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于2007年4月6日正式发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该报告客观、全面而审慎地评估了气候变化已有的和未来的可能影响。现有观测证据表明,人为增暖可能已对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了可辨别的影响,但由于适应以及非气候因子的作用,许多影响还难以辨别。21世纪中期,某些中纬度和热带干旱地区年平均河流径流量和可用水量会减少10%~30%;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目前所评估的20%~30%动植物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风险会增大;从全球角度看,局地平均温度增加1~3℃.预计粮食生产潜力会增加,但若超过这一范围,则会减少。兼顾适应和减缓的措施能够降低气候变化相关风险。

  • 标签: 气候变化 影响与适应 IPCC第二工作组 第四次评估报告
  • 简介:气候变化风险认知是指个人或群体对以气候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的客观认识以及对已受到或将受到这种风险影响或损失可能性的评估与判断,主要从气候变化风险事件认知、风险源认知、风险后果认知以及风险责任认知四大方面进行评价。广州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气候变化风险源的认知普遍高于气候变化风险事件的认知。公众对气候变化风险后果的认知程度较高,“危机子孙后代的”、“灾难性的”的风险后果认同率最高,政府、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最大。公众气候变化风险认知现状的调查研究,为有效开展公众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提供参考,有助于推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 标签: 气候变化 风险事件 社会公众 城市居民 认知研究 广州
  • 简介:本文介绍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关于气候变化、生计和贫困研究的认知.研究者采用生计透镜的方法,评估气候变化与多维角度的贫困之间的相互作用.气候变化作为“威胁放大器”,对于贫困人口及其生计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同时强调了气候变化可能产生新的贫困人口类群.通过对气候变化政策响应的综述,得出气候变化政策响应通常并不能使贫困人口受益的结论.

  • 标签: 气候变化 生计 贫困 生计透镜 不平等性
  • 简介:为了有效利用我国丰富的风能资源,促进我国风电建设的更快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决定从2003年开始用2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约20个10×10。kW以上的大型风电场,并完成风资源评价和提出风电场建设的可行性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风能资源评价由气象部门承担。

  • 标签: 风资源评价 风能资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大型风电场 风电场建设 风电建设
  • 简介:过去20年来,随着观测手段的改善、气候模式的进步以及分析方法的提升,人类对气候变化事实、原因和未来趋势的认识水平不断深化,进一步确认全球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人类活动是20世纪中叶以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未来气候系统仍将继续变暖。IPCC评估报告极大地促进了气候变化自然科学的进展,并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 标签: IPCC 自然科学 认知 发展
  • 简介:2011年(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除个别省份外,全国大部分省份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情,旱区农业、人畜饮水以及江河水位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不利于水汽的输送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 标签: 2011年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1序言从“九五”开始到下世纪头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纲要(1991—2020年)》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国务院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精神指导下,

  • 标签: 气象事业发展 《中国21世纪议程》 社会主义现代化 规划 “九五”计划 建设事业
  • 简介:2018年春季,我国旱情总体较为严重,区域性特征明显。旱区主要位于华南大部、江南南部、西南中部、华北东南部和东北北部地区,除东北旱情较轻外,其余旱区以重到特旱为主。降水严重偏少(多时段仅为同期1~4成)和高温长时间持续(多时段较同期偏高2~4℃)是受旱严重区域的主要特征。东亚季风偏弱和西太副高位置偏南是造成今春干旱的主要原因。3月下旬至5月下旬,东亚夏季风较往年持续偏弱,并与副高位置持续偏南共同作用,使东部和南部海洋上空的水汽春季不利于输送到华南、江南和华北地区,造成干旱持续发展。而西南地区3月受高压系统控制旱情较重,4至5月随降水增多,旱情得到有效缓解,干旱面积呈不断减少趋势。

  • 标签: 2018年春季 干旱状况 成因
  • 简介:各位首长、各位来宾、各位代表:人民解放军的全国气象工作会议,今天正式开幕了。这个会议是经过军事委员会的批准,商得军委空司的同意而由军委气象局召开的。出席这次大会的,有五个军区气象处、军委空司、海司、民航局、华北空司的代表,并有军直政治部、总干部管理部、后勤部、后勤财务部、通讯部、邮电部、水利部、农业部、交通部、中国科学院、军委空司机要处、中央机要处等单位的代表参加。军事委员会、政务院和军委空司到会指导。

  • 标签: 气象工作 开幕词 人民解放军 中国科学院 干部管理 委员会
  • 简介:2014年(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我国主要存在3大干旱区,分别是长江以北的中东部旱区、江南和华南旱区以及西南旱区。其中,中东部旱区春旱和夏末秋初旱较严重,江南和华南旱区主要是秋旱,西南旱区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旱情较为严重。旱区农业、人畜饮水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不利于水汽的输送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 标签: 2014年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2013年春季(3~5月),我国西南大部、西北地区中部和东部、内蒙古中部和西部、华北、黄淮、江淮、西藏东部以及东北的部分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主要存在4个明显的干旱区,分别是西南旱区、西北地区中部和东部旱区、内蒙古中部和西部旱区以及华北、黄淮和江淮旱区。旱区农业、人畜饮水以及江河水位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 标签: 2013 春季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为了贯彻十一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使气象工作更好地为四化服务,经国务院批准,中央气象局于1979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气象局长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气象部门贯彻落实调整、改革、

  • 标签: 气象工作 调整 气象部门 国务院 气象局
  • 简介:2011年春季(3~5月),我国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云南、四川、贵州、甘肃、陕西、宁夏、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广东以及西藏等省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旱区农业、人畜饮水、江河及湖泊水位、渔业生产、水运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春季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2015年秋季(9~11月),我国华北、黄淮、内蒙古、西北地区东部、东北、西南地区西部以及西藏中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主要存在3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区,分别是华北大部、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大部、东北大部组成的北方旱区以及西藏旱区和西南旱区。旱区农牧业、人畜饮水等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 标签: 2015秋季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2014年夏季(6-8月),我国旱情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北的黄淮、江汉、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中东部、东北中南部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区域,黄淮、西北地区东南部以及东北中南部的部分地区存在重到特旱,其余大部以轻到中旱为主。旱情给旱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 标签: 2014 夏季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2016年秋季我国主要有2大干旱区,分别是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江淮、江汉以及江南东北部组成的中东部旱区和江南西部、西南地区东部以及华南地区中西部组成的南部旱区。其中,中东部区域旱情主要发生在9月,10月旱情基本解除;而南部旱区的旱情主要发生在10月。2大旱区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都是降水异常偏少,且秋季气温较常年偏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干旱。贝加尔湖—中西伯利亚地区异常高压与其东南部的异常低压中心相互配置加深槽脊结构和东亚副热带急流偏北偏弱是造成我国中东部和南部降水减少的主要原因。

  • 标签: 2016年秋季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2009/2010年冬季,除东北大部及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气温偏低外,全国其余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西南大部、西北地区中部和东南部、华北中南部、黄淮西北部及湖北西部、湖南西部等地降水偏少3—8成;云南、广西、贵州、西藏、四川、甘肃、青海、陕西、安徽以及河南等省份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西南地区旱情尤为严重。持续发展的干旱给旱区各省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干旱还造成人及牲畜饮水困难、湖?自及水库干涸、部分河流水位持续下降、森林及草原火险气象等级居高不下。

  • 标签: 冬季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利用民意调查数据,以相关研究作为补充,分析美国公众对全球变暖的认知、减缓行为和气候政策的支持等。分析表明,大部分美国民众认为全球在变暖,但很多人不了解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的关系,把全球变暖混为大气污染和臭氧层耗竭等;不到一半的公众认为全球变暖对个人和美国是现实威胁,更多的公众认为全球变暖对后代和发展中国家是严重威胁;大部分公众认为减缓全球变暖需要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他们愿意选择较容易从事和成本低的行为减少碳排放,但不愿意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改变自驾车、乘飞机长途旅游这些碳排放量更大的行为;公众普遍支持政府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但不希望所采取的措施对就业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支持通过技术进步和减免税收等措施提高能效,减少碳排放,但大部分反对为节能而提高能源税收。

  • 标签: 美国 全球变暖 气候政策 民意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