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性功能障碍是直肠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90%,男女比例相似。性功能由腹腔盆腔自主神经支配,直肠手术中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盆腔自主神经损伤后性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随着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直肠根治术的开展,术后性功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术后心理因素、肠造口、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和放疗可能会增加直肠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而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及侧方淋巴结清扫对术后性功能的影响尚存争议。基于多学科协作模式,应重视对患者及其伴侣的心理干预,临床上男性应用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真空负压吸引装置、经阴茎或尿道注射血管扩张剂,女性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及润滑剂等是直肠术后性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方式。另外,干细胞对治疗性功能损伤具有应用前景。

  • 标签: 直肠肿瘤 术后并发症 性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测序技术的出现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伟大变革,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结直肠是一种涉及到多种基因表达改变的疾病,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结直肠基因组、转录组、循环肿瘤DNA及表观遗传学研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人类从更深层次认识结直肠的发生发展机制,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就测序技术在结直肠研究中的应用做简要综述。

  • 标签: 结直肠癌 测序 遗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骶前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直肠骶前复发的诊断为直肠根治性手术后,肿瘤复发向后累及骶前软组织和(或)侵犯骶尾骨或骶神经根;根据临床症状(盆腔、背部或下肢疼痛;便血、排粪次数增多和异常分泌物)、体检会阴或盆腔肿块,结合影像检查结果和结肠镜病理组织学活检结果,经多学科协作团队(MDT)评估证实。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原发直肠不伴远处转移,且接受直肠根治手术者;(2)诊断为直肠骶前复发;(3)住院及门诊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2例直肠骶前复发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直肠骶前复发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2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27例,男女比1.7∶1.0,中位复发年龄58(34~83)岁,中位复发间隔时间为2.0(0.2~17.0)年。48.6%(35/72)的患者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25.0%(18/72)的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骶前复发部位为骶前软组织36例(50.0%),低位骶骨(S3~S5)或尾骨25例(34.7%),高位骶骨(S1~S2)11例(15.3%)。采用根治性手术(经腹或经腹会阴联合切除、单纯骶骨切除及腹骶联合切除等)47例(65.3%),非根治性手术(结肠造口、减瘤手术)12例(16.7%),未接受手术治疗(姑息放化疗、营养支持治疗)13例(18.1%);33例(45.8%)接受放疗和(或)化疗(药物包括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卡培他滨、伊立替康等)。全组患者随访率100%,中位随访时间19(2~72)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4(1~65)个月,1年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7.1%和3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时年龄(P=0.031)和手术治疗情况(P<0.001)与患者骶前复发的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根治性切除是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RR=0.140,95%CI:0.061~0.322,P<0.001)。结论直肠骶前复发较多发生于术后2年内,疼痛为常见临床症状,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直肠骶前复发的有效性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为:(1)原发直肠不伴远处转移,且接受根治手术;(2)诊断为直肠骶前复发后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3)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根据以上标准,选取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外科手术治疗的47例直肠骶前复发患者临床资料,男性31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低分化或印戒细胞癌比例为9例(19.1%),中-高分化38例(80.9%);有40.4%(19/47)的患者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根据行根治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组(22例)、单纯骶骨切除组(15例)及腹骶联合切除组(10例)。总结并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总生存率,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3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外科根治手术,手术时间(4.7±2.1)h,术中中位出血量600 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7 d,共15例(31.9%)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Ⅲ~Ⅳ级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出现。3组比较,腹骶联合切除组手术时间最长[(7.4±1.6)h],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组次之[(4.9±1.6)h],单纯骶骨切除组最短[(3.0±1.1)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071,P<0.001);3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患者中位随访24个月,共12例(25.5%)出现术后功能障碍。腹骶联合切除组的术后功能障碍发生比例(5/10)高于单纯骶骨切除组(4/15)和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组(13.6%,3/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07,P=0.010)。全组患者1年总体生存率为86.1%,3年总体生存率为40.2%。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组、单纯骶骨切除组和腹骶联合切除组患者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0%、86.7%和83.3%,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3.2%、40.0%以及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2,P=0.895)。结论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单纯骶骨切除术及腹骶联合切除手术均为治疗直肠骶前复发的有效手术方式,腹骶联合切除手术需关注术中功能保护。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骶骨切除 腹骶联合切除 临床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结直肠是消化道常见的恶行肿瘤,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人工智能自问世以来,在病理学上的应用不断被研究,并在近些年来取得飞跃式的发展。凭借其强大的图像识别、特征分析技术为结直肠诊断及预后评估方式提供了新角度,为进一步实现精准医疗提供了契机。人工智能在结直肠病理上的应用可以为医护工作者提供多角度的参考意见,帮助其做出更为精准的诊断决策。虽然智能病理在结直肠诊疗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其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规范及完善。

  • 标签: 结直肠癌 人工智能 病理诊断 预后预测
  • 简介:摘要直肠患者的治疗目标是在保证手术根治性的基础上,更好地保护器官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围手术期放化疗在降低患者局部复发率和提高远期生存率方面,已获得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但从器官功能保护的角度来看,围手术期放化疗对患者的器官功能保护利弊共存。一方面,术前放化疗后肿瘤明显降期、降级或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若选择局部切除或严密随访的等待观察治疗策略,则能最大程度保全器官功能;而另一方面,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可加重排粪、排尿及性功能障碍。术前准确判断是否病理完全缓解,是选择治疗方式的关键。需要清醒意识到,保留器官不等同于保护器官功能。对于需要进行围手术期放化疗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优化治疗手段。术前进行充分器官功能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术中注意重要组织器官和神经的保护,提高手术质量;术后积极随访并尽早开展器官功能锻炼,以减少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标签: 直肠肿瘤 围手术期放化疗 器官功能保护
  • 简介:摘要环状RNAs(circRNAs)是一种具有共价闭合环状的长链非编码RNA。circRNAs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并且结构稳定。circRNAs可作为微小RNAs(miRNAs)的分子海绵参与基因转录后调控,也可与多种蛋白相互作用,调控基因转录及蛋白翻译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ircRNA与结直肠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为结直肠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和靶点。本文从circRNAs的形成、生物学功能以及在结直肠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结直肠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靶点。

  • 标签: 环状RNAs 微小RNAs 结直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对直肠保肛手术(SPR)排粪功能保护相关的诊疗现状,以发现结直肠外科医师群体在SPR功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为直肠的规范化临床管理提供支持和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并自愿参加本调查研究的结直肠外科医师,排除信息填写不全的调查对象。于2020年10月18—22日期间,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对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性学会结直肠外科肛门功能外科分会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外科专家委员会成员所在医院的结直肠外科医师以发放电子问卷的方式进行抽样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和执业情况、SPR术前排粪功能评估、术中操作现状以及术后随访情况和对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患者的评估和干预情况。观察指标为问卷调查结果。结果共采集问卷231份,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99.6%。受访者中男性217人(94.3%),107位(46.5%)受访者最高学历为博士学位,129人(56.1%)有国家级结直肠外科学术职务,137人(59.6%)每年完成50例以上SPR手术。211人(91.7%)使用客观检查评估患者术前排粪功能,直肠乙状结肠镜(116人,55.0%)和直肠肛管测压(81人,38.4%)是最常使用的方式。64.8%(149/230)受访医师最常使用2D腹腔镜进行SPR手术,51.3%(118/230)采用结肠肛管直接吻合进行肠道重建,98.3%(226/230)的医师在吻合过程中使用吻合器。所有受访医师均表示会对SPR术后的患者进行随访,门诊随访是最常用的方式(84.4%,184/230)。当患者出现LARS时,115人(50%)选用排粪功能量表进行评估,181人(78.7%)总是对LARS患者进行指导干预。结论我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对于直肠SPR排粪功能的保护仍然存在短板,对患者术前功能评估和术后功能恢复预估不够,对排粪功能量表的认知和使用以及对LARS的干预措施有待标准化。

  • 标签: 直肠肿瘤 保肛手术 功能保护 现况调查
  • 简介:摘要根治性手术是直肠患者获得治愈的主要手段。直肠根治术不仅需要切除足够的肠管和完整的系膜,还要确保彻底的淋巴结清扫和较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系膜下动脉的结扎分为高位和低位结扎,其选择对淋巴结清扫和预后、吻合口漏和肠管血运,以及术后排便、排尿和性功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临床分期较早的T1期患者可以实施低位结扎D2淋巴结清扫;对于肿瘤局部分期较晚,尤其是怀疑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者,则建议实施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D3淋巴结清扫,以确保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获得整块切除;而对于可能存在肠管血运不良风险的局部进展期直肠患者,可谨慎实施保留左结肠动脉的直肠D3淋巴结清扫,术中吲哚菁绿淋巴示踪可能对淋巴结清扫的质量控制发挥一定作用。

  • 标签: 直肠肿瘤 肠系膜下动脉 外科手术 淋巴结切除术 吻合口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17年7月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 243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512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480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51例)直肠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34例,女509例;平均年龄为65岁,年龄范围为25~89岁。所有患者行直肠前切除术治疗。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及术后发生吻合口漏情况。(2)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将P<0.10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手术情况及术后发生吻合口漏情况:1 24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直肠前切除术。1 243例患者,219例行预防性造口,1 024例未行预防性造口。1 243例患者中,70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632%(70/1 243)。其中A级漏19例[27.1%(19/70)],B级漏15例[21.4%(15/70)],C级漏36例[51.4%(36/70)]。(2)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病理学M分期是影响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相关因素(χ2=8.518,6.548,10.834,4.501,P<0.05)。将P<0.10的临床病理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其结果显示:男性、术中出血量≥100 mL是影响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250,1.949,95%可信区间为1.281~3.952,1.142~3.324,P<0.05)。预防性造口是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449,95%可信区间为0.201~1.001,P<0.05)。行预防性造口和未行预防性造口对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分级影响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行预防性造口患者术后C级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4.3%(1/7),未行预防性造口患者术后C级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5.6%(35/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70,P<0.05)。结论男性、术中出血量≥100 mL是影响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造口是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保护因素。对于男性、术中出血量较大患者,建议行预防性造口,从而能降低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

  • 标签: 直肠肿瘤 前切除术 吻合口漏 危险因素 性别 术中出血量 预防性造口
  • 简介:摘要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是导致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免疫检查点分子。近年来,纳武利尤单抗、帕博丽珠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结直肠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然而,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仅对一部分微卫星不稳定的结直肠患者有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有助于改善其临床疗效,包括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等。本文就靶向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为基础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治疗策略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期改善结直肠免疫治疗的现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显像技术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7例应用ICG评估吻合口血供的直肠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等。结果本组7例患者中位手术时间为185 min,中位手术出血量为50 ml,注射ICG到吻合口肠管显像的中位时间为45 s。1例患者因ICG荧光显像提示肠管血运欠佳而行近端肠管扩大切除。中位淋巴结检出数目为16枚。术后中位进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8 d。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吻合口漏、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无ICG相关不良事件。结论ICG荧光显像判断肠管血供是安全可行的,该技术的应用有望降低直肠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 标签: 直肠肿瘤 吲哚花青绿 吻合口瘘 荧光显像 肠管血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质载体转运蛋白家族11成员1(SLC11A1)在结直肠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免疫微环境的关系。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下载结直肠及癌旁正常组织的基因表达及临床数据,分析SLC11A1其在结直肠样本中的表达水平及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其表达差异,χ2检验分析其与相关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Kaplan-Meier法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探讨SLC11A1参与结直肠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通过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索SLC11A1表达与结直肠不同亚型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组织比较,结直肠中SLC11A1高表达(1.207±0.694比0.276±0.166,t=8.281,P<0.01)。SLC11A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χ2=5.38,P<0.05)呈明显相关。SLC11A1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χ2=6.4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LC11A1表达[风险比(HR)=1.126,95%可信区间(CI):1.001~1.266,P<0.05]为影响结直肠预后的独立因素。基因集富集分析结果表明SLC11A1可能通过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以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参与结直肠发生发展。ssGSEA分析结果表明SLC11A1表达与DC细胞(r=0.526,P<0.01)、巨噬细胞(r=0.796,P<0.01)、中性粒细胞(r=0.679,P<0.01)等多种免疫细胞浸润相关。结论SLC11A1在结直肠中显著高表达,且与结直肠不良预后相关,可能作为结直肠的潜在预后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 标签: 结直肠癌 溶质载体转运蛋白家族11成员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癌结节对根治手术后Ⅲ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至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的155例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癌结节与肿瘤位置、分期、分化程度、错配修复状态、脉管癌栓、术前血清CEA和CA19-9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癌结节对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155例Ⅲ期结肠癌患者中37例(23.9%)合并有癌结节,脉管内癌栓、术前血清CA19-9升高的患者癌结节的发生率更高(χ2=9.567,P=0.002;χ2=11.561,P=0.003);癌结节患者较无癌结节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均低(总生存率:P=0.029;无疾病生存率:P=0.025)。多因素COX分析发现合并癌结节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90,95%CI:1.032~3.835,P=0.040;HR=2.416,95%CI:1.205~3.820,P=0.009)。结论癌结节是影响Ⅲ期结肠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患者,将癌结节纳入TNM分期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患者预后。

  • 标签: 结肠肿瘤 淋巴转移 预后 癌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肠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与常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功能学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49例行taTME和478例行常规TME的直肠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行1∶1匹配,成功匹配36对患者。匹配后taTME组、常规TME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0.5(16.0)、60.5(13.0)岁[M(QR)],男性患者比例分别为66.7%(24/36)、55.6%(20/36)。采用EORTC QLQ-C30量表评估生活质量,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联合Wexner便秘评分评估排便功能,国际前列腺功能评分(IPSS)评估排尿功能,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及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评分分别评估男性和女性的性功能,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7(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9(PHQ-9)评估心理状态。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Wilcoxon秩和检验或McNemar检验进行配对资料的组间比较。结果taTME组和常规TME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费用、淋巴结清扫数目均无差异(P均>0.05)。taTME组出血量更多[100(100)ml比80(50)ml,U=424.5,P=0.010],预防性造口率更高[96.9%(31/36)比63.6%(21/36),χ2=11.218,P<0.01],住院总费用更低[74 297.7(16 746.4)元比91 781.3(26 228.4)元,U=413.0,P=0.008]。两组患者排便及排尿功能无明显差异(LARS量表评分:Z=-0.513,P=0.608;Wexner便秘评分:Z=-0.992,P=0.321;IPSS:Z=-1.807,P=0.071)。taTME组和常规TME组患者心理状态GAD-7评分有差异(Z=-2.311,P=0.021),具有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分别占26.7%(8/30)和46.9%(15/32)。结论taTME较常规TME手术出血量及预防性造口率明显增加,但术后排便、排尿功能,以及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无明显差异,taTME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广泛性焦虑障碍。

  • 标签: 直肠肿瘤 排尿 性功能障碍,生理性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是治疗低位直肠的一种新兴手术方式,其以远端直肠手术良好的视野显露和超低位保肛等优势得到认可和推广。目前国内外相关诊断与治疗指南均推荐直肠的治疗需要经多学科团队(MDT)讨论决定。MDT已成为直肠患者得到规范化治疗的制度性诊断与治疗模式。直肠TaTME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依赖MDT模式下术前影像学检查精准分层、复发危险度判断。规范的MDT术前评估、多学科研讨作出决策是TaTME获得规范化实施和合理推广的保障。同时,TaTME作为一种可能改善直肠肿瘤疗效的手术方式,使部分患者在基于影像学检查准确分期的基础上免去术前放化疗,从而调整外科手术在MDT模式中的地位,为优化直肠整体疗效和卫生经济学做出贡献。

  • 标签: 直肠肿瘤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多学科团队 手术 规范化 诊断 治疗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