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化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型化工生产过程的出现给安全管理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传统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化工生产的需求,因此急需开展针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策略研究。只有及时应对和有效管理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才能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基于此,以下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 标签: 化工生产过程 安全风险识别 防控策略 研究
  • 简介:摘要:消防防火监督作为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其在消防防火监督中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改善消防防火监督工作的方式和效果,提高预防火灾、降低火灾风险、加强应急救援等方面的能力,为建设更加安全的社会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主要分析信息化技术在消防防火监督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信息化技术 消防防火监督 应用前景
  • 简介:摘要本研究收集15例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腹腔镜标准胃癌根治术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2例,联合结肠系膜部分切除3例,平均手术时间(336±2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16±45)ml,术后发生总体并发症5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4.1±3.7)d。术后病理检查示15例均为恶性肿瘤。对于具有熟练掌握腹腔镜手术技术者来说,腹腔镜下胃癌根治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安全合理可行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髋关节翻修术前CT影像分割算法,并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10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有清晰CT数据资料的翻修病例706例,其中男520例,年龄(58.45±18.13)岁;女186例,年龄(52.23±16.23)岁。均为单侧,左侧402髋、右侧304髋。搭建transformer_unet卷积神经网络并使用Tensorflow 1.15进行网络模型训练,实现对翻修髋关节CT影像的智能分割。基于已研发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三维规划系统,初步构建髋关节翻修手术智能规划系统。分别采用dice overlap coefficient(DOC)、average surface distance(ASD)、Hausdorff distance(HD)参数对transformer_unet、全卷积网络(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s,FCN)、2D U-Net、和Deeplab v3+的分割精度进行评估,统计分割耗时对上述网络的分割效率进行评估。结果与FCN、2D U-Net和Deeplab v3+学习曲线相比,transformer_unet网络可通过较少的训练量实现更优的训练效果。Transformer_unet的DOC为95%±4%,HD为(3.35±1.03) mm,ASD为(1.38±0.02) mm;FCN分别为94%±4%、(4.83±1.90) mm、(1.42±0.03) mm;2D U-Net分别为93%±5%、(5.27±2.20) mm、(1.46±0.02) mm;Deeplab v3+分别为92%±4%、(6.12±1.84) mm、(1.52±0.03) mm。Transformer_unet各系数均优于其他三种卷积神经网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割时间方面,transformer_unet分割耗时为(0.031±0.001) s,FCN为(0.038±0.002) s,2D U-Net为(0.042±0.001) s,Deeplab v3+为(0.048±0.002) s。Transformer_unet分割耗时少于其他三种卷积神经网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transformer_unet与全髋关节置换术三维规划系统相结合,可初步完成髋关节翻修手术智能规划系统的构建。结论与FCN、2D U-Net和Deeplab v3+相比,transformer_unet卷积神经网络可更精准、高效地完成对翻修髋关节CT影像的分割,有望为人工智能髋关节翻修手术术前规划及手术机器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再手术 人工智能 神经网络,计算机 多探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AKO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学习曲线。方法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施行MAKO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36例,男37例、女99例;年龄(65.53±7.01)岁(范围54~80岁)。原始疾病均为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手术分别由三名术者分别完成,术者1完成61例、术者2完成47例、术者3完成28例。记录术中参考架安装、显露、股骨注册、胫骨注册、软组织平衡、截骨、假体植入的时间,假体型号及术后X线片下肢力线。初始10例与最终10例总手术时间、初始10例与最终10例各手术步骤时间、术前规划与术后X线下肢力线角度比较采用比较配对样本t检验。对截骨时间累积和(cumulative sum control chart,CUSUM)学习曲线进行曲线拟合,以R2判断拟合优度。结果3名术者的总手术时间分别为(114.3±25.1) min、(109.8±10.9) min和(118.6±15.1) min。三名术者最终10例截骨时间均较初始10例减少,术者1初始10例和最终10例截骨时间分别为(13.5±3.41) min和(8.0±1.58) min(t=4.30,P=0.001);术者2分别为(13.7±3.02) min和(8.0±2.58) min(t=4.77,P=0.001);术者3分别为(15.3±3.97) min和(11.0±2.38) min(t=2.87,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计算截骨时间累积和并拟合曲线,三名术者CUSUM曲线最高点分别处于第16、18和12例,度过最高点后截骨时间均持续下降。其余步骤的时间均无明显下降。比较术中规划和术后X线片的下肢力线角度,整体差异均>1°;术者1的差值为1.41°±1.32°,术者2为1.34°±1.22°,术者3为1.04°±0.88°。三名术者术前规划的假体型号及术中实际使用的假体型号完全符合率分别为85.2%(52/61)、76.7%(36/47)和85.7%(24/28)。结论MAKO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经过一定病例数量的学习,截骨时间可缩短,其学习曲线临界值约为第15例;但手术例数增加并未带来下肢力线精确度的变化。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机器人手术 学习曲线 手术时间
  • 简介:摘要: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十分良好,火电厂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为了让火电厂的热工自动化得到一定的发展,应该对自动化控制理论合理应用,并相应进行研究。本文对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简单进行概述,重点将自动控制理论在火电热工自动化的应用展开分析,希望可以推动火电事业的发展。

  • 标签: 火电厂 热工自动化 自动控制理论 应用
  • 简介:摘要:火电厂在热工自动化系统中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应重点使用分层递阶的控制措施、模糊控制措施、专家系统控制措施、神经系统控制措施,根据热工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和情况,完善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方案和模式,确保整体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全面落实。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的趋势越来越普遍,智能控制技术在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应用中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对增强热工自动化发展效果和水平,具有一定重要意义。

  • 标签: 智能控制 火电厂 热工自动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laparoscopic duodenum- preserving pancreatic head resection,LDPPHR)后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完成的32例LDPPHR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针对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LDPPHR,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9%(7/32),其中包括严重并发症3例(1例术后长期胰瘘、1例术后十二指肠乳头狭窄致梗阻性黄疸、1例术后腹腔出血),均行二次手术治愈;轻微并发症4例,均为单纯性胰瘘,延长带管时间治愈。结论LDPPHR治疗胰头部良性病变技术上可行,但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有待评价。

  • 标签: 胰腺切除术 十二指肠 腹腔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假体周围感染(PJI)的疾病进展涉及病原体、生物材料和宿主之间的复杂的免疫调控,与免疫细胞的比例以及免疫检查点分子浓度的改变均有相关性。假体、生物膜、微生物与宿主构成特殊而复杂的免疫微环境,充分研究植入物相关感染中免疫微环境特点以及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有望为治疗PJI提供全新的临床治疗方向。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PJI与免疫调控的相关文献,总结免疫微环境特点与相关免疫治疗的潜在价值,希望为靶向治疗PJI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 假体相关感染 免疫微环境 髓源性免疫抑制细胞 免疫调节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使得化工产品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化工行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而言属于一项关键组成,但同时在实际开展化工生产环节中会对环境造成大面积污染,违背了我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对此件问题进行合理解决,化工单位需要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层面强化各种措施,从而让化工生产环节中的安全性得到合理保障以及提升,避免出现化学污染,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提升公众的利益拥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化工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 管理方法
  • 简介:摘要:消防改革要求建筑防火监督工作革新内容和模式,比如,在明确随机检测范围、制定抽查的比例和频次时,要确保不会因为较高的检查频率干扰建筑内人员的正常生活。同时,重点监管火灾多发区域,加强信用监管与宣传教育,积极结合信息技术采用现代化监管手段等,从而提高建筑防火监督管理工作的实际作用。

  • 标签: 建筑 防火监督 消防设施 配置对策
  • 简介:摘要:“智慧消防”是“传统消防”步入“现代消防”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管理模式和消防业务上,整合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完善“智能消防”建设。在消防业务发展中,充分利用“智能消防”,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全面提高消防队的消防能力、灭火救援效率和消防部门的管理水平。提出建设“智能消防”可以不断提高我国消防领域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推动我国消防业务实现持续创新、快速发展的目标。充分把握“智能消防”的内涵和体现,加强“智能消防”的改进和建设,使我国消防领域向更新更高的水平迈进。

  • 标签: 智慧消防 防火监督 应用 研究 
  • 简介:摘要:“智慧消防”是“传统消防”步入“现代消防”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管理模式和消防业务上,整合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完善“智能消防”建设。在消防业务发展中,充分利用“智能消防”,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全面提高消防队的消防能力、灭火救援效率和消防部门的管理水平。提出建设“智能消防”可以不断提高我国消防领域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推动我国消防业务实现持续创新、快速发展的目标。充分把握“智能消防”的内涵和体现,加强“智能消防”的改进和建设,使我国消防领域向更新更高的水平迈进。

  • 标签: 智慧消防 防火监督 应用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不同预防喉返神经损伤方法在甲状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收治并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中,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时间前后进行编号,采取随机抽取号码的方式分组,分为传统组和实验组,各60例,传统组保护喉返神经区域进行手术,预防喉返神经损伤,实验组显露喉返神经进行手术,预防喉返神经损伤,比较两组患者喉返神经损伤发生情况,手术及术后恢复指标,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结果:传统组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8.33%,实验组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3.33%,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患者(P<0.05),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均少于传统组患者(P<0.05)。结论:相比较传统保护喉返神经区域进行甲状腺手术的方式,显露喉返神经再进行甲状腺手术更能预防喉返神经损伤,能有效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甲状腺术 喉返神经损伤 显露喉返神经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髋臼假体型号算法并进行初步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3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54.8±10.5)岁(范围33~72岁),左侧13髋,右侧17髋,均接受初次单侧THA。在完成髋关节图像手工标注的基础上,训练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对患者髋关节CT骨质进行分割,而后识别骨盆解剖标志位点,并对骨盆位置进行矫正并模拟安放髋臼杯,分别采用dice overlap coefficients(DOC)、平均误差等参数对上述步骤的精度进行评估,最终形成人工智能髋臼假体型号算法。并使用该算法与Orthoview二维术前规划软件分别对患者髋臼杯大小进行规划,将两组规划结果与已完成的实际手术结果进行比对,分别计算其符合率,从而回顾性验证本算法的规划效果。结果在算法方面,与其他经典分割网络相比,G-net网络可更精准的完成对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质的分割,DOC为92.51%±6.70%,且具有更好的鲁棒性(robustness),点识别网络平均误差为0.87个像素值。在临床应用效果方面,人工智能组完全符合率为96.7%(29/30),较Orthoview组的73.3%(22/30)高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P=0.011)。结论深度学习技术可精准分割患者髋关节CT图像,识别髋关节特征点,人工智能THA髋臼杯放置算法与传统二维术前规划方式相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此算法有望实现准确、快速的THA三维术前规划。

  • 标签: 人工智能 学习 神经网络(计算机)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规划制订
  • 简介:摘要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本案例介绍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并最终导致十二指肠残端迟发瘘的病情演变过程,从原因分析到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此提高大家对胃癌术后胰瘘的认知及治疗水平。

  • 标签: 胃肿瘤 胰腺瘘 十二指肠残端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后下动脉优先入路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间沧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3例行左后下动脉优先入路的LPD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完成术中探查后优先由肠系膜下静脉与Treitz韧带之间进入胰头十二指肠后间隙,显露下腔静脉、左肾静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完成16组淋巴结探查,同时在肠系膜上动脉左侧离断胰腺钩突系膜,切断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明确肿瘤可切除后常规切除标本,按照Child顺序进行全腔镜下消化道重建。结果33例患者均成功实施左后下动脉优先入路LPD,手术时间为(379.2±64.8)min,左后下入路肠系膜上动脉探查及钩突离断时间为(40.7±16.3)min,术中出血量为(276.4±103.5)ml,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4.4±5.6)枚,R0切除率为1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4%(13/33),其中胰瘘发生率为27.3%(9/33),B或C级胰瘘发生率为12.1%(4/33);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6.4±6.7)d。结论左后下动脉优先入路解剖层面清晰、操作简单,可优先完成对肠系膜上动脉及胰腺钩突的解剖及探查,并可实现肠系膜上动脉右侧至少180°的钩突系膜切除,提高手术R0切除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肠系膜上动脉 动脉入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至12月因股骨头坏死行MAKO机器人辅助THA的患者23例32髋(MAKO THA组),随机抽取相同时间段因相同诊断行常规THA的患者23例32髋(常规THA组)。两组患者性别、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 ARCO)分期、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下肢长度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AKO THA组在机械臂的辅助下进行髋臼侧磨削和假体安装,在MAKO系统的反馈下行下肢长度及偏心距调整,其余术中操作与术后处理同常规THA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影像学参数(外展角、前倾角、下肢长度差、偏心距差),MAKO手术计划与术后X线片髋臼假体位置的一致性,MAKO手术计划与术后CT髋臼假体外展角和前倾角的一致性,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WOMAC指数及遗忘关节评分。结果MAKO THA组手术时间为(101.2±19.9)min,较常规THA组的(65.5±5.6)min延长(t=7.659,P<0.001);髋臼假体前倾角为22.63°±5.58°,大于常规THA组的15.98°±7.13°(t=4.156,P<0.001);下肢长度差为(0.35±0.30)cm,小于常规THA组的(0.87±0.43)cm(t=4.775,P<0.001);偏心距差为(0.27±0.19)cm,小于常规THA组的(0.49±0.16)cm(t=4.155,P<0.001)。两组外展角(41.59°±4.04°,42.72°±4.4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6,P=0.292)。MAKO手术计划与术后髋臼假体外展角的差异为1.18°±2.52°,前倾角的差异为2.06°±2.79°,一致性好(r=0.846, 0.810;P<0.001);关节旋转中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分别为(2.25±1.08)mm和(2.20±1.28)mm,一致性好(r=0.975,0.974;P<0.001)。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WOMAC指数、遗忘关节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KO THA组与常规THA组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改善值分别为(39.7±6.01)分和(40.2±5.5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4,P=0.717);WOMAC指数改善值分别为(54.7±11.68)分和(55.6±9.2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4,P=0.732)。MAKO THA组4髋出现髂前上棘钉孔一过性渗血,无其他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MAKO机器人辅助THA较常规手术更加精准和稳定,前倾角更接近20°的目标,下肢长度差和髋关节偏心距差更小,术后早期临床疗效相同,但手术时间相应延长。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机器人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股骨滋养动脉的X线影像学特点,为临床避免骨折误诊提供一定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6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的成人DDH患者髋关节X线片(含下肢全长)资料,163例共244髋,男20例、女143例,年龄20~69(42±16.14)岁,CroweⅠ型72髋、Ⅱ型58髋、Ⅲ型46髋、Ⅳ型68髋。统计存在股骨滋养动脉影像的X线片,分别在正侧位X线片上观测其在股骨干内走行的方向、长度(D)以及股骨干全长(L),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滋养动脉影与股骨长轴夹角(α),以及滋养动脉远端距离股骨大转子顶点的距离(d)、进入股骨干的位置比(R=d/L),并进行D、R、α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在244髋的影像学检查中,98髋(40.16%,95%置信区间33.97%~46.36%)可见滋养动脉影。D为1.22~11.08(4.75±2.21)cm;L为38.83~46.88(42.52±1.90)cm。在正位X线片上与股骨内外侧皮质不相交,侧位X线片上自股骨干后侧进入,向近端前方走行,α为8.20°(5.58°,12.79°);d为10.82~26.82(19.13±4.09)cm;R为0.26~0.60(0.45±0.09)。R与D、R与α、D与α之间均存在良好相关性(r=0.673,rs=-0.690、-0.680;P值均<0.01)。结论成人DDH患者髋关节X线片中股骨滋养动脉影可见率较高,有其固有特点和规律,能为临床工作中骨折线的鉴别提供依据。

  • 标签: 髋脱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股骨滋养动脉 X线 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