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考古发现商周青铜镛,是一种击奏钟体体鸣乐器,主要产地在中国南方,尤其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往通称为“铙”,因其器型多较庞伟,故又称“大铙”。但“铙”名称后出,非这种乐器本名。陈梦家先生据《尔雅·释乐》和《说文解字》所云“大钟谓之镛”,将这种乐器定名为“镛”,本文也采用这一名称。

  • 标签: 长江中下游地区 断代 收藏 美国 体鸣乐器 《说文解字》
  • 简介:古乐“和”思想早于“同”,在商代晚期甲骨文中即有反映,西周时期出现音乐之同思想。古人主张音乐之和技术构成和思想内涵,但同时又不排斥音乐形式上同一性。西周编钟便是将音乐“和”与“同”集于一体典型实例。这种音乐物化形态乃至内在音阶结构上“同”,与音乐思想里“和”是没有矛盾。礼乐之间,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正体现出“和而不同”古代思想本质。

  • 标签: 古代 音乐思想
  • 简介:战国和汉代琴以轸调弦,并用轸钥作为旋轸调弦工具。近来考古发现显示,瑟也可能用轸来张弦或调弦,并且同样用轸钥来作为旋轸工具。

  • 标签: 轸钥
  • 简介:钟磬敲击点、击奏工具,埙吹奏指法等,均可影响乐器发音,是测音工作不可忽视关键环节.钟磬类乐器可以研究其律制倾向,但需具备一定前提条件。吹管乐器演奏受到较多人为控制和影响,其律制研究恐不可行。考古学原始发掘记录,是乐器测音工作基础,而乐器测音有时也能够解决铭文释读、编次和组合等考古学问题。文物修复技术,为各地发现残断编磬重新测音带来了希望。

  • 标签: 出土乐器 测音 演奏 数据分析 考古学
  • 简介:中国古代乐器研究方法方建军考古发现有大量中国古代乐器,对中国古代乐器进行专门研究能够形成音乐考古学一个分支学科——古乐器学。古乐器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边缘学科,因而涉及学科或知识面比较宽广,在研究方法上需要做多方面的探索。根据目前认识,中国...

  • 标签: 古代乐器研究 古乐器 出土乐器 振动模式 固有频率 类型学
  • 简介:周景王所铸“无射”,应是一套编钟名称或代称,而“大林”应是指件数较多大型编钟。单穆公和伶州鸠均认为,编钟主要功能乃加强音乐节奏和律动,因此用不着铸造那么多编钟。大型编钟发音低沉,余音较长,以致音响互扰,耳所不及。铸大钟与铸大钱,都不利于积聚民财,反而会绝民资而鲜其继,造成民离财匮,世政不和。这就是他们反对铸钟主要理由。

  • 标签: 周景王 无射 大林 单穆公 伶州鸠
  • 简介:位于香港新界粉岭蓬瀛仙馆,在当地是一处颇具影响重要道教宫观。早课仪式是修道者日常所必须修持功课,其中贯穿着仪式音乐进行。本文即是对蓬瀛仙馆道教早课仪式与用乐情况实地考察和初步认识。

  • 标签: 香港 蓬瀛仙馆 道教音乐 早课仪式
  • 简介:1935年,前中央研究院在殷墟侯家庄西北冈王陵区发掘1217号大墓(墓葬编号HPKM1217)出土了特磬、鼓各一,并同出有特磬架和鼓架各一具。这是一座殷王墓,时代属殷墟文化三期。这些乐器出于此墓西墓道东段,是“唯一一组尚未被扰毁遗物遗迹”,也是迄今所知唯一一份磬、鼓配件较完整和详实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对商代特磐和鼓形制、悬法以及演奏等情况得以具体了解和认识。

  • 标签: 侯家庄 特磬 殷墟文化 王陵区 北冈 崇牙
  • 简介:从商周乐器考古发现情况分析,出土于遗址、祭祀坑、窖藏和墓葬乐器,多与当时祭祀活动具有较为密切关系,反映出商周乐器祭祀功能。

  • 标签: 考古发现 商周 乐器 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