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EGb)是否可以通过提高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活性来改善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症状,进而探讨BDNF基因型Val66Met对TD疗效的影响。方法共纳入78例男性精神分裂症伴TD的住院患者,完成EGb(治疗剂量240 mg/d)治疗12周者为77例。在基线期和治疗12周后测量异常不自主活动量表(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 scale,AIM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BDNF水平。另外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所有患者BDNF Val66Met多态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TD患者AIMS总分[(7.0±2.9)分,(4.9±2.2)分]、PANSS总分[(55.8±14.0)分,(51.1±9.7)分],P量表分[(9.6±3.3)分,(8.6±2.2)分],N量表分[(23.2±8.3)分,(21.4±6.3)分],G量表分[(23.0±4.9)分,(21.1±2.7)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TD患者BDNF水平[(10.8±2.9)μg/L]高于治疗前[(9.6±3.3)μg/L] (P<0.01),且BDNF增高与AIMS降低显著正相关(r=0.28,P=0.014);但BDNF增高与PANSS总分和三个分量表的改善均无显著性相关(均P>0.05)。治疗后,Val/Val型患者的AIMS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Val/Met或Met/Met基因型患者(均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只有携带Val/Met杂合子的患者BDNF水平治疗后才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EGb可能通过神经保护和调节作用来改善TD症状,BDNF基因型参与调控EGb治疗TD的疗效,可能与其调节BDNF血清水平有关。

  • 标签: 银杏叶提取物 迟发性运动障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暴力倾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状态下脑自发神经活动特征以及其脑功能异常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方法纳入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5例(男24例、女11例)。采用PANS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利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 MOAS)评分将患者分为暴力组和无暴力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采集所有患者静息状态下脑fMRI数据,基于DPABI V2.3(Data Processing & Analysis of Brain Imaging, DPABI)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得到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及分数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fALFF)图,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2组图像差异。提取所有患者全脑区的ALFF、fALFF值与PANSS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暴力组(n=18)较无暴力组(n=17)右侧顶上回、右侧顶下缘角回ALFF值减低,而右侧小脑下部、左侧小脑下部和左侧丘脑的fALFF值增高(均经GRF校正,体素水平P<0.01,簇水平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n=35)右侧小脑下部、小脑蚓部、右侧颞中回ALFF值与PANSS阴性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437、0.610、0.656);右侧角回fALFF值与PANSS阴性症状评分呈负相关(r=-0.723);左侧内侧额上回fALFF值与PANSS敌对性评分呈正相关(r=0.647,均经GRF校正,体素水平P<0.01,簇水平P<0.05)。结论相较于无暴力患者,伴有暴力倾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个脑区ALFF、fALFF值存在差异,提示伴有暴力行为的患者多个脑区自发神经活动异常。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暴力 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 分数低频振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期中国普通民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地区差异。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1月30日至2月13日,通过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在线发放心理健康自评工具,包含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elf-Reporting Questionnaire,SRQ-20)、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 GAD-7),对我国14 592名普通民众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评估,以阳性检出率作为结局指标。结果在线共发放调查问卷16 257份,回收有效问卷14 592份,有效回收率89.76%。全国各地区人群SRQ-20阳性检出率为33.2% (4 840/14 592);PHQ-9阳性检出率为53.5% (7 503/14 037),其中轻度29.3% (4 115/14 037),中度14.0% (1 967/14 037),重度10.1% (1 421/14 037);GAD-7阳性检出率为44.6% (6 196/13 904),其中轻度27.8% (3 862/13 904),中度10.2% (1 413/13 904),重度6.6% (921/13 904)。除少数地区外,全国各地SRQ-20、PHQ-9、GAD-7阳性检出率及急性应激、抑郁和焦虑程度大致相同,其中疫情重灾区湖北省民众的焦虑水平(GAD-7阳性检出率54.7%)显著高于其他省份(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给全国各地的民众带来了显著的心理冲击,在疫情暴发早期公众处于普遍的群体性危机中,焦虑和抑郁症状较为突出,尤其是在疫情严重地区,提示在抗击疫情保障生命安全的同时,应关注民众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早期实施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

  • 标签: 健康调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横断面研究 中国居民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简介:摘要非稳态负荷作为一个反映应激状态下人体各项生理系统累积磨损的综合指标,其水平的异常与抑郁症发病相关。本文系统介绍了非稳态负荷的概念和分类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了非稳态负荷与不同年龄、不同种族、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发病的关联性,探讨了非稳态负荷作为抑郁症患病风险预测因子的可能性,为进一步探索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标签: 抑郁症 精神障碍 非稳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computerized cognitive remediation therapy, CCR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率以及不同程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对CCRT的临床效应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1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CCRT组(n=196)和工娱治疗(work and amusement therapy, WAT)组(n=115),分别给予自主开发的CCRT、操作性音乐和舞蹈治疗12周。在治疗前、后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按基线时MCCB总分将患者认知功能分为4‌个水平:严重认知功能损害、中度认知功能损害、轻度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正常,根据MCCB总分的变化将患者的疗效分为3‌种情况:无改善(≤0‌分),改善(0~9.57‌分),显著改善(>9.57‌分),最后比较2组认知功能改善率的差异。结果CCRT组认知功能显著改善19‌例,改善105‌例,无改善46‌例;WAT组显著改善7‌例,改善39‌例,无改善41‌例。CCRT组认知功能的改善优于WAT组(Z=2.978, P=0.003)。CCRT组较WAT组严重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有较高的改善率(Z=1.860,P=0.032)。CCRT组中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无改善率低于WAT组(Z=-1.817,P=0.035)。CCRT组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较WAT组无改善率低(Z=-3.294,P=0.001),而改善率和显著改善率均升高(Z=2.084,P=0.019;Z=1.969,P=0.025)。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CCRT组与WAT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改善和显著改善的患者合并统称为有改善后,2组比较结果显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经CCRT后改善率较WAT升高[77.2%(44/57)与41.4%(12/29),χ²=10.853,P=0.001];而基线时存在严重认知功能损害、中度认知功能损害或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经CCRT后改善率同WA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经CCRT后认知功能改善的等级按照Cohen′d分别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0.59)>中度认知功能损害(0.48)>正常认知功能(-0.12)>重度认知功能损害(-0.24)。结论CCR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率优于WAT,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经CCRT后认知功能改善率更高。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认知疗法 认知障碍 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结构磁共振成像技术、基于表面的形态学分析方法,观察伴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皮质的结构改变,探讨其神经病理生理机制。方法纳入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8‌例。利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 MOAS)评分将患者分为暴力组和无暴力组。使用CAT12软件计算2组皮质厚度与分形维数,组间比较采用双样本t检验;全脑的皮质厚度、分形维数分别与PANS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暴力组(n=20)较无暴力组(n=18)左侧舌回(t=4.11,P=0.000 11)、岛回(t=3.48,P=0.000 66)、中央前回(t=3.52,P=0.000 60),右侧的中央前回(t=3.94,P=0.000 18)、缘上回(t=3.72,P=0.000 34)、中央后回(t=3.72,P=0.000 34)及顶叶下回(t=3.64,P=0.000 43)的皮质厚度减低(顶点水平P<0.001,未校正);暴力组皮质分形维数在左侧中央后回(t=3.86,P=0.000 23)增加,右侧楔前叶(t=3.62,P=0.000 44)减低(顶点水平P<0.001,未校正)。相关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中央后回皮质分形维数与PANSS一般病理评分(r=0.56,P=0.000 17)、总评分(r=0.53,P=0.000 40)均呈正相关;左侧梭状回皮质分形维数与PANSS总评分呈正相关(r=0.50,P=0.000 47);右侧顶叶上回(r=0.62,P=0.000 03)、顶叶下回(r=0.62,P=0.000 03)、中央后回(r=0.57,P=0.000 12)、颞下回(r=0.56,P=0.000 17)皮质分形维数与PANSS阴性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伴有暴力行为与无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个脑区的皮质厚度与分形维数存在差异,提示伴有暴力行为的患者存在神经元密度与分布的异常,这有助于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的进展过程。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暴力 磁共振成像 皮质厚度与分形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