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民航机务维修是保障飞行安全的重要环节,而标准工时管理则是提升维修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手段。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民航机务维修标准工时管理常面临诸多问题。本文旨在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为提高民航机务维修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 标签: 民航机务维修 标准工时管理 问题 解决方法
  • 简介:摘要:绿色建筑理念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我国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是降低建筑能耗,提高生态效益的关键。文章对绿色建筑理念进行分析,探讨绿色建筑理念的建筑设计应用策略。

  • 标签: 绿色建筑 建筑理念 建筑设计 绿色理念
  • 简介:摘要:建筑设计下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是常用的一种设计策略,结合当期我国建筑业发展现状,为转变建筑能耗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入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对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 标签: 绿色建筑 建筑技术 建筑设计 绿色设计
  • 简介:摘要:绿色环保是当前我国建筑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建筑设计下绿色建筑技术的优化与应用是推动产业环保发展的基础。文章对绿色建筑进行分析,探讨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优化要点与应用措施。

  • 标签: 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 建筑技术 技术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口服达比加群酯期间出现心包压塞,穿刺引流后引流管拔除与重启抗凝的时机。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北京安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间接受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达比加群酯抗凝期间出现心包压塞的患者共20例。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导管消融、心包压塞与处理参数,引流管拔除、重启抗凝时间以及围术期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行心包穿刺、引流,平均引流量为(427.8±527.4)ml;7例予依达赛珠单抗治疗,其中1例行外科开胸修补术。19例未开胸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为(1.4±0.7)d,重启抗凝时间为(0.8±0.4)d;无论是否应用依达赛珠单抗,拔管时间、重启抗凝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0 d内未发生再出血、栓塞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达比加群酯抗凝期间发生心包压塞时,一旦止血确切,无论是否应用特异性拮抗剂,尽早拔管与重启抗凝安全、合理。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包压塞 不间断达比加群酯 引流管拔除 抗凝重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湖北省、重庆市和四川省(4省份)报告的0~14岁儿童肺结核的情况,为儿童结核病防治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儿童肺结核病例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儿童肺结核病例的就诊流向、流行特征及纳入管理等情况。利用 Excel 2015、R 4.1.2及Echart 4.7.0软件进行统计学和数据可视化分析。结果2019-2021年4省份共报告6 811例儿童肺结核病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4 741例(69.6%),确诊病例2 070例(30.4%)。共有526家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机构报告儿童肺结核病例,其中综合医院356家(67.7%,356/526),共报告4 706例;传染病医院11家(2.1%,11/526),共报告836例;儿童医院5家(1.0%,5/526),共报告542例。报告的本地病例6 249例(91.7%),外地病例562例(8.3%);2019-2021年本地病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6.20/10万、7.10/10万和7.20/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性别比为0.98∶1(3 373∶3 438);年龄分布以10~14岁组为主,共4 887例(71.8%);人群分类以学生为主,共5 167例(75.9%)。本地病例和外地病例的纳入管理率分别为20.60%和2.67%。结论2019-2021年4省份儿童肺结核病例的主要就诊医疗机构为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和结核病专科医院,四川省儿童结核病疫情较严重,2020年外省病例跨省就医的比例明显降低。男性发病数低于女性,10~14岁学生是儿童肺结核高发人群。外地病例的纳入管理率低于本地病例。

  • 标签: 儿童 结核,肺 医疗卫生机构
  • 简介:摘要随着技术进步和图像处理水平提高,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在心力衰竭患者诊疗应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研究。CT不仅可以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解剖结构评价,还可以用于功能学、组织特征、血流动力学等方面评价。本文将从缺血性心脏病、非缺血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和其他心力衰竭的CT特征表现出发,对CT在心力衰竭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进行阐述。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术 心力衰竭 诊断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左心耳血栓前期患者行导管消融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入选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接受导管消融术的房颤合并左心耳血栓前期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检查结果、药物治疗、房颤导管消融术及左心耳封堵术(LAAO)数据。于术后第3、6和12个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记录患者在院期间及出院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死亡、血栓栓塞、血管穿刺并发症等。结果共纳入9例患者,年龄(68.8±10.2)岁,其中男8例。9例均为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3(1,5)年。9例患者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均达到双侧肺静脉电隔离,且消融径线达到完全阻滞。其中5例患者同期行LAAO,术中检查未见残余分流及器械移位。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9例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手术相关死亡、血栓栓塞事件、血管穿刺并发症、心脏压塞、心房食管瘘。1例患者出现心包积液,后自行吸收。结论房颤合并左心耳血栓前期的患者行导管消融术同期行或不行LAAO可能是安全、可行的。研究结论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血栓前期 导管消融术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分析 2019年3至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心腔内超声指导下的室间隔射频消融术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测量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均>50 mmHg(1 mmHg=0.133 kPa),且药物控制效果不佳,经腔内超声重建相关结构后,应用盐水灌注压力导管在超声指导下放电消融。本研究共纳入HOCM患者9例,其中男6例,平均年龄(51.7±12.2)岁,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间隔射频消融术,手术时间为(152.2±31.9)min,放电时间(838.4±227.3)s;除1例患者外,其余患者术后复测LVOTG较术前有所下降(P=0.001),且均<50 mmHg;所有患者术后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消失,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中患者LVOTG保持稳定。本研究发现心腔内超声指导的室间隔射频消融可安全有效地降低HOCM患者的LVOTG,并可产生较持久的效果。

  • 标签: 心肌病,肥厚性 导管消融术 心腔内超声 三维标测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灰度共生矩阵(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 GLCM)的MR图像纹理分析在鉴别椎管内脊膜瘤和神经鞘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病例32例、脊膜瘤患者病例26例,利用ImageJ软件在T2WI、对比增强T1WI矢状位图像中选取肿瘤最大层面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提取病灶的GLCM纹理参数,比较两组肿瘤各参数的差异,并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T2WI序列中能量、对比、相关、逆差矩和熵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鞘瘤组的能量、相关、逆差矩小于脊膜瘤组,对比和熵大于脊膜瘤组;对比增强T1WI序列中能量、对比、相关和熵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鞘瘤组的能量、相关小于脊膜瘤组,对比和熵大于脊膜瘤组,逆差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显示,T2WI序列中的熵及对比增强T1WI序列中的能量诊断效能最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纹理参数联合诊断效能发现较单一参数均有所提高。结论基于GLCM的MRI图像纹理分析在椎管内脊膜瘤和神经鞘瘤两者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纹理分析 脊膜瘤 神经鞘瘤 灰度共生矩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数据来自多中心、前瞻性中国房颤注册队列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连续纳入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市31家医院的NVAF患者18 703例,根据患者入院时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其空腹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5组,分别为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血糖控制一般的糖尿病组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患者入组后每6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主要随访终点为血栓栓塞事件,包括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性栓塞;次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复合终点。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空腹血糖水平与终点事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的18 703例NVAF患者年龄(63.8±12.0)岁,男性11 503例(61.5%)。其中血糖正常组11 877例(63.5%)、糖尿病前期组2 023例(10.8%)、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1 131例(6.0%)、血糖控制一般的糖尿病组811例(4.3%),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2 861例(15.3%)。已经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的4 803例患者中,严格控制血糖达标的患者共1 131例(23.5%),其中血糖过低(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4.4 mmol/L)的患者有328例(29.0%)。随访(51±23)个月,最长82个月,随访结束时984例(5.3%)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血糖控制一般的糖尿病组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的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10/100、1.41/100、2.09/100、1.46/100和1.71/100人年(χ²=53.0,log-rank P<0.001);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6/100、2.17/100、4.08/100、2.58/100、3.16/100人年(χ²=72.3,log-rank P<0.001);血栓栓塞事件和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其余4组均较血糖正常组高(P均<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血糖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前期组(HR=1.23,95%CI 1.00~1.51,P=0.049)、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HR=1.32,95%CI 1.06~1.65,P=0.013)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HR=1.26,95%CI 1.01~1.58,P=0.044)的NVAF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升高。结论空腹血糖升高或者过低可能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空腹血糖升高 血栓栓塞
  • 作者: 王靖荣 杜昕 何柳 董建增 张海滨 郭金成 马长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10110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 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1011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新发脑卒中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现状和影响抗凝药物使用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参加中国房颤注册研究且在随访过程中新发急性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访日期截止到2019年12月。根据患者脑卒中后是否服用抗凝药物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合并疾病、用药史等基础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与卒中后抗凝药使用有关的因素的优势比(OR)分析房颤合并新发急性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人群抗凝药物治疗的应用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57例在随访过程中新发急性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后3个月内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OAC)治疗率39.4%(377/957)。多因素分析表明较高医保报销比例(OR:1.91,95%CI:1.28~2.86,P=0.002)、围卒中期房颤复发(OR:3.34,95%CI:2.34~4.76,P<0.001)、合并用药种类(1~2种OR:2.10,95%CI:1.36~3.23,P=0.001;≥3种OR:2.31,95%CI:1.37~3.91,P=0.002)是患者在卒中后3个月内应用口服抗凝治疗的保护性因素;相反,卒中前抗小板药物使用(OR:0.29,95%CI:0.20~0.43,P<0.001)和较高的HASBLED评分(OR:0.49,95%CI:0.40~0.60,P<0.001)则是应用口服抗凝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国房颤合并急性脑卒中后3个月内患者口服抗凝治疗率较低。围卒中期的房颤复发、较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合并用药种类是患者卒中后3个月内应用口服抗凝治疗的保护性因素;卒中前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和较高的HASBLED评分则是影响患者卒中后3个月内应用口服抗凝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卒中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AS和CHA2DS2-VASc评分两种卒中风险评估模型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以及复合终点发生方面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从中国房颤注册研究(CAFR)中,选取年龄>18岁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AS评分组和CHA2DS2-VASc评分组,并根据基线和随访过程中抗凝状态筛选出2组中依从评分规范抗凝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并定期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是否接受抗凝治疗以及终点事件。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和大出血事件,复合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血栓栓塞事件。分析CAS评分组和CHA2DS2-VASc评分组相关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两组相关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5 206例房颤患者,年龄(63.6±12.2)岁,女性2 092例(40.2%)。其中CAS评分组2 447例(47.0%),CHA2DS2-VASc评分组2 759例(53.0%)。CAS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5%、非阵发性房颤、口服华法林比例以及HAS-BLED评分低于CHA2DS2-VASC组,而既往糖尿病病史和抗血小板药物服药史比例高于CHA2DS2-VASC组,其余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82.8±40.8)个月,CAS评分组中有225例(9.2%)发生全因死亡,186例(7.6%)发生血栓栓塞事件,81例(3.3%)发生大出血事件,368例(15.0%)发生复合终点事件。CHA2DS2-VASc评分组有261例(9.5%)发生全因死亡,209例(7.6%)发生血栓栓塞事件,112例(4.1%)发生大出血事件,424例(15.4%)发生复合终点事件。两组患者在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以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值分别为0.643、0.904、0.126、0.599)。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两组患者在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以及复合终点发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R值(95%CI)分别为0.95(0.80~1.14)、1.00(0.82~1.22)、0.83(0.62~1.10)、0.96(0.84~1.11),P均>0.05。结论在中国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CAS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在预测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大出血事件方面效价相同。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CAS评分 CHA2DS2-VASc评分
  • 简介:摘要: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城镇燃气企业通过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价方法,确定风险级别,并按照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制定相应措施,确定管控层级,调配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风险管控方式。城镇燃气企业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责任主体。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进行重点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根据住建部《2020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截至2020年,我国城市天然气管道长度达到85.055×104km。燃气管道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对保障燃气管道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城镇燃气企业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2021年8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颁布了新版的急慢性心力衰诊断与治疗指南,新指南结合近年来心力衰竭诊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对急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分类和治疗等进行了更新。该文结合临床诊疗实践和循证医学证据,就新指南亮点进行解读,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心力衰竭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长期透析的终末期肾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地选取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房颤合并终末期肾病长期透析并接受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的患者6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心律失常类型、卒中及出血评分、持续透析时间等基线临床数据。4例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2例患者同期行房颤导管消融。记录围术期治疗情况及严重并发症。术后45或60 d复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术后3、6、12个月进行常规电话或门诊随访,此后每6个月随访1次,分析随访期间患者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及生存情况。结果纳入的6例患者年龄(66.7±17.0)岁,男性5例(5/6),阵发性房颤4例(4/6),持续性房颤2例(2/6),CHA2DS2-VASc评分为(4.8±1.5)分,HAS-BLED评分为(3.5±1.4)分,持续透析2.6(1.1,8.3)年。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Watchman封堵器,围术期均未发生血栓栓塞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45或60 d复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封堵器相关血栓形成及残余分流。随访22.0(12.0,32.0)个月,无血栓栓塞或大出血事件发生,1例患者出现皮下出血。2例患者死亡,1例术后32个月猝死,1例术后32个月死于心力衰竭。结论长期透析的终末期肾病合并房颤的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栓塞可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该结论尚需进一步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术 透析 出血 血栓栓塞
  • 简介:摘要评价75岁以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成功接受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的82例房颤患者分为高龄组(年龄>75岁)与非高龄组,回顾性分析两组围术期并发症以及长期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大出血等事件发生率。结果显示,高龄组与非高龄组围术期手术相关缺血性卒中(0比1.6%,P=0.768)及大出血发生率(0比1.6%,P=0.7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死亡、心包填塞等并发症。随访(25.9±15.9)个月,高龄组与非高龄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3.6/100人年和4.9/100人年,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5/100人年和0/100人年。与预期风险相比,高龄组发生卒中的相对风险较非高龄组降低更多(32.0%比25.0%);而非高龄组大出血相对风险下降更多(100%比56.9%)。左心耳封堵术可能是老年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合理选择。

  • 标签: 左心耳封堵术 心房颤动 老年 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高辛用于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远期安全性。方法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在北京市31家医院前瞻性纳入房颤患者25 512例,排除行射频消融术,最终纳入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1 810例。根据是否服用地高辛分为服用地高辛组和未用地高辛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远期临床结果,并通过Cox回归分析进行校正。主要终点事件是全因死亡。结果随访中位数时间3.05年。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线未用地高辛组相比,基线应用地高辛组明显升高冠心病合并房颤的全因死亡(HR=1.28,95%CI 1.01~1.61,P=0.038)、心血管死亡(HR=1.48,95%CI 1.10~2.00,P=0.010)、心血管原因住院(HR=1.67,95%CI 1.35~2.07,P=0.008)和复合终点事件(HR=2.02,95%CI 1.71~2.38,P<0.001)的风险。心力衰竭(心衰)亚组结果显示,地高辛未增加全因死亡风险,但明显增加心血管死亡(HR=1.44,95%CI 1.05~1.98,P=0.025)、心血管原因住院(HR=1.44,95%CI 1.09~1.90,P=0.010)和复合终点事件(HR=1.37,95%CI 1.01~1.70,P=0.004)风险。无心衰亚组结果显示,地高辛仅明显增加全因死亡风险(HR=2.56,95%CI 1.44~4.54,P=0.001)。结论地高辛明显增加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可能与增加无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有关。

  • 标签: 冠心病 心房颤动 地高辛 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辅助房间隔穿刺术应用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20年7至9月于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入选患者年龄均≥18岁且心电图明确记录存在房颤。根据是否采用了心腔内超声辅助穿刺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心腔内超声辅助X线行房间隔穿刺组(超声组)和X线辅助下行房间隔穿刺组(X线组)。记录入选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阵发房颤比例、再次消融比例、CHA2DS2-VASc评分、既往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脏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参数(包括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末期内径)。记录两组患者首次出针的情况并计算成功率以及房间隔穿刺时间、放射暴露时间及房间隔穿刺并发症等指标。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241例,其中超声组123例、X线组118例。入选患者的年龄为(62.5±8.0)岁,男性138例(57.0%),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135例(56.0%),再次消融的患者43例(17.8%)。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比例以及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患者的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X线组比较,超声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61.7±4.9)% 比(63.0±4.4)%,P=0.022],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大[(48.0±2.9)mm 比 (47.0±3.4)mm,P=0.011]。超声组患者房间隔首次出针成功率高于X线组[94.3%(116/123)比79.7%(94/118),P=0.001],射线暴露时间短于X线组[(31.3±7.9)s比(124.8±35.7)s,P<0.001)],而房间隔穿刺时间较X线组长[(10.1±1.8)min比(8.2±1.3)min,P<0.001]。并发症方面,与X线组比较,超声组误穿心包的发生率较低[0比3.4%(4/118),P=0.039],穿间隔后一过性ST段抬高发生率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3/123)比1.7%(2/118),P=0.999]。结论心腔内超声辅助房间隔穿刺术可有效提高房间隔穿刺准确度、缩短放射线暴露时间,安全、可行。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腔内超声检查 房间隔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