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诊潜在不适当用药(PIM)对老年患者发生因心力衰竭(心衰)急诊或住院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数据库2016年7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收录的年龄≥65岁患者的门诊、急诊和住院数据。应用2015版Beers标准识别门诊西药处方PIM。PIM暴露定义为在3个月内至少被处方1种PIM,据此将患者分为PIM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临床结局事件定义为暴露于PIM≥14 d后发生了因心衰急诊或住院事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PIM暴露组患者特定PIM(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PIM)暴露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发生临床结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506 214例,男性252 604例(49.90%),女性253 610例(50.10%);年龄65~105岁,中位年龄74(68,80)岁;符合PIM暴露定义者192 740例(38.07%);发生临床结局事件者249例,其中因心衰急诊和住院者分别为131例(0.03%)和118例(0.02%)。PIM暴露组患者因心衰急诊或住院事件发生率均高于PIM非暴露组[0.04%(78/192 740)比0.02%(53/313 474),P<0.001;0.04%(71/192 740)比0.01%(47/313 474),P<0.001]。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PIM为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IM暴露、使用血管扩张剂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对因心衰急诊和住院事件的发生均无明显影响;年龄≥75岁和使用利尿剂对因心衰急诊和住院事件的发生均有明显影响。与65~74岁年龄组比较,75~84岁组和≥85岁组因心衰急诊的风险分别增加3.00倍(OR=4.00,95%CI:2.46~6.51)和7.14倍(OR=8.14,95%CI:4.64~14.29),因心衰住院的风险分别增加1.33倍(OR=2.33,95%CI:1.52~3.57)和2.59倍(OR=3.59,95%CI:2.03~6.36);与未使用利尿剂患者相比,使用利尿剂患者因心衰急诊和住院的风险分别增加1.91倍(OR=2.91,95%CI:1.72~4.93)和1.72倍(OR=2.72,95%CI:1.56~4.74)。结论门诊PIM可增加老年患者因心衰急诊或住院的风险,但不是独立影响因素。年龄≥75岁和使用利尿剂是老年患者因心衰急诊或住院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潜在不适当用药目录 心力衰竭 老年 多重用药 保险,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和管理现状。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接受调查者(受调者)的基本信息、围手术期镇痛药管理、围手术期镇痛医疗行为和镇痛药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等4个维度共55个问题(4个维度分别为8、10、22和15个问题)。通过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委员以微信发送问卷星链接形式发放调查问卷,麻醉医师、外科医师/护士和临床药师自愿参与调研,以无记名形式直接提交问卷。调查时间为2020年8月1—31日。结果收到有效问卷204份,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45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43家(95.6%),二级医院2家(4.4%)。204位受调者中外科医师46人(22.5%),麻醉医师80人(39.2%),临床药师32人(15.7%),外科护士46人(22.5%)。受调者所在的45家医院中,35家(77.8%)建立了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定期沟通机制,22家(48.9%)有临床药师辅助临床科室医师的工作。204位受调者中每年接受1~2次镇痛药相关知识培训者占76.5%(156人)。60.3%的受调者(123/204)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过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的不合理问题,排在前3位的问题为药物选择[74.0%(91/123)]、用法用量[69.1%(85/123)]和药物相互作用[46.3%(57/123)]。37.3%的受调者(76/204)发现过镇痛泵不合理使用的问题,排在前3位的问题为用法用量[69.7%(53/76)]、药物选择[67.1%(51/76)]和禁忌证[36.8%(28/76)]。受调者镇痛药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的成绩≥120分(满分为150分)者仅占13.7%(28/204),53.9%(110/204)的受调者成绩<90分[外科医师、麻醉医师、临床药师、外科护士中<90分者占比分别为50.0%(23/46)、43.8%(35/80)、46.9%(15/32)和80.4%(37/46)];15个问题中仅有4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率>50%。结论接受调查的医院多数已建立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相关机制,但仍存在围手术期镇痛药和镇痛泵使用不合理的问题;约半数外科医师、麻醉医师、临床药师和大多数外科护士对镇痛药相关知识知晓程度较低。

  • 标签: 围手术期 镇痛药 药物治疗管理 调查和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使用丙戊酸钠预防癫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3至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围手术期使用丙戊酸钠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基本信息、丙戊酸钠使用及合并用药情况、丙戊酸血药浓度(参考范围为50~100 mg/L)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丙戊酸钠首次静脉注射剂量和并用药物对患者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以及丙戊酸钠预防癫痫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07例,男性48例,女性59例;年龄(54±13)岁;丙戊酸钠静脉给药中位总用量为5 600 mg(范围800~17 600 mg),静脉给药中位疗程为3 d(范围1~10 d),丙戊酸血药浓度为(53.5±19.6)mg/L;中位住院时间为16 d(范围6~49 d)。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未出现癫痫发作。38.3%(41/107)的患者丙戊酸钠首次静脉注射剂量不足,其血药浓度及血药浓度达标率均明显低于首次静脉注射剂量适当的患者[(43±21)mg/L比(60±16)mg/L,P<0.001;22.0%(9/41)比78.5%(51/65),P<0.001]。6例患者丙戊酸钠与碳青霉烯类药物并用1 d,其中3例血药浓度未达标,但并用与未并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患者比较,丙戊酸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26)mg/L比(54±19)mg/L,P=0.187]。107例患者中有49例(45.8%)发生60例次不良反应,包括高氨血症33例(30.8%)、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升高12例(11.7%)、低纤维蛋白原血症3例(2.9%)、低钠血症6例(5.6%)、肝损伤4例(3.7%)、肾损伤和血小板减少各1例(0.9%)。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为1、3、4级者分别为39、9、1例,3级及以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10/107);10例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中高氨血症脑病7例,肝损伤2例,高氨血症脑病+肝损伤1例。1例发生3级不良反应的患者因原发病(脑肿瘤伴卒中)死亡。结论神经外科围手术期使用丙戊酸钠预防癫痫总体上安全有效,存在血氨升高、肝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首次静脉注射剂量不足和并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可影响丙戊酸血药浓度,需引起注意。

  • 标签: 丙戊酸 神经外科手术 围手术期医学 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老年心力衰竭(HF)患者门诊处方中可能加重HF药物的使用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门诊老年HF患者的处方,依据2016年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可能诱发或加重HF的处方药(HF-CEPM)目录,识别处方中的HF-CEPM。从处方中提取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诊断、医疗保险、治疗药物、就诊科室、医师职称等信息,对处方中HF-CEPM的使用进行描述性分析。根据处方中是否包含至少1种HF-CEPM目录中的药物,将患者分为HF-CEPM组和非HF-CEPM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用药种数、医疗保险、就诊科室和处方医师职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处方HF-CEPM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 418例患者,其中男性1 264例(52.27%),女性1 154例(47.73%);中位年龄为80(65,99)岁;中位共病种数为1(0,5)种,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前3位共病为高血压病(1 233例,50.99%)、支气管哮喘(448例,18.53%)和糖尿病(385例,15.92%);中位用药种数为5(1,16)种。2 418例患者中有254例(10.50%)使用了HF-CEPM,其中男性142例(55.91%),女性112例(44.09%);使用1、2、3种HF-CEPM的患者分别为224例(88.19%)、26例(10.24%)、4例(1.57%)。使用率在前5位的HF-CEPM为抗高血压药[4.47%(108/2 418)]、肺部用药[2.52%(61/2 418)]、糖尿病用药[1.99%(48/2 418)]、泌尿系统用药[1.12%(27/2 418)]、解热镇痛药[1.03%(25/2 4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病种数≥1种(1种:OR=3.732,95%CI:2.246~6.623,P<0.001;≥2种:OR=6.054,95%CI:3.624~10.788,P<0.001)和处方用药种数≥5种(OR=4.003,95%CI:2.874~5.693,P<0.001)是处方HF-CEPM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老年HF患者门诊处方中HF-CEPM以抗高血压药、肺部用药、糖尿病用药、泌尿系统用药和解热镇痛药最为常见。门诊老年HF患者共病种数和多药治疗是处方HF-CEPM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老年人 心力衰竭 多药治疗 潜在不适当用药目录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和分析胰岛素用药错误(ME)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规范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监测网)2015年5月6日至2022年6月30日收到的胰岛素ME报告,对ME分级及涉及的药品、错误内容、引发和发现错误人员及引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设定时间段内监测网收到我国26个省级行政区193家医院上报的胰岛素制剂ME报告2 215例,涉及患者2 215例;男性1 345例(60.72%),女性870例(39.28%);年龄(52±4)岁,范围1~95岁;轻型ME 2 182例(98.51%),严重ME 33例(1.49%);2 215例ME涉及8类29个品种的胰岛素和2 263例次错误内容,ME内容居前3位者依次为品种错误(40.70%,921例次)、相互作用/配伍错误(18.29%,414例次)和用量错误(9.06%,205例次)。2 215例ME中,引发错误人员为医师、药师、患者/家属、护士和其他者分别占58.24%(1 290例)、28.26%(626例)、6.5%(144例)、5.60%(124例)和1.40%(31例);2 215例ME中1 741例(78.60%)被发现并被拦截,发现人员中药师占75.70%(1 318例),患者及家属占14.01%(244例),护士占7.76%(135例),医师占2.53%(44例)。引发错误的因素共3 011例次,主要为知识欠缺(23.28%,701例次)、药名相似(19.36%,583例次)和疲劳(14.51%,437例次)等。结论胰岛素制剂相关ME的错误内容以品种、配伍和用量错误为主,主要引发人员为医师,发现并拦截错误者多为药师,引发错误的主要因素为知识欠缺、药名相似和疲劳。

  • 标签: 胰岛素 用药错误 安全管理 监测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门诊和居家患者药物相关问题(DRP)分类系统,为医务人员提供对DRP进行标准化记录的工具。方法检索国外数据库,收集现有DRP分类系统并进行遴选。对入选DRP分类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门诊和居家患者药学服务工作特点进行整合,形成初始DRP分类系统。制作DRP分类系统专家咨询表,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和调整,形成终版DRP分类系统。结果经检索获得25个DRP分类系统,遴选出16个DRP分类系统进行整合,形成初始DRP分类系统。初始DRP分类系统的一级结构包含问题状态、问题类型、问题原因、问题干预和干预结果5个部分,每个部分有数量不等的条目,其中问题原因、问题干预和干预结果有数量不等的二级结构条目。第1轮咨询邀请32名专家,回收咨询表30份,回收率94%;第2轮咨询邀请30名专家,回收咨询表30份,回收率100%。经2轮咨询后,专家对一级结构中问题状态、问题类型、问题原因、问题干预和干预结果的认同率分别为100%、90%、83%、83%和97%。对于DRP分类系统中药物治疗适应证、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依从性5类问题的评价,除经济性问题专家权威系数为0.79外,其他4类问题的专家权威系数均>0.8。第1、2轮咨询中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386(χ2=995.258,P<0.001)和0.364(χ2=971.232,P<0.001)。结合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形成包含一级结构条目5类共38个、二级结构条目3类共90个的终版DRP分类系统。结论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门诊和居家患者DRP分类系统,可用作DRP的标准化记录工具。

  • 标签: 药物治疗管理 德尔菲技术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药学服务 分类法
  • 作者: 王欣 闫素英 蔡晧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13
  • 出处:《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医务处,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53,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 100015
  • 简介:摘要用药错误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老年患者是用药错误发生率最高的群体。老年患者发生用药错误的风险因素包括罹患疾病种类多、用药品种多(包括高警示药品)、肝肾功能减退、认知障碍和独居等。老年患者用药错误的常见类型包括漏服药物、未按规定时间服药、用药方法错误、因遗忘而重复用药、超剂量用药和误服禁止同时服用的药物等。临床医师和药师应共同参与老年患者的用药管理,医师开具处方时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药师应加强对处方的审核,以提高老年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建议采用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的形式耐心地对老年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借助电子设备提醒老年患者用药,对记忆力明显减退的老年患者应求助其家属参与用药管理。

  • 标签: 用药错误 老年人 老年医学 患者安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刘清扬 闫素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 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 北京 100069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 北京 100053;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北京 100053
  • 简介:摘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首次提出可试用磷酸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氯喹治疗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包括通过pH依赖性抑制病毒穿入、脱壳等复制过程而发挥抑制病毒作用;通过干扰病毒黏蛋白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的结合而发挥抑制病毒作用以及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和细胞自噬作用抑制炎性反应。氯喹治疗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多为体外试验,目前尚无该药用于COVID-19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临床研究结果。氯喹可导致多个系统或器官的不良反应,包括心血管系统、眼、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精神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和耳等,而且与多种药物存在相互作用。本文对临床用药过程中的药学监护提出了具体建议。

  • 标签: 氯喹 冠状病毒感染 抗病毒药 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成年住院患者药源性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情况。方法调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出院且住院期间诊断符合AKI的成年患者病历资料,按照AKI是否由药物引起,将患者分为药源性AKI组和非药源性AKI组。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合并疾病、血肌酐(Scr)变化、出院转归、肾毒性药物使用情况及药源性AKI关联性评价结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592例AKI患者纳入本研究,药源性AKI组138例(23.31%),非药源性AKI组454例(76.69%),2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合并疾病、入院时Scr水平、入院后Scr达峰值时间及出院转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药源性AKI组住院期间和出院时Scr峰值(178 μmol/L,116 μmol/L)均显著高于非药源性AKI组(129 μmol/L,103 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药源性AKI组138例患者共涉及231例次可疑药物,居前6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抗感染药81例次(35.06%)、利尿药40例次(17.32%)、造影剂31例次(13.42%)、血浆代用品23例次(9.9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19例次(8.23%)和非甾体抗炎药16例次(6.93%)。造影剂和血浆代用品致AKI发生的时间最短,范围为1~3 d,抗感染药致AKI发生的时间最长,范围为1~12 d;与非甾体抗炎药和造影剂相关AKI患者住院期间Scr峰值较低[118(103,300)μmol/L,133(90,243)μmol/L];抗感染药致AKI患者住院期间Scr峰值最高[223(138,396)μmol/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OR=8.369,95%CI: 3.379~20.724,P<0.001)和高龄(年龄每增加10岁,OR=1.689,95%CI:1.206~2.365,P=0.002)是药源性AKI患者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成年住院患者因药物引起的AKI占全部AKI的23.31%,抗感染药、利尿药和造影剂是主要的可疑致病药物,低蛋白血症和高龄是药源性AK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住院患者 药源性疾病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