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6 个结果
  • 简介:试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为例,对江苏省苏州市(不含各县)和新沂市的气象和流脑疫情数据,用有序聚类的方法进行分期,进而分析气候环境和流脑疫情变化的关系。

  • 标签: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气候条件
  • 简介:引言流行性感冒(FLU)是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流感传播迅速,常导致世界性大流行,在较大的流行中死亡人数往往超过千万,如果我们事先能预测流感的行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显然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 标签: 流行性感冒 流感流行 气候规律 气象条件 流行指数 回归系数
  • 简介:当代环境问题,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淡水:淡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地球总水量约为14亿立方千米,其中淡水仅占2.53%,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封冻在南极等地的永久冰盖中,人类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尚不足0.003%。据联合国统计,主要由于人口增长,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的淡水消费量增长了七倍,

  • 标签: 环境问题 淡水资源 人口增长 社会经济 总水量 联合国
  • 简介:1前言稻瘟病是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70年代我县稻瘟病的流行频率比较高。80年代后在对稻瘟病致病生理小种研究的基础上培育出比较抗病高产的水稻良种。且在实际推广良种中以多种集团当家,并以良法配套栽培。对控制穗瘟的流行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今年我县烟后作晚稻穗瘟发病范围之广,损失之重,均为近20年以来所罕见,本文对永定近六年的稻瘟病发生情况作一对比,以便明确导致病害流行的几个因素的作用。

  • 标签: 晚稻 穗颈瘟 原因 水稻生产 病害流行 稻瘟病
  • 简介: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和不断增加的输入病例被认为是登革热在中国重新出现而且流行范围不断扩大的原因。通过对一些登革热流行地区的天气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天气因素与登革热之间的关系。广州、福州和宁波的天气因素被用于交叉相关分析,根据天气和登革热疫情的时间关系,构建了我国登革热流行的气象风险地图。结果显示天气因素对登革热疫情都存在8~10周的延迟影响。我国登革热的高风险地区主要在华南和华东的沿海地区。华南地区经常暴发登革热,华东沿海地区的南部近年来也多次暴发登革热。虽然有些地区还没有登革热流行的记录,但应该加强对输入性病例的监测和管理,防止出现本地流行

  • 标签: 登革热 气象因子 全球变暖 华南地区 华东沿海
  • 简介:城市高温热浪事件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共识。利用宁波市2012—2016年中暑病例数据和同期气候数据对宁波市夏半年中暑流行特征及热浪对其的影响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6年,2012年和2013年中暑人数最多,并集中在6—8月,其中7月人数最多占比55.3%;男性中暑概率明显高于女性,中暑程度主要集中在轻度中暑,31—60岁年龄段中暑人数占比最高,市区中暑人数占比要高于郊区(县);用温湿两要素结合的炎热指数和热浪公式定义宁波热浪过程,发现热浪天数和中暑人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898,选出7次热浪过程计算热浪中暑的相对危险度,发现除2013年以外其他年份热浪中暑的相对危险度均在10以下,2013年的3次热浪中暑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8.1、21.6和25.8,这与2013年热浪出现相对频繁集中有关;同时通过这7次热浪过程的前、后段热浪中暑的相对危险度的比较,并未见明显的热浪滞后效应存在。

  • 标签: 高温热浪 中暑人数 相对危险度 滞后效应
  • 简介:1会议概况2015年8月31日至9月3日,第27届国际环境流行病学年会(ISEE)在巴西举行。会议由巴西圣保罗大学医学院和巴西公共健康协会共同主办,会议主题是“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及其产生的环境健康的不平等性”,来自世界各国的8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 标签: 环境流行病学 巴西 年会 国际 公共健康 会议概况
  • 简介:讨论气象要素与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的关系。40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利用当年4月份的平均温度、上一年12月最高温度预测当年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标签: 乙脑发病率 气象要素
  • 简介:"中国气象应用网格"是国家"863"项目"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重大专项"的应用课题之一,发展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值天气预报软件及其支持软件、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气象数据的海量处理技术,实现网格应用对海量气象数据集的远程访问.

  • 标签: 气象应用 数值天气预报 气象数据 数值预报 观测资料 网格
  • 简介:中国气象应用网格”是国家863重大专项支持的一个应用网格项目,主要针对中国气象局计算资源及科研人员分散在全国各地,气象预报面向政府、社会和公众服务的特点,建立了连接中国气象局行业内部和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内的跨地域网格平台;在该网格平台上建立全面支持我国新一代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协同攻关环境和基于GRAPES的中尺度有限区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实现了应用层面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气象部门的资源利用率、业务预报和自动化水平。“中国气象应用网格”包括网格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GRAPES、网格门户、网格计算、资源和服务共享平台、基于Ganglia的网格资源监控、数值天气预报控制界面、气象预报产品发布和可视化、源代码管理系统、网格用户注册与管理等系统。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网格计算 气象应用 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 预报业务系统 GRAPES
  • 简介:易蓉蓉在2007年5月14日《科学时报》撰文介绍,近期中国解决水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科学时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在第二届长江论坛上寻找答案,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制度创新,而不是技术革命。当国际开始以流域为单元对水资源实行管理之时,中国的水利界仍停留在备受垢病的“九龙治水”阶段。“流域综合管理”为什么是中国不可企及的高度?

  • 标签: 制度创新 中国 流域综合管理 风暴 技术革命 水资源
  • 简介: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气候与环境的重大变化对中国的气候与环境演变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来自气候、环境、海洋和经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和学者对中国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及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本文主要阐述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做出了预测.

  • 标签: 气候变化 环境演变 未来趋势 中国
  • 简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于2001年6月10日至7月20日在长江流域组织开展了梅雨锋强暴雨外场试验。参加此次外场试验的观测系统分别是:14个高空加密观测站、100个地面加密观测站、8部多普勒雷达、6部数字化天气雷达、8个GPS站、2个侧向接收天线系统、2个风廓线仪、2个边界层观测站、114个自动气象站和雨量站、3个闪电定位系统。试验结束后,共收集各类原始气象资料约300GB,14个种类。

  • 标签: 中国 暴雨 数据库 形成机理 梅雨锋
  • 简介:简要介绍了极端气候事件预估的基本方法,概述了东亚和中国地区关于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预估研究的进展。针对极端事件变化预估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如高分辨率、长时间尺度的区域气候变化模拟和预估,高时空分辨率的网格化观测资料,除温室效应外的土地利用和气溶胶的作用,使用合理方法进行多模式结果的集合,以及统计降尺度方法的应用等,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气候变化 气候模式 极端事件 预估 中国地区
  • 简介:制定牧区雪灾标准。气象条件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因子,此外,雪灾还与牧草丰歉、牲畜状况、草场类型、草场载畜状况以及承受灾害的能力有关。要对幅员辽阔的广大牧区发生的雪灾迅速作出评估,除气象因子外,其它致灾因子就目前条件还难以及时、准确地获取。所以本评价标准仅限于考虑气象因子与雪灾的关系。本文依据积雪掩埋牧草程度、积雪持续日数和积雪面积比等三项指标,来制定中国牧区雪灾发生的等级指标,将灾情等级分为轻灾、中灾、重灾和特大灾四级。

  • 标签: 牧区 雪灾 等级指标
  • 简介:结合2001-2010年Aqua与Terra卫星MODIS积雪影像,分析了新援、青藏高原和东北-内蒙地区积雪的空间稳定性,井探讨了这三犬积雪区积雪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结�

  • 标签: 中国积雪 变化分析 时空变化
  • 简介:《瞭望》新闻周刊文章,评析中国智库发展现状与未来。文章认为一个国家,智库的繁荣和强大也离不开国家决策部门建立在对其充分重视和信任基础上的支持和需求。然而作为政府决策思路和战略分析的提供者,近年来,中国智库在关键领域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

  • 标签: 中国 政府决策 《瞭望》 提供者
  • 简介: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的法律研究自提出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和制度的研究上起步比较晚,没有形成完备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也没有一部综合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在应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的实施。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现状分析,结合国际社会尤其是联合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制定和出台的法律性文件,分析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法律的缺陷,解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建设问题,制定和完善与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的法律体系,探讨制定一部《应对气候变化法》,以适应和缓解中国面临的因气候变化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气候变化 法律对策 中国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法律体系 温室气体排放
  • 简介:中国气象局于2006年在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市和设有政府气象主要机构的县开展了“中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对全国17441份有效问卷结果分析表明:(1)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是公众首选的气象信息;(2)84.1%的公众认为目前的天气预报准确和基本准确;(3)公众平均每天收听(看)天气预报1.33次;(4)晚上和早晨是公众收听(看)天气预报的高峰期;(5)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6)超过98%的公众对当前气象服务持认可态度;(7)提高预报准确率仍是公众需求的首选;(8)相对于中国2006年的气象服务水平,其在全国公众中产生的效用,用货币来衡量至少为535亿元人民币。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气象服务 公众效用 定量评估 灾害性天气预报 气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