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护理人员在灾害救援中多方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150名灾害救援人员,其中普通灾害救援人员75例,护理人员75例,研究时间为2021年4月-2022年4月。普通灾害救援人员针对灾害开展普通救援护理,护理人员在灾害中根据护理学知识开展救援工作,对比两组救援人员检伤分类、现场救援、卫生防疫、心理干预灾害救援综合实力。结果 护理人员灾害救援综合实力明显高于普通救援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人员在灾害救援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使得救援更加专业,给予被救援者心理支持,推动救援工作高效开展。

  • 标签: 护理人员 灾害救援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实施急诊室护理措施后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情况。方法:将2020年7月到我院急诊科就诊112名急性胸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2组,每组分别56名患者。针对常规组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常规护理,针对实验组急性胸痛患者进行特殊急诊室护理,观察两组急性胸痛患者治疗时间效果,对比出不同护理方法优劣情况。结果:在急性胸痛患者就诊时,使用急诊室护理手段患者治疗时间效果是优于常规护理手段,患者满意度也更高,差异较大,P

  • 标签: 急性胸痛 急诊室护理效果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在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中施行PDCA循环模式,探究其所产生实际应用效果。方法:以2020年5月-2021年5月为时间段,从我院病例信息管理系统中选取出72例急诊科患者,将其纳入实验研究范围,所有患者对半划分,其中36例归为A组(观察组),另外36例归为B组(对照组)。对B组患者实行普通急救护理,对A组患者则实行PDCA循环模式,就两组患者对护理模式看法及PDCA循环模式实施前后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作为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从两组患者对护理模式看法来看,A组中多数患者均对护理模式持满意态度,总满意率高达97.2%;从护理质量各指标来看,A组护理水平较高,与B组形成显著差异(P<0.05)。结论:PDCA循环模式所体现出临床价值极高,不仅能够使护理质量飞速上升,同时还能得到患者认同,进一步促进护患关系友好发展,值得全面推广。

  • 标签: PDCA循环模式 急诊科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救治期间接受急诊护理路径干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8月-2022年8月在我院接受救治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救治期间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中44例患者接受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中44例患者接受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对比两组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总时间、急诊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急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救治期间接受急诊护理路径干预,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缩短救治住院时间,使救治期间护理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护理路径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导管室心脏急诊介入手术患者全程精细化护理配合体会。方法:选取我院此类患者共100例,以双盲法为原则将其分为A组B组,两组各50例患者。传统护理方法应用于A组患者,全程优质护理方法则应用于B组患者。结果:B组患者护理效果优于A组,P<0.05。结论:导管室心脏急诊介入手术全程精细化护理效果良好,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精细化护理 心脏急诊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急诊分诊安全管理结合风险管理对急诊科护理质量影响。方法:将急诊科在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登记82例患者,按照半年期限划为两组,2021年1月以前登记患者设为对照组(C组)41例,2021年1月后登记患者设为研究组(S组)41例。C组只采用安全管理模式,S组在C组模式基础上增加风险管理方式,最终对S组C组护理质量进行分析。结果:S组护理质量高于C组,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安全管理这样单一管理模式,风险管理加入能够完善安全管理所无法视见短板,在两种管理方式双重结合下,使得急诊科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 标签: 安全管理 风险管理 急诊科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优质护理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急诊手术患者中实施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此类患者共110例,以双盲法为原则将其分为A组B组,两组各55例患者。传统护理方法应用于A组患者,综合优质护理则应用于B组患者。结果:B组患者护理效果优于A组,P<0.05。结论:综合优质护理方法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急诊手术患者具有积极效果,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综合优质护理 脑出血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