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后出现的肱骨头坏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9月至2020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出现的20例肱骨头坏死患者资料。男7例,女13例;年龄平均57.4岁(35~84岁)。分析其骨折分型、肱骨头坏死塌陷的时间,测量内侧残余骨距长度、肱骨头厚度并评估肩关节功能。结果20例患者术后获8~104个月(平均48.3个月)随访。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8例,四部分骨折12例;合并肩关节脱位10例。根据AO-OTA分型:C型骨折16例,B型骨折4例。内侧残余骨距长度平均4.8 mm(0~10.7 mm);18例内侧软组织合页有破坏,肱骨头厚度平均为20.6 mm(13.6~33.0 mm)。骨折均一期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8.4周(5~12周)。诊断肱骨头坏死的平均时间为16.5个月(8~24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53.4分(22~74分),健侧平均为85.5分(53~98分),患侧与健侧比为62.43%(27.95%~82.70%)。结论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容易出现肱骨头坏死,多为三、四部分骨折或合并肩关节脱位,多数患者内侧软组织合页有破坏,残余内侧骨距长度多<8 mm,坏死时间发生晚,肩关节功能较健侧明显降低。

  • 标签: 肩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坏死 肱骨近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肩胛下肌入路治疗Ideberg Ⅰa肩胛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前方经肩胛下肌入路治疗的16例Ideberg Ⅰa型肩胛盂骨折患者资料。术后2周、6~8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并拍摄X线片,术后6~8周行CT检查,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和疼痛情况。结果16例患者术后获9~101个月(平均41.2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顺利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8周,平均6.8周。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为85~100分,体侧内旋评分平均8.3分(6~10分),即手背可触及T12棘突水平。VAS评分均为0分。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前方经肩胛下肌入路治疗Ideberg Ⅰa型肩胛盂骨折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肩关节 骨折固定术,内 疼痛测定 肩胛下肌入路 肩胛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闭合复位失败的单纯创伤性桡骨头脱位(ITRH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共收治的8例闭合复位失败的ITRHD患者资料。男2例,女6例;年龄15~41岁,平均27岁;左侧3例,右侧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末次随访时记录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和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估肘关节功能。结果8例患者术后获2~13个月(平均4.5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屈伸活动度平均136.9°,旋转活动度平均143.8°。8例患者均无明显疼痛及关节不稳定,除1例前臂旋转明显受限外,其余7例活动功能良好,8例患者的MEPS评分均为满分。结论闭合复位失败的ITRHD应及时行手术治疗,其疗效稳定可靠,术中尽量避免克氏针贯穿固定上尺桡关节,术后应早期进行关节全范围活动。

  • 标签: 肘关节 脱位 外科手术 桡骨头 闭合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iRobot骨科机器人导航外固定支架固定在肘关节松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术中使用TiRobot机器人导航辅助肘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11例因肘关节僵硬行肘关节松解术的患者资料。男9例,女2例;年龄21~66岁,平均39.3岁;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并与术前进行比较,同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例患者术中机器人导航辅助下定位肘关节旋转中心轴,入点偏差平均0.21 mm(0.05~0.41 mm),出点偏差平均0.23 mm (0.06~0.38 mm)。术后所有患者获平均25.8个月(16~3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屈伸、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33.0°(134.9°,138.7°)、164.6°±17.5°,均较术前[0.8°(0°,33.7°)、122.9°±49.0°]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0.2分(0~1分),MEPS评分平均为96.8分(85~100分),其中9例为优,2例为良。无患者出现桡神经损伤、固定针松动或断裂、针道感染、固定针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肘关节松解术中行TiRobot骨科机器人导航辅助肘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旋转中心轴定位精确,患者能获得较为满意的功能预后。

  • 标签: 机器人 肘关节 外固定器 关节不稳定性 肘关节松解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雪橇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雪橇板内固定治疗的21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10例;左侧14例,右侧7例;年龄18~68岁(平均42.0岁)。术前尺骨鹰嘴骨折根据Mayo分型:ⅠA型1例,ⅡA型11例,ⅡB 9例;根据Schatzker分型:A型1例,B型4例,C型16例。记录手术时间,并在末次随访时记录肘关节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得13~34个月(平均19.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为139.8°(125°~160°),旋前-旋后活动度平均为177.9°(160°~180°)。手术时间平均为77.8 min(40~135 min)。4例患者术后出现鹰嘴皮肤不适感,其中2例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其余17例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螺钉松动、切口感染、肘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平均为97.9分(85~100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0.2分(0~2分)。结论雪橇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疗效良好。

  • 标签: 肘关节 骨折固定术,内 回顾性研究 雪橇板技术 尺骨鹰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异位骨化区域分布特点,探究出现不同位置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纳入标准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拟行肘关节松解的存在异位骨化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及CT数据并通过Mimics 20.0软件进行重建,对患者的前内、前外、后内、后外、正后方、纯内、纯外、上尺桡等8个区域的异位骨化区域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将患者的原始损伤情况划分为肱骨远端骨折、尺骨鹰嘴骨折、桡骨头骨折、冠状突骨折、肘关节脱位5种类型。以是否出现某种位置异位骨化作为因变量,以原始损伤和基线资料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将P<0.1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评估出现每种位置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1例患者,其中88例(96.7%,88/91)后内侧异位骨化,62例(68.1%,62/91)正后方异位骨化,60例(65.9%,60/91)后外侧异位骨化,41例(45.1%,41/91)前内侧异位骨化,26例(28.6%,26/91)前外侧异位骨化,13例(14.3%,13/91)上尺桡区域异位骨化,8例(8.8%,8/91)纯外侧异位骨化,7例(7.7%,7/91)纯内侧异位骨化。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尺神经症状(OR=4.354,P=0.017)、原始肘关节脱位损伤(OR=2.927,P=0.042)是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而原始尺骨鹰嘴骨折损伤(OR=0.277,P=0.023)更不容易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原始桡骨头骨折损伤是出现前外侧异位骨化(OR=2.891,P=0.033)和后外侧异位骨化(OR=3.123,P=0.043)的危险因素。结论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异位骨化与原始损伤情况密切相关。后内侧异位骨化发生率非常高。存在尺神经症状、原始损伤存在肘关节脱位是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而原始损伤存在尺骨鹰嘴骨折更不容易出现前内侧异位骨化。原始损伤存在桡骨头骨折是出现前外侧及后外侧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肘关节 骨化,异位性 危险因素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 位置分布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改良Judet入路手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改良Judet入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25例肩胛盂骨折患者资料。男19例,女6例;平均年龄46岁(29~66岁);肩胛盂骨折根据Goss-Ideberg分型:Ⅱ型8例,Ⅳ型2例,Ⅴ型10例,Ⅵ型5例。应用Mimics 16.0软件进行CT三维重建,确定骨折诊断及分型,测量并记录肩胛骨关节面塌陷程度和移位程度。术后6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评估功能。结果术前肩胛骨关节面塌陷的平均高度为5.8 mm(1.2~6.3 mm),关节内骨折折端移位的平均距离为7.7 mm(2.1~12.9 mm)。骨折均在术后6个月内获骨性愈合。术后随访时间平均58.8个月(7~92个月)。术后6个月前屈上举角度平均158.6°(125°~180°),体侧外旋角度平均为39.0°(30°~45°)。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平均为92.6分(75~100分),其中优19例,良5例,一般1例,优良率96%(24/25)。结论对于Goss-Ideberg Ⅱ、Ⅳ、Ⅴ、Ⅵ型肩胛盂骨折,通过改良的Judet入路进行手术治疗,骨折可获确切的复位固定,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关节内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成像,三维 肩胛盂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胛骨关节外骨折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并完整随访的19例(男17例,女2例;平均年龄41岁)肩胛骨关节外骨折患者资料(试验组)。应用Mimics16.0软件对肩胛骨关节外骨折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并记录肩胛骨骨折内外方向移位距离、前后方向成角及盂极角。将同期同龄的19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17例,女2例;平均年龄41岁)无骨折的肩胛骨三维重建作为对照组进行影像学比较。试验组患者采用改良Judet入路进行手术。记录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以评估功能。结果试验组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48个月(11~73个月)随访,骨折均在术中获解剖复位固定,并在术后6个月内获骨性愈合。试验组患者术前内外方向移位距离平均17.9 mm,前后方向成角平均26.9°;术后6个月前屈上举角度平均162.2°,体侧外旋角度平均41.6°,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平均为93.2分。术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盂极角分别为34.4°±6.3°、40.6°±6.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盂极角为38.4°±5.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有助于准确判断肩胛骨关节外骨折的特征并评估手术指征。通过改良Judet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骨折愈合率和功能结果。

  • 标签: 肩胛骨 成像,三维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肘关节松解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1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因肘关节僵硬行肘关节松解术的31例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应用氨甲环酸分为2组:试验组15例(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照组16例(未应用氨甲环酸)。试验组患者切皮前5~10 min静脉注入氨甲环酸15 mg/kg,关闭伤口后向前、后关节囊所在区域局部注射1.0 g氨甲环酸,并保持引流管夹闭状态持续2 h后放开。对照组术中无特殊操作,术后夹闭引流管2 h后放开。比较两组术后1、3 d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总引流量、留置引流管时间、并发症情况等,以及术后3个月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术后1、3 d失血量分别为(533.4±318.3)、(792.0±375.6)mL,对照组分别为(866.4±480.5)mL、(1 403.0±636.5)mL,以上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天引流量分别为(151.3±90.1)、(235.0±126.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总引流量、留置引流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血栓或栓塞性事件等并发症。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ME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静脉注射15 mg/kg联合局部应用1.0 g氨甲环酸能够减少术后1、3 d的失血量和术后第1天引流量,不能减少总引流量、留置引流管时间,不增加血栓或栓塞性事件的风险。应用氨甲环酸不影响术后早期肘关节功能。

  • 标签: 肘关节 关节囊松解术 氨甲环酸 失血,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肱骨远端OTA/AO-C型开放性骨折与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的70例OTA/AO-C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类型将患者分为开放组22例(患者均为肱骨远端OTA/AO-C型Gustilo Ⅰ、Ⅱ型开放性骨折)和闭合组48例(患者均为肱骨远端OTA/AO-C型闭合性骨折)。开放组男18例,女4例,年龄(42.6±13.0)岁;闭合组男21例,女27例,年龄(42.2±17.1)岁。分析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受伤能量及功能预后。功能预后指标包括肘关节屈伸及旋转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ASH)、并发症及二次手术发生率。结果开放组和闭合组患者年龄、损伤能量、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开放组男性多于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平均34.0个月(25~54个月)。开放组和闭合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9.5(6.0, 13.0) d、8.5(6.0, 11.0) d,屈伸活动度分别为120.0°(100.0°, 137.8°)、128.5°(110.0°, 140.0°),旋转活动分别为155.0°(151.3°, 155.0°)、155.0°(155.0°, 155.0°),MEPS评分分别为95.0(80.0, 100.0)、95.0(80.0, 100.0)分,DASH评分分别为2.6(0.63, 9.2)、1.7(0.0, 8.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和闭合组二次手术率[36.4%(8/22) vs. 33.3%(16/48)]、尺神经症状[54.5%(12/22) vs. 60.4%(29/48)]、内固定激惹[9.1%(2/22) vs. 6.3%(3/48)]和肘关节僵硬发生率[13.6%(3/22) vs. 10.4%(5/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TA/AO-C型肱骨远端开放性骨折(Gustilo Ⅰ、Ⅱ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能获得与闭合性肱骨远端骨折相近的临床效果,其术后活动度、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闭合性骨折相比无显著差异。

  • 标签: 肘关节 骨折,开放性 骨折,闭合性 骨折固定术,内 肱骨远端骨折
  • 简介:摘要亚急性舟骨骨折的治疗迄今仍有争议。延迟的石膏固定使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亚急性舟骨骨折也并不都需要植骨手术,稳定无移位的骨折可通过微创经皮螺钉固定实现愈合。但由于舟骨特殊的解剖形态,徒手拧入螺钉可能出现位置及长度不满意,这使得术后关节磨损、骨折不稳定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机器人辅助技术能大大提高螺钉置入的精确度及安全性,且目前尚无应用于稳定亚急性舟骨骨折的报道。笔者回顾性分析2例稳定无移位的亚急性舟骨骨折患者在导航机器人与腕关节镜辅助下行微创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可行性及初步临床疗效。

  • 标签: 腕损伤 关节镜 舟骨 机器人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9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16例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1岁(40~77岁)。12例原始损伤伴有肩关节脱位。原始移位的大结节骨折未及时手术治疗者8例,初次手术治疗大结节骨折未有效复位者4例,手术治疗后大结节骨折再次移位者4例。2例向前方移位,3例向后方移位,11例向上方移位。大结节移位距最后手术的平均时间为5个月。移位距离平均16.5 mm。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55个月(16~118个月)随访。15例术后大结节解剖复位,顺利愈合;1例复位欠佳,随访发现大结节再次出现向上移位。16例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分别为(37.0±11.7)、(91.0±9.9)分,前屈上举范围分别为33.0°±26.7°、144.0°±38.5°,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5±1.0)、(0.7±1.3)分,术后VA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1例患者肩部功能评分欠佳,但尚能满意完成日常生活需要。结论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移位特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肩关节 脱位 骨折固定术,内 陈旧性骨折 肱骨大结节骨折
  • 简介:摘要陈旧性肘关节脱位发病率低,但常可导致肘关节僵硬、不稳定等并发症,致残率较高,治疗仍然是创伤骨科的巨大挑战。目前主流治疗方法为广泛松解周围挛缩软组织后复位肘关节,修复或重建关节周围韧带并行铰链式外固定支架置入术,尽早开始功能训练。然而由于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案主要来自小规模病例报道的经验总结,部分术中关键问题的处理尚存在争议,如手术入路的选择、肱三头肌延长术的指征与方式、韧带重建的方法等。笔者结合相关文献和临床经验,探讨了陈旧性肘关节脱位的诊疗理念和最新进展,认为该病重在预防而非治疗,倡导进一步减少该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 标签: 肘关节 脱位 韧带 肱三头肌延长 铰链式外固定架
  • 简介:摘要全肘关节置换术(TEA)最常见的适应证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和创伤性关节炎。随着假体的改进和手术技术的发展,TEA的适应证已经扩大到了创伤后不稳定、内固定失败及老年新鲜肱骨远端骨折。经典的Bryan-Morrey入路最常见并发症为尺神经症状及术后肱三头肌肌力减弱。而保留肱三头肌的入路,经肱三头肌两侧进入,增加了手术操作难度,虽避免了术后肱三头肌无力的并发症,但仍存在术后尺神经症状、皮下剥离范围大、引流量多等问题。2018年9月O'Driscoll教授介绍了一种他改良的小舌形瓣入路,命名为Diamond-Pop入路,但目前尚未见文献对其进行报道。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9月— 2019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20例肘部创伤和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探讨Diamond-Pop入路行TEA临床预后。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肘 肱骨骨折 关节炎,类风湿 骨关节炎
  • 简介:摘要全肘关节置换术(TEA)是治疗终末期肘关节炎的有效外科手段,但与髋、膝关节置换术相比,其假体存活率仍较低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翻修的主要原因包括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假体组件失效和术后不稳定,其中最常见原因是无菌性松动。与初次TEA不同,翻修手术通常需处理感染、瘢痕、大块骨缺损、假体柄拔出、骨水泥清除等复杂情况,手术难度更大。目前,我国对TEA翻修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笔者从术后翻修原因、翻修术中关键问题处理和治疗结局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为TEA后翻修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肘 再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前Mimics软件重建距骨后突骨折三维模型,结合踝后内侧入路治疗距骨后突骨折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2015年5月至2019年2月采用术前Mimics软件重建距骨后突骨折三维模型结合踝后内侧入路治疗的7例距骨后突骨折患者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20~70岁,平均39岁。术前常规行CT检查,应用Mimics软件基于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距骨后突以明确骨折块大小、数量和移位程度,踝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后突骨折。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70~105 min,平均87.1 min。术后早期伤口均愈合良好,无神经、肌腱损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24个月,平均12个月。10~16周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未发现断钉、骨不连和畸形愈合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为80~98分,平均87分。结论术前CT影像基于Mimics软件重建距骨后突骨折三维模型可精确定位进钉点和进钉方向,用于踝后内侧入路术中有清楚显露、骨折易复位、置钉方便的优势。

  • 标签: 距骨 跗三角骨 骨折 Mimics软件 手术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