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主要从汪维藩教授的圣诗创作角度,记述他追随基督的生命历程及其基督教中国化方面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

  • 标签: 汪维藩教授 圣诗创作
  • 简介:本文主要从神学和音乐学角度对圣诗《我们金陵人》进行赏析,期望能帮助读者理解和欣赏这首圣诗。

  • 标签: 圣诗作品 《我们金陵人》 赏析
  • 简介:在中国基督教历史中,有一些古老的、稀缺的、珍贵的圣乐遗产。这些古圣诗不仅具有崇拜礼仪的歌唱价值,而且具有历史文献的研究价值。由于历史语言原因,这些圣诗歌词艰深难懂。为了保持文字和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尊重不同信仰传统的宝贵内容,体现基督的丰富,教会的合一,因此文字虽较古雅,但因其历史意义,仍保持原文刊出。[1]使徒保罗教导哥林多教会的基督徒要用悟性歌唱,[2]意思就是要理解歌词的内容,要明白所唱的信仰。本文列举四首著名的古文体风格的中国基督教赞美诗,从历史背景和歌词意义角度进行剖析,期望有益于读者领悟这些诗歌。

  • 标签: 悟性歌唱 中国基督教古文体赞美诗 注释
  • 简介:“圣乐创作”作为教会音乐事工之一,是《圣经》提出的侍奉要求,是教会建设的自身需要,也是今日中国教会所提倡的神学思想建设成果转化的很好方式之一。本文主要从当前圣诗创作现状问题的角度分析圣诗创作的方向,希望能对中国教会圣诗创作的走向有所启发与推进。

  • 标签: 圣诗创作现状问题 圣诗创作方向
  • 简介:根据使徒保罗的教导,教会信仰群体自早期教会起就开始用"诗章、颂词和灵歌"等多样化圣诗形式一同颂唱,从此,音乐敬拜已不再是祭司和利未乐师的专有职事,而是属于全体敬拜群体;音乐功能不只是赞美上帝,也用于彼此劝勉。本文对此三种圣诗类型的诠释,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在实用性的范畴上对三者加以区分,而是从保罗所提及这三类不同的音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原则,就是任何类型的音乐,只要有果效和价值,都可以在教会中使用。因为这三种类别的赞美诗实际上是代表赞美诗的多元化素材。

  • 标签: 诗章 颂词 灵歌
  • 简介:本文认为,以言语宣扬的形式与歌唱等各种形式有着相似之处,因为音乐也表达了神的话语,而认识崇拜中各种圣乐的“礼仪神学”是今日敬拜态度更新的关键。这种更新,可以使教会面对诸如“敬拜赞美”形式的冲击和挑战,适当取其精华,规避其糟粕,重新调整崇拜形式的走向。虽然我们强调以各种方式歌颂神,但目的不是把人吸引到教会音乐侍奉形式中,而是吸引到上帝的面前,使会众以充满真诚、赞美和喜乐的心敬拜主,不只是口中有歌,更是在生命里有歌,从而实现圣乐在集体敬拜中的牧养功能。

  • 标签: “音乐礼仪”神学“音乐礼仪”形式 崇拜的更新
  • 简介:一、中国圣诗简史:1.唐朝景教圣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优良的颂赞诗歌的传统。早于周朝时,就有"风、雅、颂"三类诗歌,而"颂"即体现中国古人注重诗歌在崇拜中对君王、祖先及神灵祭拜的作用,虽中国古人并非明确地认可颂赞的对象,但却有崇拜诗歌的史实。中国基督教新教的传播虽较明显地体现于1807年马礼逊(RobertMorrison)的传扬,但根据在本世纪初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原始文献资料——《景教三威蒙度赞》及《大秦景教大

  • 标签: 诗歌 本色化 基督教新教 简论 中国传统 景教
  • 简介:16世纪英国改教时,英国教会对教会音乐也进行改革,在圣诗歌词的选用方面选择加尔文路线,与加尔文改革宗一样继承了早期教会的音乐传统——诗篇;另外,为了能保持圣经原文且符合英文语言特点,在音乐方面创立了"安立甘颂调"(AnglicanChant),以此曲调颂唱散文诗篇。到了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兴盛时期,英国教会正统基督教信仰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被历代教会推崇为"英国赞美诗之父"的以撒·瓦茨(IsaacWatts,1674一1748)于18世纪开始对英国教会传统圣诗进行改革,提倡"唱福音",开创了基督教赞美诗的新时代。他不仅改革英国教会的传统圣诗,而且藉着神赐给他的恩赐创作很多圣诗,并将他那时代的教会,带进一个属灵的复兴。同时,他的改革还激励了后来众多神所使用的仆人,藉着时代的语言和文化,将自身从神那里所得到的启示、灵感、亮光、经历,写成许多宝贵的赞美诗,使后世的众教会获益无穷。本文首先叙述瓦茨改革前英国教会传统圣诗的发展概况,其次阐述十八世纪瓦茨改革英国教会传统圣诗的基本见解以及他的创新理念对后世教会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 标签: 瓦茨 18世纪英国教会圣诗改革 传统与创新
  • 简介:中国教会赞美诗集《赞美诗(新编)》不仅系统地总结了圣经研究和神学课题的成果,而且真实地反映了时代教会生活和基督徒生活的信仰实践。本文通过对《赞美诗(新编)》中基督教真理秩序(崇敬赞美、教会生活、信徒灵修)的阐释,希望能为教会牧养和基督徒信仰生活提供有序的神学课题。

  • 标签: 《赞美诗(新编)》基督教真理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