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消化内镜下内痔套扎治疗已成为内痔治疗的常用方法。与肛门镜下套扎相比,消化内镜下套扎具有良好的视野,显著提高了对解剖标志的辨识能力,有助于选择更合理、更精准的治疗位点,从而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与内镜下硬化治疗相比,套扎治疗对内痔脱垂效果更好,复发率更低,但是术后疼痛发生率较高。本文介绍了内痔内镜下套扎治疗的现状,并介绍了肛直线、齿状线等肛管表面解剖标志的内镜下辨识要点,以及套扎手术流程和团队的经验体会。

  • 标签: 内痔 内镜下套扎治疗 肛直线 齿状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面积食管早期癌(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3/4周)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5月—2016年4月,63例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行ER治疗的大面积食管早期癌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分为狭窄组(32例)和无狭窄组(31例),2组间比较行t检验或卡方检验,P<0.05的指标以及结合临床专业知识认为可能有意义的指标,一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病变长度、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固有肌层损伤与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有关(P<0.05)。以上3个指标,连同是否采取狭窄预防措施、病理类型、是否整块切除共计6个指标一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7/8周(与3/4~<7/8周者比较:P=0.028,OR=0.317,95%CI:0.114~0.884)和未采取狭窄预防措施(P=0.002,OR=0.153,95%CI:0.046~0.512)是大面积食管早期癌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7/8周是导致大面积食管早期癌ER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主要因素。对于大面积食管早期癌患者来说,采取适当的狭窄预防措施能有效减少ER术后食管狭窄发生。

  • 标签: 食管肿瘤 早期诊断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