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9 个结果
  • 简介:水分短缺是作物生长中最大的限制因子,土壤干旱胁迫使植物的长势、生理机制、激素水平等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亏缺能明显抑制作物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显著降低作物的生物量、产量和收获指数。禾谷类作物小麦(Triticumaestivum)在灌浆期遇到水分胁迫时,会引起光合速率降低、灌浆时间缩短、灌浆速率下降、植株老化提前,但是它能增加营养组织到籽粒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再代谢。土壤水分和植物激素共同调控作物的灌浆过程,当遇到土壤干旱时,作物叶片、花、籽粒发育过程中植物生长调节剂ABA浓度明显增加,且ABA、乙烯、ACC等的浓度随着干旱程度而变化。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植物生理、形态上的改变,比如植株结构、干物质积累、植物组织渗透势、气孔导度等的变化。土壤干旱不利于植物生长,但有利于胁迫临界点的产生,这就有可能利用土壤干旱条件下在灌浆较慢时诱导整个植株衰老和更好地进行碳代谢来提高籽粒产量,如果在作物灌浆后期适度控制土壤干旱可以增加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有助于农业生产中的节水,这对于发展可持续农业是迫切需要的。

  • 标签: 土壤干旱 作物 生长 产量 影响 适应措施
  • 简介:通过提出一个多层的植物冠层和土壤的模式,对冠层中辐射、热量、水汽和二氧化碳的传输等过程,光合、呼吸等生理过程以及土壤中水、热传输等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把物理过程与生理过程联系起来,实现了植被与大气的双向反馈;应用此模式于小麦生长期各主要过程的模拟,给出了与观测值一致的结果

  • 标签: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 农业生态系统 陆面过程
  • 简介:基于京津冀地区80个环境监测站PM2.5浓度逐时监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以2016年12月16—21日和2017年1月1—7日雾和霾天气为例,分析PM2.5浓度演变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在北京地区污染物浓度爆发性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地区12月19—20日PM2.5浓度出现爆发性增长,小时浓度在8h内上升201μg·m~(-3),主要是边界层南风分量由地面增厚至700m,700m以上弱下沉抑制作用,结合地面辐合线维持所致;20—21日北京地区PM2.5浓度维持高值且无日变化,是由于低空1.5km出现弱回暖,逆温层显著增厚增强且无明显日变化,导致高浓度气溶胶无法有效扩散。综合来看,2016年12月16—21日污染物浓度爆发性增长的原因以外源性污染物输送为主;2017年1月3—4日污染物浓度爆发性增长原因与局地极端不利扩散条件及污染排放等其他因素有关。

  • 标签: 重污染 爆发性增长 边界层南风分量厚度 地面辐合线 逆温层
  • 简介:一、引言云中总有一定程度的湍流存在,然而究竟多大强度的湍流扰动对降水形成的微物理过程有影响,目前尚不清楚.研究湍流对处在发展初期的积云中碰并过程的作用是特别有趣的,有研究证实,湍流增强,则微滴增长.又有人认为,在海洋上弱的湍流可以引起云滴谱的明显展宽.其结果是,对于起伏的湍流速度场,不同尺度的云滴对应不同的

  • 标签: 云滴谱 碰并 微物理过程 微滴 随机微分方程 云中
  • 简介:1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相结合的典范瑞典政府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就已进入瑞典国家的政治议程。1967年瑞典成为世界上第1个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局的国家,并于1969年通过环境保护法案,

  • 标签: 气候变化 瑞典 长相 经济 环境保护局 环境问题
  • 简介:1大雾过程2018年1—3月,江西省区域性大雾频繁出现,共16d,其中3月为11d,较历史同期略偏多(表1)。全省单日出现40站以上大雾有3d,分别是2月23日、26日和3月27日;连续3d出现大雾2次,分别为3月14—16日和25—27日。

  • 标签: 天气过程 大雾 区域性 江西省
  • 简介:1暴雨过程2017年4—6月10站以上暴雨日数共9d(表1)。4—5月区域暴雨日数仅1d。4月8—9日出现首场区域性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共有50个县(市)出现雷电;赣东北有10个县(市)出现短时8—9级雷雨大风天气,风速以乐平24m/s为最大。有25县(市、区)的64个测站出现30mm/h以上强降水。强降雨过程主要集中在6月(共6次),其中6月10—16日、20—29日先后出现连续暴雨过程,

  • 标签: 暴雨天气过程 暴雨日数 暴雨过程 大风天气 降雨过程 强对流
  • 简介:世界上有1/6的人口和1/4以上的全球GDP依靠季节性积雪和冰川提供的水源。饮用水主要源自融雪,融雪也是灌溉用水、能源生产用水、运输和娱乐用水的主要来源。在美国西部,70%以上的河水源自融雪,因此,理解季节性积雪场蓄水量的动态对于有效管理美国和全球的水资源动态非常重要。

  • 标签: 冻土过程 积雪 美国西部 水资源动态 灌溉用水 生产用水
  • 简介:本文对斜交型扰动不稳定谱点的分布做了理论分析,得到了该谐点分布的半圆定理-该谱点分布在复平面上以原点为圆心以R0为半径的上半平面上,同时还对该不稳定增长率的上界作了估计.发现水平尺度越小,模式顶越高则该估计值越大;垂直风切变的增大和纬度的增高对该增长率的增大有正贡献;当层结稳定度减小时,最大增长率随相对最大增长率得增大而减小.

  • 标签: 斜交型扰动 半圆定理 增长率 垂直风切变 不稳定谱点
  • 简介:利用NCEP的1°×1°资料,分析飓风"桑迪"温带变性前后物理量的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利用对流层低层、中层及高层的厚度场可立体直观地展现热带气旋中心热力结构的对称性,便于进行飓风温带变性的诊断分析。涡度场可诊断高空槽和飓风耦合的情况,两者的正涡度场连接后使热带气旋受到高空槽的影响开始变性。厚度变形场动力强迫上升、低层锋区抬升、强降水区凝结潜热正反馈作用和高空辐散加强等有利于飓风"桑迪"变性过程中深对流的维持及发展,并导致强上升区域向西偏离。飓风"桑迪"变性后暖心结构下降至对流层中低层,与强上升运动中心下降有关。适度的冷空气强度对飓风"桑迪"的加强有利,冷空气较弱飓风加强较慢,冷空气过强易破坏飓风的暖心结构,导致中心填塞。850hPa温度平流对变性后飓风"桑迪"的移动路径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飓风基本朝着冷平流中心指向暖平流中心的方向移动。

  • 标签: 飓风 温带变性 高空槽 物理量特征
  • 简介:本文根据高空500hPa、700hPa天气形势,配合卫星云图和地面要素及能量场等,对海南地区1995年1月18日的大一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总结出了海南地区冬季出现大降水天气的基本特点和预报思路。

  • 标签: 大-暴雪 天气形势 分析
  • 简介:1996-07-16银川地区发生了一次较强烈的雷暴天气,20时左右位于银川机场以西10km的贺兰山上乌云翻滚,发展旺盛的对流云向东而来。此时传来“2582号航班20∶55到达本场”的通知,在这紧急关头,雷达站雷达回波显示,雷暴主体向东偏南方向移动,移...

  • 标签: 雷暴天气 过程分析 不稳定能量 气旋性曲率 气象要素 卫星云图
  • 简介:1 基本情况  1.1 卫星遥感监测结果  据2000年5月9日监测,全省小麦平均绿度指数普遍低于上年同期。  1.2 农业气象条件

  • 标签: 2000年 小麦 产量预报 精度 农业气象条件
  • 简介:大气环流模式中引入陆面过程的综合性分析表明:大气对下垫面特征是敏感的。

  • 标签: 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过程
  • 简介:1985年5月24日半夜至25日,兰州市出现了一场大—暴雨,日雨量达45.0mm。这是一次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的大范围降水,雨强中心在兰州、临夏。兰州市内又以七里河、城关区及榆中县的梁坪、上庄一带雨量为大,普遍达40—50mm,实属罕见。打破了兰州自1932年以来春季日雨量

  • 标签: 兰州暴雨 暴雨过程 过程分析
  • 简介:"717"强雷电是在十分有利对流的天气形势背景下产生的,在卫星云图、雷达回波上都有较明显的特征.通过这个例子的分析,发现高温高湿天气、层结异常不稳定、前倾槽结构、亮温区、强回波伸展高度、"逆风区"和"正速度快速增大区"等特征十分明显,是预报分析强雷电天气的着眼点.

  • 标签: 强雷电 天气背景 分析
  • 简介:一、过程概况1987年6月10至13日,武威地区出现了一次区域性大一暴雨、局地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特大暴雨中心在金昌市和该市以北下四分、双湾、民勤县昌宁乡、永昌县局部地方。金昌市过程总降水量达159.4毫米(金川公司环保监测站记录),11日雨量为129.5毫米,过程景大雨强出现时的6小时(10日20时—11日02时)雨量达108毫米。

  • 标签: 特大暴雨 过程分析 暴雨中心 天气过程 低涡 涡度
  • 简介:利用NCEP1°×1°的6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1年1月6日冀南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冀南地区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低层辐合切变线、高空槽、低空和超低空急流;降雪过程中前期为同流降雪,后期为西来槽降雪;冀南暴雪区处于偏南风急流左前方的辐合区内,低空、超低空急流为暴雪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条件;暴雪过程中存在较为深厚的上升运动,散度的垂直分布形成上下抽吸作用,中低层正涡度的发展尤其是正涡度平流的增强等均为强降雪提供了动力条件;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场低层辐合明显,强辐合区与暴雪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高能舌的演变可以大致判断强降水出现的时间和位置;由假相当位温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可知,冀南地区大到暴雪基本属于稳定性降雪过程.

  • 标签: 暴雪 急流 上升运动 湿Q矢量
  • 简介: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雨季首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低空系统的有机结合,加上高空的良好配置,造就了这次强降雨过程。强降水期间,我省处在大气不稳定和水汽输送充沛的条件下,本次过程,我省水平运动锋生较强,强锋生带有利于低层辐合。强降水区和水平运动锋生场相对应。MPV22负值中心及强负值区与锋面降水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标签: 暴雨 假相当位温 锋生 湿位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