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马珠单抗在哮喘(AS)并特性皮炎(AD)患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诊断中重度AS并AD 5例患儿临床资料,治疗均遵循AS规范化治疗联合奥马珠单抗,观察奥马珠单抗治疗AD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选择特性皮炎严重程度指数(SCORAD)、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儿童皮肤病生活质量的指数(CDLQI)和峰值瘙痒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价AD患儿的皮损严重程度、面积、瘙痒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5例患儿在治疗4个月后,SCORAD、EASI、CDLQI和NRS评分(60.80±10.79比40.30±15.62;13.93±6.81比6.18±2.70;18.80±6.26比13.20±4.82;8.60±0.89比6.00±1.87)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33、4.106、5.199、5.099,均P<0.05)。2例患儿在奥马珠单抗治疗后联合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免疫治疗过程顺利,未见不良反应。5例患儿共接受奥马珠单抗皮下注射104次,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在中重度AS并AD患儿治疗中,奥马珠单抗可明显减轻其皮损严重程度、减少皮炎面积,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奥马珠单抗在特异性免疫治疗前使用,可提高机体对变应原的免疫耐受和安全。奥马珠单抗长期皮下注射,安全好,不良反应轻。奥马珠单抗有望成为治疗儿童AD的新型靶向药物,且可作为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辅助药物。

  • 标签: 变应性哮喘 特应性皮炎 奥马珠单抗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5~18岁过敏哮喘患儿螨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效果的因素并寻找最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2006年12月至2021年11月完成3年以上螨SCIT的688例5~18岁过敏哮喘患儿的资料,根据疗效分为停药组和未停药组,定义男性、皮肤点刺结果、年龄、每日药物评分(DMS)、视觉模拟量表(VAS)得分和入组季节为自变量,使用R语言建模(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和极端梯度上升模型)分析自变量对结局的影响,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3种模型预测能力,应用德隆检验进行3种模型曲线下面积(AUC)的假设检验。结果688例过敏哮喘患儿中男435例、女253例。就诊年龄5~<8岁349例,8~<11岁240例,11~18岁99例。皮肤点刺试验单一螨过敏429例(62.4%)、螨为主且合并其他过敏259例(37.7%)。3年后停药组351例(51.0%)、未停药组337例(49.0%)。DMS 初始时4(3,6)分,3个月3(2,5)分,4个月3(2,5)分,12个月2(1,3)分,3年0(0,1)分。VAS 初始时3.5(2.5,5.2)分,3个月3.2(2.2,4.8)分,4个月2.6(1.4,4.1)分,12个月1.0(0.6,1.8)分,3年0.5(0,1.2)分。3、4、12个月时DMS较初始时下降率分别为0(0,20%),16.7%(0,33.3%),50.0%(31.0%,75.0%);VAS则分别为7.1%(3.2%,13.8%),27.6%(16.7%,44.4%),70.2%(56.1%,82.3%)。688例过敏哮喘患儿起始治疗季节中春季99例、夏季230例、秋季171例、冬季188例。R语言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DMS 3个月>3分(OR=-3.5,95%CI:-4.3~-2.7,P<0.01)、男性(OR=-1.7,95%CI:-2.3~-1.0,P<0.01)、DMS 4个月下降率>16.7%(OR=-1.6,95%CI:-2.3~-0.8,P<0.01)、DMS 3个月下降率>0(OR=-0.7,95%CI:-1.3~-0.2,P<0.05)对停药可能大;DMS 12个月下降率>50.0%(OR=0.7,95%CI:0.1~1.3,P<0.05)、VAS 12个月>1.0分(OR=0.9,95%CI:0.3~1.6,P<0.05)、初始VAS<4.0分(OR=1.0,95%CI:0.4~1.6,P<0.01)对停药可能小。随机森林模型和极端梯度上升模型均显示DMS 3个月>3分(平均减少准确度=30.9、重要=0.45)对停药影响力最大。随机森林模型AUC 0.900、精确度78.2%、灵敏度84.5%,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为0.891、80.0%、80.0%;极端梯度上升模型0.886、76.9%、84.5%。德隆检验分别比较3种模型AUC均可用于该数据集的预测(均P>0.05)。结论过敏哮喘需要使用越多的药物控制原发病、开始螨SCIT后越缓慢减少原发病的治疗药物,越有利于3年后停用所有药物。随机森林模型为过敏哮喘螨皮下免疫治疗效果的最佳预测模型。

  • 标签: 哮喘 皮下免疫治疗 疗效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儿童坏死性肺炎(NP)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及不同病原学NP的临床特点。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中国13家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494例NP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根据年份分为2008至2011年、2012至2015年、2016至2019年3组,根据地域分为南方和北方,分别比较病原学的分布特点;根据感染的病原菌不同分为单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组与单一细菌感染组,进行临床特征和炎症指标的比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χ²检验。结果494例NP患儿(男272例、女222例)年龄4.7(0.1~15.3)岁,其中494例NP中病原菌不明确147例,病原菌明确347例。常见的病原菌分别为肺炎支原体238例,肺炎链球菌6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1例,铜绿假单胞菌13例,流感嗜血杆菌10例,腺病毒10例,流感病毒A 7例。3个年份组最主要的病原均为肺炎支原体,2016至2019年组肺炎支原体比例高于2012至2015年组[52.1%(197/378)比36.8%(32/87),χ²=6.654,P=0.010],2012至2015年组肺炎支原体比例与2008至2011年组[31.0%(9/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314,P=0.575)。南方组与北方组患儿最主要的病原均为肺炎支原体,北方组肺炎支原体的比例高于南方组[60.5%(92/152)比42.7%(146/342),χ²=13.409,P<0.01],而肺炎链球菌的比例则低[7.9%(12/152)比14.3%(49/342),χ²=4.023,P=0.045]。单一肺炎支原体组(200例)与单一细菌感染组(98例)均以发热(分别为197、98例)和咳嗽(分别为200、96例)为主要临床表现,单一肺炎支原体组较单一细菌感染组胸痛症状更常见[17.0%(34/200)比6.1%(6/98),χ²=6.697,P=0.010],而气促、喘息症状更少见[16.0%(32/200)比60.2%(59/98),4.5%(9/200)比21.4%(21/98),χ²=60.688、20.819,均P<0.01];单一细菌感染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明显高于单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组[14.7(1.0~67.1)×109/L比10.5(2.5~32.2)×109/L,122.50(0.5~277.6)比51.4(0.5~200.0)mg/L,2.13(0.05~100.00)比0.24(0.01~18.85)μg/L,Z=-3.719、-5.901、-7.765,均P<0.01]。结论我国儿童NP病例逐年增多,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我国儿童NP的重要病原体。NP的临床症状以发热和咳嗽常见,细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者。

  • 标签: 坏死 儿童 肺炎,支原体 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