

  • 标签: 东亚冬季风 月内时间尺度 西南地区 冬季气温 低频振荡
  • 简介:文化翻译中,由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隔膜,常常会带来文化信息处理方面的过载或者欠额现象。在对外传播翻译中,对本民族文化的"前知"与"后释"可以减少文化信息的偏与误,通过知"形态"释"概念",知"渊源"释"内涵",知"体系"释"意义",以实现文化传输的信度与效度的提升。

  • 标签: 对外传播 文化 翻译 “前知” “后释”
  • 简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文化力量的浸染和熏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观音文化同属文化的范畴,两者在基本要义、实质内核、价值取向、传播方式上存在耦合性,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现阶段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观音文化 耦合 启示
  • 简介:根据2004年5-11月我国鱿钓船在北太甲洋生产数据,结合表温资料,按经纬度1°×1°的格式,利用Marlneexplorer4.0软件作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7月在160°E以东海域作业,产量较低;8—10月在150°-160°E海域作业,为生产作业的产量高峰期,占总产量的62.5%;11月在150°E以西海域作业,产量也较低。在150°E以两海域CPUE最高,150°-160°E中部海域次之,160°E以东海域最低。作业渔场的适宜表温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各月适宜表温分别为:5月12℃~14℃;6月15℃~16℃;7月14。C~16℃;8月18℃~19℃;9月16℃~17℃;10月15℃~16℃;11月12℃~13℃。K-S检验表明,卜述表温可作为寻找中心渔场的指标。

  • 标签: 柔鱼 北太平洋 产量分布 表温 K-S检验
  • 简介:本文从舟山群岛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入手,以当地海洋民俗文化发展历史、现状、传承为主线,在全面收集舟山群岛海洋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如:海洋生产民俗、生活习俗、海洋信仰、海洋民间工艺等基础上,形成集图文、音频、视频为一体的具有浓郁海洋特色的全文数据库,并对数据库系统功能设计和所收录的海洋民俗文化进行了详细阐述。

  • 标签: 海洋文化 特色库 舟山群岛
  • 简介: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海洋体育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以海洋体育文化形成轨迹为脉络,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角度诠释了海洋体育文化形成的背景与特征,阐述了海洋体育文化结构内容.研究结果表明海洋体育文化具有涉海性、原真性、劳作性、交融性、变异性等本质特征;海洋体育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萌芽,同时,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解构与建构.

  • 标签: 海洋体育文化 形成 特征 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