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亚急性舟骨骨折的治疗迄今仍有争议。延迟的石膏固定使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亚急性舟骨骨折也并不都需要植骨手术,稳定无移位的骨折可通过微创经皮螺钉固定实现愈合。但由于舟骨特殊的解剖形态,徒手拧入螺钉可能出现位置及长度不满意,这使得术后关节磨损、骨折不稳定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机器人辅助技术能大大提高螺钉置入的精确度及安全性,且目前尚无应用于稳定亚急性舟骨骨折的报道。笔者回顾性分析2例稳定无移位的亚急性舟骨骨折患者在导航机器人与腕关节镜辅助下行微创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可行性及初步临床疗效。

  • 标签: 腕损伤 关节镜 舟骨 机器人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腕不稳定是一类严重而复杂的腕关节疾患,一般由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腕关节损伤或病理改变引起。舟月不稳定是最常见的腕不稳定类型,其他损伤类型包括月三角不稳定、腕中关节不稳定、桡腕不稳定和月骨周围损伤等。腕不稳定的诊断与治疗相对困难,是腕关节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对腕不稳定病理机制的理解深入,出现了许多更符合腕关节解剖和运动学的新手术方法。同时,随着腕关节镜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的切开手术正不断向腕关节镜辅助下的微创手术演进。笔者对腕不稳定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阐述,讨论腕不稳定诊疗过程中的难点和争议问题,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腕损伤 关节不稳定性 关节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示指拇化手术治疗重度拇指发育不良的功能与外观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8年11月间对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就诊的26例Manske改良Blauth ⅢB~Ⅴ型拇指发育不良患儿进行示指拇化手术治疗。患儿手术时平均月龄为37个月(15~89个月),男19例,女7例,左手8例,右手15例,双手3例,ⅢB型4只手,Ⅳ型16只,Ⅴ型9只。术后随访外观及功能,测量拇指外展角度、Kapandji评分、捏力、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的活动度。检查腕掌关节稳定性。使用Goldfarb功能评分和Likert量表评分评价拇指的总体功能。观察X线片上新拇指掌骨近端骨骺是否闭合,有无手术并发症。对患儿监护人和随访医生进行主观拇指外形及功能满意度调查。分析监护人对外形及功能满意度与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监护人与医生满意度之间的差异、3岁前与3岁后手术满意度之间的差异。结果26例患儿平均随访42个月,平均拇指桡侧外展46.2°,掌侧外展34.1°,平均Kapandji评分7.1分。平均指间关节伸直3.4°,屈曲40.7°,掌指关节伸直4.1°,屈曲38.6°。捏力(侧捏、对捏、三指捏)平均值分别为0.5、0.8、1.2 kg。所有腕掌关节稳定。Goldfarb评分平均为4分。Likert量表平均为22分。所有骨骺没有闭合。6例虎口皮肤浅表坏死,1例虎口轻度挛缩。患儿监护人对拇指外形及功能的满意度与各个客观指标之间没有相关性。患儿监护人对拇指外形及功能满意度显著低于医生满意度。监护人和医生满意度在3岁之前和3岁之后手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Manske改良Blauth ⅢB~Ⅴ型拇指发育不良患儿行示指拇化手术,术后功能满意,但存在拇指对掌和屈指力弱的问题。医生的主观满意度较高,监护人的主观满意度较低。

  • 标签: 先天性拇指发育不良 示指拇化 手术技术 结果
  • 简介:摘要多拇指畸形是最常见的先天肢体畸形之一,其临床表现多样,术前全面、准确地评估异常结构及严重程度比分型更为重要。手术原则是去掉不需要的结构,把需要的部分重建或组合成一个新的、外观功能良好的拇指。主要治疗方法有副拇指切除+主拇指重建和2个拇指的组合2种。目前,多拇指畸形病因研究虽有进步,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缺乏指导治疗并评估预后的理想分类方法,对于复杂的多拇指畸形,治疗结果远未达预期。这类看似"简单"的畸形,至今仍是相关专业医生面临的挑战。该文在大量经典文献及3 000余例多拇指的治疗经验基础上,总结了绝大多数多拇指的治疗原则并精炼了手术细节,旨在对相关专业的医生有所裨益。

  • 标签: 多拇指 畸形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肉再分布技术(MRT)在智能仿生假肢信号识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期间采用MRT技术治疗4例肢体远端截肢患者,均为男性,其中上肢截肢患者3例,截肢水平分别位于前臂中远1/3处、腕掌关节和腕中关节;下肢截肢患者1例,截肢水平位于小腿中远1/3处。MRT手术是利用残端肢体内的肌肉、肌腱进行移位,将4~6根肌腱锚定在皮肤不同区域,通过肌肉主动收缩牵拉肌腱,使不同区域皮肤发生明显形变。术后观察项目包括皮肤形变、电容信号数据及并发症情况等。在进行电容信号测量时,嘱患者分别执行抓握、屈腕、伸腕、屈指、伸指,或踝背伸与跖屈、伸趾和屈趾动作,利用电容传感测量系统采集患肢形变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获随访,共有20处部位接受MRT手术。术后3个月时患者均能主动控制相应肌肉收缩并产生皮肤形变,有效形变率为80%(16/20)。电容信号测量结果分别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和二次判别分析(QDA)两种分类器对各种动作进行识别,发现上肢整体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7.27%和100%,每种动作各自识别准确率均为100%;下肢整体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5.32%和100%,每种动作各自识别准确率均为100%。术后有1例患者创面不愈,经多次换药后愈合。结论MRT能有效将人体运动意图进行输出,增加了运动信号源的数目及强度,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控制智能仿生假肢,为人机交互提供了新的途径。

  • 标签: 肌肉移位 智能 仿生 假肢 电容信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T高清MRI对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 2018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33例腕尺侧疼痛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8例,女65例;年龄14~69岁,平均32.6岁。统一参数下行腕关节MRI检查,并在随后接受腕关节镜下探查或治疗。将TFCC损伤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中心型损伤,即三角纤维软骨盘损伤;第二类为边缘型损伤,包括TFCC桡侧附着部、尺侧附着部、远尺桡韧带、尺腕韧带损伤。以腕关节镜下探查结果为"金标准",通过对比分别得出MRI诊断TFCC中心型损伤和边缘型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阴性似然比。结果关节镜检查确诊TFCC损伤者122例,其中中心型损伤72例,边缘型损伤102例;MRI检查结果为阳性124例,其中诊断为中心型损伤75例,边缘型损伤111例。通过对比,得出3T高清MRI诊断TFCC中心型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972/0.918,0.933/0.966,11.85/0.03;诊断边缘型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882/0.323,0.811/0.455,1.30/0.37。结论对于TFCC中心型损伤,无论是创伤性撕裂还是退行性损伤,3T高清MRI均可准确诊断。MRI在TFCC边缘型损伤的诊断中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较低的特异度提示临床中对MRI的阳性结果应持谨慎态度,需着重结合病史与体检结果进行诊断。

  • 标签: 三角纤维软骨 腕损伤 诊断敏感试验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