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架取栓治疗大脑中动脉远端分支闭塞的必要性、可行性、技术要点、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应用Solitaire4-20支架取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远端分支(M2、M3)闭塞患者42例,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43~88岁,平均65.48岁。分析患者手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1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中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的恢复情况[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结果42例患者手术成功再通38例,再通成功率90.48%。术后出血转化6例,血管痉挛17例。术后90 d的mRS评分为:0分13例,1分11例,2分6例,死亡0例。结论大脑中动脉远端分支(M2、M3)闭塞的患者,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采用Solitaire4-20支架进行取栓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但应充分考虑患者的风险和获益。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远端分支闭塞 机械取栓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高分叉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到2020年1月收治的169例于手术显微镜下施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47例为非高分叉颈动脉狭窄,22例为高分叉颈动脉狭窄)进入研究,其中高分叉颈动脉狭窄患者术中采用切断二腹肌后腹辅助暴露颈内动脉斑块远端;术后1周内行颈部CTA/DSA检查明确颈动脉狭窄是否完全解除,术后半年和1年时行颈部血管超声复查明确颈动脉是否再狭窄。回顾性比较2组患者在手术疗效、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复查结果方面有无差异。结果2组患者术后颈动脉狭窄均完全解除;2组患者间新发脑梗死、暂时性神经功能损伤发生比例(4.5% vs. 2.0%;9.1% vs. 3.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现颈动脉再狭窄,高分叉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二腹肌功能无明显异常。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切断二腹肌后腹能够较好地暴露高分叉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内动脉斑块远端,从而为有效解除颈动脉狭窄提供便利,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高分叉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二腹肌后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桥接治疗和直接取栓治疗发病4.5 h内大血管闭塞(LVO)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AIS)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54例LVO-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病3 h内入院88例(桥接治疗54例,直接取栓治疗34例)、发病3.0~4.5 h入院66例(桥接治疗39例,直接取栓治疗27例)。分别统计比较发病3 h内、3.0~4.5 h入院的桥接治疗组和直接取栓治疗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发病3 h内、3~4.5 h入院患者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结果(1)发病3 h内入院患者:与直接取栓治疗组比较,桥接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4 h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更高(41.2% vs. 70.4%),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者所占比例更高(44.1% vs. 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桥接治疗为发病3 h内入院患者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OR=4.644,95%CI:1.238~12.805,P=0.041)。(2)发病3~4.5 h入院患者:与桥接治疗组比较,直接取栓治疗组患者发病到腹股沟穿刺时间≤4 h者所占比例更高,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者所占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腹股沟穿刺时间≤4 h为发病3~4.5 h入院患者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OR=5.724,95%CI:1.192~11.676,P=0.024)。结论对于LVO-AIS患者,在较早的时间窗入院时,首选桥接治疗;而对于入院较晚的患者,应尽量保证患者在4 h内进行桥接治疗,如果不能保证发病至腹股沟穿刺时间在4 h内,应首选直接取栓治疗。

  • 标签: 桥接治疗 直接取栓治疗 大血管闭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