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骶前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直肠癌骶前复发的诊断为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后,肿瘤复发向后累及骶前软组织和(或)侵犯骶尾骨或骶神经根;根据临床症状(盆腔、背部或下肢疼痛;便血、排粪次数增多和异常分泌物)、体检会阴或盆腔肿块,结合影像检查结果和结肠镜病理组织学活检结果,经多学科协作团队(MDT)评估证实。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原发直肠癌不伴远处转移,且接受直肠癌根治手术者;(2)诊断为直肠癌骶前复发;(3)住院及门诊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2例直肠癌骶前复发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直肠癌骶前复发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2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27例,男女比1.7∶1.0,中位复发年龄58(34~83)岁,中位复发间隔时间为2.0(0.2~17.0)年。48.6%(35/72)的患者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25.0%(18/72)的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骶前复发部位为骶前软组织36例(50.0%),低位骶骨(S3~S5)或尾骨25例(34.7%),高位骶骨(S1~S2)11例(15.3%)。采用根治性手术(经腹或经腹会阴联合切除、单纯骶骨切除及腹骶联合切除等)47例(65.3%),非根治性手术(结肠造口、减瘤手术)12例(16.7%),未接受手术治疗(姑息放化疗、营养支持治疗)13例(18.1%);33例(45.8%)接受放疗和(或)化疗(药物包括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卡培他滨、伊立替康等)。全组患者随访率100%,中位随访时间19(2~72)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4(1~65)个月,1年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7.1%和3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时年龄(P=0.031)和手术治疗情况(P<0.001)与患者骶前复发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根治性切除是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RR=0.140,95%CI:0.061~0.322,P<0.001)。结论直肠癌骶前复发较多发生于术后2年内,疼痛为常见临床症状,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直肠癌骶前复发的有效性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为:(1)原发直肠癌不伴远处转移,且接受根治手术;(2)诊断为直肠癌骶前复发后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3)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根据以上标准,选取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外科手术治疗的47例直肠癌骶前复发患者临床资料,男性31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低分化或印戒细胞癌比例为9例(19.1%),中-高分化38例(80.9%);有40.4%(19/47)的患者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根据行根治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组(22例)、单纯骶骨切除组(15例)及腹骶联合切除组(10例)。总结并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总生存率,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3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外科根治手术,手术时间(4.7±2.1)h,术中中位出血量600 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7 d,共15例(31.9%)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Ⅲ~Ⅳ级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出现。3组比较,腹骶联合切除组手术时间最长[(7.4±1.6)h],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组次之[(4.9±1.6)h],单纯骶骨切除组最短[(3.0±1.1)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071,P<0.001);3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患者中位随访24个月,共12例(25.5%)出现术后功能障碍。腹骶联合切除组的术后功能障碍发生比例(5/10)高于单纯骶骨切除组(4/15)和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组(13.6%,3/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07,P=0.010)。全组患者1年总体生存率为86.1%,3年总体生存率为40.2%。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组、单纯骶骨切除组和腹骶联合切除组患者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0%、86.7%和83.3%,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3.2%、40.0%以及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2,P=0.895)。结论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单纯骶骨切除术及腹骶联合切除手术均为治疗直肠癌骶前复发的有效手术方式,腹骶联合切除手术需关注术中功能保护。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骶骨切除 腹骶联合切除 临床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直肠癌骶前复发患者由于既往直肠癌根治手术,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原有盆腔器官毗邻结构,复发肿瘤组织与盆腔内结构分界欠清,常规CT检查由于其软组织分辨率较差,对于实施放疗前准确的靶区勾画存在一定困难。故本研究探索磁共振成像(MRI)在直肠癌根治术后骶前复发病灶靶区勾画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经病理证实、或经多学科团队(MDT)讨论、MRI和CT及病例信息完整的直肠癌根治术后骶前复发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T和MRI图像中勾画出的患者骶前复发的肿瘤区域(GTV),包括骶前复发病灶(GTVT)和转移淋巴结(GTVN),计算出GTV体积,测量肿瘤边界及径线等指标,比较在MRI和CT两种影像方法中的差异。结果30例患者在CT中勾画测量所得GTV体积均大于MRI,其中GTVT-CT中位体积为67.86(范围5.12~234.10)cm3,明显大于GTVT-MR的43.02(范围3.42~142.50)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88,P<0.001)。CT与MRI勾画的GTVN值分别为(0.43±0.11)cm3和(0.40±0.10)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0,P=0.132)。在CT图像中勾画的骶前复发病灶的各边界及径线的均值均较MRI图像中所勾画的边界大,其中GTVT的上下径CT和MRI分别为(6.66±2.92)cm比(5.17±2.40)cm(t=5.466,P<0.001),前界分别为(3.24±2.51)cm比(2.69±2.48)cm(t=4.685,P<0.001),前后径分别为(4.92±2.02)cm比(4.04±1.57)cm(t=6.210,P<0.001),左界分别为(3.05±1.00)cm比(2.64±0.78)cm(t=2.561,P=0.016),右界分别为2.66(0.00~4.23)cm比1.82(-1.10~3.59)cm(Z=-3.950,P<0.001),横径分别为(5.01±1.78)cm比(3.82±1.29)cm(t=4.648,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前向脏器受累如肠管、前列腺、膀胱以及后向骶骨受累范围的判断方面,MRI显示优于CT。15例患者根据MRI所指导的靶区制定放疗计划并行放射治疗,10例达临床症状缓解。结论MRI图像中所勾画的直肠癌术后骶前复发病灶的GTV较CT小,MRI对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边界的判定较CT显示更清晰,因而能够更加精确地显示肿瘤的侵及范围,从而指导放疗的准确实施。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磁共振成像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是由DNA错配修复(MMR)蛋白功能缺陷导致,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预后及疗效预测密切相关。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与错配修复蛋白缺乏(dMMR)可能是胃癌患者预后良好的预测因素,也可能是可切除胃癌化疗疗效的负性预测因素;同时MSI-H/dMMR是晚期胃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效治疗的预测标志物,但对于晚期胃癌姑息化疗的预测作用尚未明确。文章就MSI/MMR状态与胃癌预后及疗效预测方面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胃肿瘤 微卫星不稳定性 错配修复蛋白 预后 疗效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