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6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mtDNACOI序列鉴定了新疆首府城市乌鲁木齐(东经86°40′-88°55′,北纬43°15′-44°20′)和位于该城市以东195km烟粉虱暴发危害区吐鲁番市(东经88°05′-89°54′,北纬41°20′-43°35′)烟粉虱生物型。通过对两地2008-2010年采集11个样本群体(样本量均超过30头,每个样本群体检测10头以上)进行检测,结果表明,Q型烟粉虱已经传入新疆。2010年,由乌鲁木齐市花卉市场采集到一品红种群HH-1与吐鲁番市温室采集到辣椒种群LJ、番茄种群XHS、茄子种群QZ和烟草种群YC为Q型。另外,2010年采自花卉市场一品红种群HH-2、2009年前采自野外杂草和温室锦葵种群JK-S、棉花种群ZH-O以及采自吐鲁番市棉田种群TC1、TC2和TC3仍然属于B型。

  • 标签: Q型烟粉虱 MTDNA COI 新疆 生物入侵
  • 简介:【背景】植物根结线虫病是世界性分布土传病害,常造成农作物重大经济损失。目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区域象耳豆根结线虫,由于其致病性和分子特征以及与植物互作关系独特性,被认为是一种对农作物具有潜在危害性重要病原根结线虫,因而引起国内外植物寄生线虫学者广泛关注。【方法】用形态学、同工酶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方法,对从海南岛农作物上采集到10个根结线虫纯化种群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象耳豆根结线虫在海南岛大面积栽培10种农作物和南药植物,包括黄瓜、南瓜、苦瓜、丝瓜、葫芦瓜、辣椒、番石榴、海巴戟、沈香和丁香上均有寄生,其形态学、酯酶表型和mtDNA-PCR扩增产物均有别于常见根结线虫种类;用引物18S和28S扩增象耳豆根结线虫种群rDNA-ITS区序列,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象耳豆根结线虫4HBJ种群分别与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同源性均仅为88%左右。【结论与意义】本文准确鉴定了象耳豆根结线虫,首次阐述其对海南岛多种农作物致害性;阐释了象耳豆根结线虫形态和分子特征,并明确了其与3种常见根结线虫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对今后进一步开展象耳豆根结线虫基础研究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象耳豆根结线虫 鉴定 RDNA-ITS
  • 简介:[背景]椰心叶甲啮小蜂在防治椰心叶甲危害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其耐低温胁迫能力将决定该寄生蜂是否能在低温环境下建立种群并发挥控害效能.筛选椰心叶甲啮小蜂低温胁迫下相关响应基因,可为揭示其耐寒性机理提供重要线索.[方法]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分别以经0℃处理24h后试虫与未经低温处理试虫.DNA互为t.st.r与driver,正反向构建椰心叶甲啮小蜂cDNA消减文库,经蓝、白斑筛选,鉴定阳性差异片段,并分别随机挑选正反向文库224和119个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本试验所构建cDNA消减文库为椰心叶甲啮小蜂低温胁迫下特异表达cDNA消减文库;经蓝、白斑筛选,分别得到了40和4个高质量ESTs,经PCR鉴定插入片段长度主要分布于200~700bp之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涉及新陈代谢、细胞结构、信号传导、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生理过程,并筛选出5类与啮小蜂耐寒性相关基因,包括Hsp家族蛋白、海藻糖磷酸合酶、谷氨酰胺合成酶、ATP合成酶β亚基和NADH脱氢酶.[结论与意义]该研究对进一步研究椰心叶甲啮小蜂抗寒性状表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为揭示啮小蜂抗低温耐寒机制打下一定理论基础.

  • 标签: 椰心叶甲啮小蜂 差异表达基因 抑制消减杂交
  • 简介:【背景】米尔顿姬小蜂是一种入侵我国台湾地区植食性小蜂,能够严重影响水果产量和食用价值。目前在我国大陆没有分布,由于其个体微小,与近似种区别较小,通过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难以鉴定,因此有必要研究其基因片段序列,探讨分子鉴定方法。【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并测定了米尔顿姬小蜂线粒体16SrRNA和COI基因部分序列,并对各序列碱基组成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COI基因部分序列,利用DNAMANMaximumLikelihood方法构建了米尔顿姬小蜂与膜翅目其他科系统发育树。【结果】16SrRNA基因PCR扩增产物为426bp,COI基因PCR扩增产物为488bp。通过测序获得米尔顿姬小蜂16SrRNA和COI基因部分序列序列分析表明,16SrRNA和COI基因A+T含量均较高,存在较强A+T偏向性。系统发育树显示,米尔顿姬小蜂与蚜小蜂科Encarsiaberlesei亲缘关系最近,与姬小蜂科Chrysocharisnautius、C.eurynota亲缘关系较远。【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为米尔顿姬小蜂分子鉴定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米尔顿姬小蜂 16S RRNA基因 COⅠ基因 序列分析 分子鉴定
  • 简介:【背景】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改变以及南方携虫水果频繁调运,橘小实蝇逐渐向北扩散危害,对水果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方法】2008~2010年应用性诱剂监测方法对柑橘园橘小实蝇种群数量进行了定点、系统跟踪监测;并结合气象资料和田间调查情况,通过对当旬成虫数量与当旬及其前延逐句气象要素筛选来建模,进而确定影响橘小实蝇种群数量主要气象因子。【结果】临海柑橘园橘小实蝇种群数量时序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其性诱成虫初见期在6月下旬至8月初,高峰期在9月上旬至11月上旬,11月中旬后成虫数量逐渐下降,到12月下旬未诱集到成虫。气象因子筛选和建模结果表明,柑橘园橘小实蝇成虫种群数量年度变动以旬平均温度为决定要素,季节性变化以旬降雨量为决定要素。【结论与意义】临海柑橘园橘小实蝇种群数量随温度和土壤湿度增大而增长。本研究对提高橘小实蝇监测预警水平、有效控制橘小实蝇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橘小实蝇 种群数量 消长规律 气象因子 数学模型
  • 简介:采用灯下诱集和田间调查方法,研究了句容丘陵地区葡萄园发生金龟子种类、发生数量和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在句容丘陵地区葡萄园发生金龟子有双叉犀金龟、华北大黑腮金龟、暗黑腮金龟、铜绿异丽金龟、深铜绿异丽金龟、四纹丽金龟、斑喙丽金龟、毛黄腮金龟等8种。发生量较大,对葡萄危害较重有铜绿异丽金龟和双叉犀金龟,并比较了这两种金龟子发生规律和危害高峰期。文中还讨论了金龟子对葡萄危害和防治方法。

  • 标签: 双叉犀金龟 铜绿异丽金龟 危害 发生规律 防治
  • 简介:【背景】米尔顿姬小蜂是一种入侵我国台湾地区植食性小蜂,能够严重影响水果产量和食用价值。目前在我国大陆没有分布,由于其个体微小,与近似种区别较小,通过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难以鉴定,因此有必要研究其基因片段序列,探讨分子鉴定方法。【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并测定了米尔顿姬小蜂线粒体16SrRNA和COⅠ基因部分序列,并对各序列碱基组成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COⅠ基因部分序列,利用DNAMANMaximumLikelihood方法构建了米尔顿姬小蜂与膜翅目其他科系统发育树。【结果】16SrRNA基因PCR扩增产物为426bp,COⅠ基因PCR扩增产物为488bp。通过测序获得米尔顿姬小蜂16SrRNA和COⅠ基因部分序列,序列分析表明,16SrRNA和COⅠ基因A+T含量均较高,存在较强A+T偏向性。系统发育树显示,米尔顿姬小蜂与蚜小蜂科Encarsiaberlesei亲缘关系最近,与姬小蜂科Chrysocharisnautius、C.eurynota亲缘关系较远。【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为米尔顿姬小蜂分子鉴定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米尔顿姬小蜂 16S RRNA基因 COⅠ基因 序列分析 分子鉴定
  • 简介:【背景】豚草卷蛾是豚草一种重要天敌,1993年在湖南临湘野外释放后,迅速扩散至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对豚草种群蔓延与扩张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方法】为明确豚草卷蛾在湖北发生规律与抗寒性,2009年在湖北各豚草发生区进行野外调查,并将豚草卷蛾越冬态老熟幼虫置于不同低温下观测其存活率。【结果】豚草卷蛾主要分布于鄂东地区。其越冬代成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第1代幼虫发生高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10月中下旬老熟幼虫进入滞育。12月份调查结果显示,豚草有虫株率为90%,虫口密度为313头.百株-1,存活率为93.3%。越冬老熟幼虫过冷却点为-26.4℃,存活率和存活时间随温度降低而下降。【结论与意义】豚草卷蛾已广泛分布于湖北地区,且能成功越冬,对豚草可起到持续控制作用。

  • 标签: 豚草卷蛾 分布 发生规律 过冷却点 抗寒性
  • 简介:[目的]转基因作物大规模种植,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商业化种植之前,评价环境安全性十分必要。[方法]以转基因(RRM2)高产棉为实验品种,受体材料中棉所12为对照品种,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连续2年对2种棉田苗期蚜虫及其几种主要捕食性天敌田间种群数量进行系统田间调查,并比较它们在这2种不同棉田间差异。[结果]与中12相比,转RRM2基因棉苗期无翅蚜发生数量显著增加,有翅蚜迁入棉田数量也有所增加,但二者差异不显著;2个棉花品系间棉蚜几种主要捕食性天敌发生数量也无明显差异。[结论]与亲本材料相比,转高产棉花苗蚜数量显著增加,但其捕食性天敌数量增加不明显。本研究为转RRM2高产基因棉花环境安全评价技术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转RRM2基因棉 棉蚜 捕食性天敌 种群密度
  • 简介:[目的]苹果蠹蛾是我国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库尔勒香梨是苹果蠹蛾在新疆果树种植区主要寄主.研究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防控技术在新疆库尔勒香梨产区应用效果,可为该害虫绿色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持续监测与调查,掌握苹果蠹蛾在库尔勒香梨上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并通过定期调查诱蛾量和蛀果率,比较微胶囊迷向剂、迷向丝、常规化学农药对苹果蠹蛾防治效果.[结果]库尔勒香梨产区苹果蠹蛾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越冬,且死亡率较低.4月中旬越冬代羽化出土,5月开始为害?第1代成虫高峰期为7月上中旬,第2代成虫高峰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中旬.微胶囊迷向剂、迷向丝、常规化学农药处理区每周平均诱蛾量分别为2.85、2.98、4.95头·台-1,平均蛀果率分别为2.25%、0.8%、0.99%,与空白对照区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结论]使用性信息迷向剂能够降低苹果蠹蛾第1代、第2代幼虫及成虫数量.

  • 标签: 库尔勒香梨 苹果蠹蛾 发生规律 迷向技术
  • 简介:烟粉虱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20多年,烟粉虱一些遗传群入侵世界各地,严重危害作物生产。烟粉虱遗传结构多样性和复杂性早已被关注,但其分类地位,尤其是烟粉虱到底是一个包含多个生物型种还是一个包含许多隐种物种复合体,一直颇受争议。近几年,有关烟粉虱种系发生和系统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有证据推论其是一个包含至少31个隐种物种复合体,但生殖隔离证据仍显不足,种系发生分析结果也因仅依据COI一个基因而受到质疑。因此,在大多数从事烟粉虱研究同行接受其为一个物种复合体概念同时,仍有同行沿用生物型概念。在我国境内已先后报道了包括13个本地种和2个全球入侵种在内15个烟粉虱隐种。本地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及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岛东南沿海地区,隐种多样性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入侵种“中东一小亚细亚1”隐种(MEAMl)(即“B型”)和“地中海”隐种(MED)(即“Q型”)分别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003年前后入侵我国,并在许多地区迅速取代了本地种而占据优势地位。全国范围内调查数据显示,这2个入侵种可在大部分区域共同存在,但自2005年以来,MED在许多地区陆续取代MEAMl,这很可能与MED对大量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有较强抗性有关。本文还讨论了烟粉虱隐种复合体分类所面临命名等难题以及大范围抽样调查数据偏差问题。

  • 标签: 烟粉虱 隐种复合体 种系发生 分布
  • 简介:尽管geneflow源于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但已成为环境生物安全文献中常见科学术语。花粉介导geneflow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对物种和群体进化有着特殊重要意义。随着转基因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和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转基因随geneflow发生逃逸及其可能带来潜在生态进化影响已经成为环境生物安全评价和研究重要内容,备受全球广泛关注,geneflow这个术语在我国也被频繁引用。但是,geneflow中文术语在我国各种文献资料中存在着十多种翻译版本,这些不同翻译版本形式不同且内容略有差异,容易给环境生物安全问题理解和研究造成不必要混乱。本文对geneflow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回顾,并对不同形式geneflow术语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中使用历史溯源进行了阐述。笔者建议使用“基因流”作为geneflow在中文应用中统一术语,这也最接近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相关著作中geneflow原意。基于此,对基因流在转基因逃逸及其相关环境生物安全评价以及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方面的理论和应用意义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基因流 生物安全 环境 群体遗传 进化生物学
  • 简介:[背景]自入侵中国之后,红火蚁已给农林业、健康卫生、生态环境等造成了危害。红火蚁在中国入侵、扩散路径及方式等仍然是待解决问题。[方法]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来自国内14个地区和国外1个地区共15个红火蚁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及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应用7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28个等位基因,15个红火蚁种群在各微卫星位点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各种群平均表观杂合度HO、预期杂合度HE、Shannon信息指数Ⅰ、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和多态位点百分率P分别为0.2848、0.2708、0.3174、0.2629和43.63%,研究结果表明这15个红火蚁种群具有比较丰富遗传多样性。种群间平均分化系数FST为0.4258,说明有42.58%变异来源于种群间,表明红火蚁各种群之间有较高程度分化,且遗传分化可能是由地理隔离和基因流障碍(Nem=0.7442)共同引起。遗传距离D显示,河源种群与其他种群间遗传距离均相对高于其他各种群间遗传距离,表明河源种群与其他地理种群之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可能是较为原始类型。[结论与意义]短距离种群主要通过自然扩散方式传播,地理距离与亲缘关系有一定相关性;长距离种群主要依靠人为传播,因此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不成正比。对于长距离入侵事件,监控与检疫是关键预防措施。

  • 标签: 红火蚁 种群 遗传结构 微卫星
  • 简介:行为特征可在外来动物建立种群和扩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正确理解动物入侵,常常需要仔细研究其行为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动物入侵规模在世界各地迅速加剧,有关其行为机制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最近一些研究表明,一些入侵动物种内攻击和觅食等行为具有可塑性,因此它们能够灵活应对多变环境条件,这对于种群建立和维持至关重要;入侵动物与土著物种发生行为互作时,往往占据优势,从而取代土著物种,并有助于其地域扩张;入侵动物长距离扩散可以提高其地域扩张速度,许多行为可与扩散行为结合进一步促进扩张。今后需要加强对入侵动物行为分析,使之全面地融合到生物入侵研究之中。这不仅可以提高对外来物种入侵预警和治理能力,而且为探索动物行为奥秘以及动物间行为互作在物种进化中意义提供了独特机会。

  • 标签: 动物入侵 行为 可塑性 攻击 交配 扩散
  • 简介:【目的】蛋白样品制备是获得良好双向凝胶电泳(2-DE)图谱前提,建立合理西花蓟马蛋白双向电泳体系,获得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图谱,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实验以西花蓟马成虫为实验材料,对比了饱和酚法、TCA/丙酮法和直接裂解法3种蛋白提取方法,从中选出最适宜双向电泳分析一种蛋白提取方法.【结果】3种方法蛋白提取率差异显著,直接裂解法蛋白提取率最高,饱和酚法蛋白提取率最低;3种方法SDS-PAGE条带数差异不明显;TCA/丙酮法双向凝胶图谱效果最好,蛋白点最多.【结论】TCA/丙酮法能够有效去除西花蓟马蛋白中干扰物质,是最适合西花蓟马双向凝胶电泳蛋白提取方法,为后续西花蓟马在蛋白组学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西花蓟马 双向凝胶电泳 蛋白质组学 蛋白提取
  • 简介:瓜实蝇BactroceracucurbitaeCoquillett是世界上重要检疫性害虫,通过在14、18、22、26、30、34℃温度下孵化和饲养实验,测定该虫卵、幼虫、蛹、产卵前期、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8.0982℃、4.5245℃、4.5245℃、7.4751℃、10.0019℃和28.8506、162.7462、145.7249、166.5126、503.8343日度。根据该虫致死温度和有效积温模型,运用数学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预测了瓜实蝇在中国适生区和年发生代数,结果表明:该虫可在中国48.96%地区发生(气象站点所代表地区),1年发生2-12代,以4~6代为主。

  • 标签: 瓜实蝇 有效积温 适生性 年发生代数
  • 简介:【背景】白花鬼针草为农区恶性杂草,原产于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其在全球和中国适生区域及适生等级还不明确.【方法】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白花鬼针草在全球以及中国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白花鬼针草在全球分布更多受到温度因素影响.白花鬼针草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南半球15°-30°之间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北美南部、南美中南部、非洲南部、东南亚北部以及大洋洲中南部沿海地区为白花鬼针草中、高度适生区.白花鬼针草在中国适生区主要位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台湾.到2070年,白花鬼针草在全球适生区面积与当前相似,但在中国适生区有所增大.【结论】白花鬼针草在我国有进一步扩张风险.

  • 标签: MAXENT 白花鬼针草 潜在分布区 预测
  • 简介:[背景]青檀绵叶蚜是近几年在山东枣庄市发现危害青檀新物种,该蚜虫对青檀造成了一定危害.[方法]2013年对山东和安徽青檀分布地实地调查确定青檀绵叶蚜分布情况,并结合我国环境变量,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青檀绵叶蚜在中国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结果]青檀绵叶蚜潜在高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在山东,江苏和北京有零星分布;中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在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低风险区集中在山西、四川、江西、辽宁、湖北、湖南和浙江等地区.[结论与意义]青檀绵叶蚜潜在分布区集中在中国中东部地区,这对青檀分布地区预防青檀绵叶蚜发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青檀绵叶蚜 MAXENT AUC 潜在地理分布
  • 简介:本文以中季稻区稻田主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捕食天敌蜘蛛田间系统调查资料为基础,以害虫—天敌—农药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害虫管理系统工程原理,处理害虫、捕食天敌与农药三者之间关系。建立了稻纵叶螟—蜘蛛—甲胺磷和稻飞虱—蜘蛛—甲胺磷两系统优化管理模型,绘制了它们优化反馈控制策略图,利用微机对系统进行最优监控。使用时输入当前田间害虫与天敌数量,就可对系统作出即时预测和最优决策。该策略确立控制害虫最优性能指标,是使害虫对农作物为害所造成损失与防治费用之和最小,并且使害虫和天敌数量处于系统平衡状态。文中比较分析了该策略与基于经济阈值常规害虫管理策略,指出了新策略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对天敌数量进行控制和管理作用及其意义。

  • 标签: 中季稻 优化管理 农药系统
  • 简介:遗传转化标记是将遗传修饰昆虫从野生型种群中分辨出来根据,遗传转化昆虫鉴定、转化品系维持及其遗传稳定性监测都依赖于可靠标记系统,发展易于应用和监测转化标记能够极大地促进害虫遗传防治相关研究。用于遗传修饰昆虫转化标记主要有昆虫眼睛颜色标记基因、抗药性标记基因和荧光蛋白标记基因等。非果蝇类昆虫首个遗传转化品系鉴定是通过眼睛颜色突变而实现,但大多数昆虫物种没有可用突变体或缺少相应基因信息,从而限制了眼睛颜色标记应用。抗药性基因标记虽然能够通过对转化昆虫进行集体选择而大幅度提高筛选转化体效率,但由于其鉴定准确性不高且存在安全性问题,未得到广泛应用。荧光蛋白标记基因发展则显著拓宽了能够转化昆虫种类。从水母分离绿色荧光蛋白(GFP)经突变方法获得了多种不同荧光性质突变体,经人为修饰后与适宜强启动子构成转化标记载体,能够有效鉴定更多昆虫物种遗传转化个体,其中应用较多是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此外,从珊瑚属海葵中分离得到红色DsRed标记基因提供了多样化红色荧光蛋白选择,在某些生物中DsRed与GFP联合应用表现明显优于GFP突变体,所以其应用前景也非常广泛。本文着重从眼睛颜色、抗药性和荧光蛋白等3个方面阐述了标记基因发展历史与现状,并对其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遗传修饰昆虫 转化标记 眼睛颜色标记 抗药性标记 荧光蛋白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