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后肝脏损伤的临床特点,为提高脐静脉置管的使用安全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并行脐静脉置管术的新生儿资料,总结和分析术后继发肝脏损伤病例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情况,并对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复习。结果共1 721例新生儿行脐静脉置管术,7例(0.4%)继发肝实质损伤,其中6例为肝脏内渗出性坏死,1例为肝脏血肿。肝脏损伤组与非肝脏损伤组比较,出生胎龄[(31.12±2.64)周比(30.62±2.75)周]和出生体重[(1 493±525)g比(1 374±473)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发现肝脏病变时脐静脉导管的末端位置均在膈肌以下(第9~11胸椎),除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外,其他6例存在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反复胃潴留、肠鸣音减弱等,肝脏血肿伴休克、贫血;血液检查提示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升高和肝功能异常;X线检查发现肝区囊状透亮影,超声和(或)CT检查见损伤病灶。经及时拔除导管和防治感染治疗,损伤病灶逐步吸收。结论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后继发肝脏损伤的发生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脐静脉末端位置低于膈肌水平是重要原因,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

  • 标签: 新生儿 脐静脉导管 并发症 肝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性别对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临床结局的影响及ELBWI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ELBWI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性别分为男婴组和女婴组,比较两组患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存活率和死亡率;根据两组患儿结局再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二分类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ELBWI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37例ELBWI,男婴组311例,存活率57.9%(180/311);女婴组326例,存活率57.4%(187/326)。男婴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出血和重度脑室内出血发生率高于女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LBWI存活率呈逐年增加趋势(P<0.01);两组存活率、积极救治死亡率和放弃救治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放弃治疗(P<0.01)和肺出血(P<0.05)导致两组ELBWI死亡风险增加。结论男性ELBWI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重度脑室内出血的风险高于女性ELBWI;放弃治疗和肺出血是导致所有ELBWI死亡的共同危险因素。

  • 标签: 性别因素 婴儿,超低出生体重 并发症 存活率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产双胎儿出生体重不一致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不良出生结局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出生的4 011对双胎活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双胎中以出生体重分为出生体重大者和出生体重小者,按出生体重差异[∆BW,∆BW=(大出生体重-小出生体重)/大出生体重×100%]水平分为≤15%组、>15%~20%组、>20%~25%组和>25%组,比较各组母亲妊娠期及分娩情况和新生儿出生结局差异并分析∆BW与不良出生结局的关联性。结果4 011对双胎活产儿中男4 315名(53.8%),∆BW为9(4,16)%,出生胎龄为(35.3±2.7)周,其中∆BW≤15%组2 908对(72.5%)、>15%~20%组481对(12.0%)、>20%~25%组281对(7.0%),>25%组341对(8.5%)。以∆BW 20%为诊断界值时,出生体重不一致的发生率为15.5%(622/4 011)。∆BW≤15%组自然出生比例较∆BW>15%~20%组高[10.5%(288/2 740)比6.3%(29/463),P<0.008 3];∆BW>25%组新生儿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病率最高[25.5%(87/341)比16.7%(47/281)比17.3%(83/480)比13.8%(400/2 899),均P<0.008 3]。∆BW>25%组出生胎龄更低,早产率更高(均P<0.05)。4组双胎中出生体重小者的极低出生体重(ELBW)或超低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和转入新生儿科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逐步回归校正了母亲年龄、出生年份、出生方式、性别同异性、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出生胎龄等因素后,较高的∆BW与出生体重小者ELBW、小于胎龄和转入新生儿科的高风险均有关(均P<0.05),线性趋势检验显示呈低至中度正相关关系(r=0.22、0.53、0.21,均P<0.001)。ROC曲线显示∆BW临界值12%~17%能较好地预测上述出生结局风险,具有较好的灵敏度(0.53~0.78)和特异度(0.72~0.79)。结论出生体重不一致影响着部分活产双胎儿。其对出生体重小者的出生结局造成不良影响,包括ELBW、小于胎龄、转入新生儿科诊治等,且随着不一致程度增加呈线性相关趋势。

  • 标签: 双胎疾病 出生体重不一致 发生情况 出生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pregnancy,HDP)对双胎出生体重差异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分娩的双胎儿进行回顾性分析,HDP孕母分娩的新生儿为HDP组,健康孕母分娩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孕母及新生儿情况,分析孕母患HDP对双胎出生体重差异的影响。结果HDP组孕母(418例)年龄、高龄产妇比例、经产次≥1次比例高于对照组(499例)[(31.4±5.3)岁比(30.4±3.8)岁、26.6%(111/418)比12.6%(63/499)、20.6%(86/418)比15.0%(75/4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DP组新生儿(836例)胎龄小于对照组(998例)[(35.1±2.2)周比(36.7±1.2)周],且胎龄<34周比例大于对照组[24.2%(101/418)比3.8%(19/4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母分娩方式均以剖宫产为主。HDP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差百分比大于对照组[22.4%(9.1%,31.9%)比13.1%(5.8%,19.6%)],且HDP组出生体重差百分比≥30%比例高于对照组[28.7%(120/418)比3.8%(19/4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双胎出生体重差百分比≥15%、≥20%分别作为双胎出生体重不一致(birth weight discordant in twins,BWDT)的标准,HDP组BWDT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1.5%(257/418)比38.3%(191/499)、51.4%(215/418)比25.3%(126/4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34~37周的HDP组双胎中,出生体重大婴儿和出生体重小婴儿的出生体重均低于对照组,且出生体重差百分比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HDP可影响双胎儿宫内体格生长,加重双胎出生体重差异程度,导致BWDT发生率增高,需加强孕母HDP的产前管理,并关注胎儿宫内生长。

  • 标签: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双胎 出生体重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后肝脏损伤的临床特点,为提高脐静脉置管的使用安全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并行脐静脉置管术的新生儿资料,总结和分析术后继发肝脏损伤病例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情况,并对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复习。结果共1 721例新生儿行脐静脉置管术,7例(0.4%)继发肝实质损伤,其中6例为肝脏内渗出性坏死,1例为肝脏血肿。肝脏损伤组与非肝脏损伤组比较,出生胎龄[(31.12±2.64)周比(30.62±2.75)周]和出生体重[(1 493±525)g比(1 374±473)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发现肝脏病变时脐静脉导管的末端位置均在膈肌以下(第9~11胸椎),除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外,其他6例存在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反复胃潴留、肠鸣音减弱等,肝脏血肿伴休克、贫血;血液检查提示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升高和肝功能异常;X线检查发现肝区囊状透亮影,超声和(或)CT检查见损伤病灶。经及时拔除导管和防治感染治疗,损伤病灶逐步吸收。结论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后继发肝脏损伤的发生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脐静脉末端位置低于膈肌水平是重要原因,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

  • 标签: 新生儿 脐静脉导管 并发症 肝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布地奈德(BUD)对宫内感染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大鼠肺部血管发育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蛋白3(NLRP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孕15 d的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0.35 mg/(kg·d)脂多糖腹腔注射],并将各组所产的新生大鼠分为BUD组(0.5 mg BUD悬液)、正常对照组(NC组,等量9 g/L盐水)、BPD组(等量9 g/L盐水),每组40只,均采用雾化吸入,2次/d,持续14 d。分别于出生时及给药后3 d、7 d、14 d选取10只新生大鼠,HE染色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和放射状肺泡计数(RAC),并测量肺泡呼吸膜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CD31),并计算肺微血管密度;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VEGF、NLRP3及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结果随日龄增加,NC组新生大鼠肺组织逐渐发育成熟,肺泡结构清晰、大小均匀、计数明显增加,未见明显病理变化;BPD组新生大鼠肺组织结构紊乱,肺泡大小不一、计数少,肺泡腔或肺泡间隔有炎症细胞渗出;与BPD组相比,BUD组新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显著减轻,给药后3 d、7 d、14 d,与NC组比较,BPD组和BUD组新生大鼠RAC减少,CD31阳性细胞平均积分光密度值、肺微血管密度、肺组织VEGF蛋白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呼吸膜厚度增大,肺组织NLRP3、Caspase-1蛋白水平及血清IL-1β、IL-18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BPD组比较,BUD组新生大鼠RAC增多,CD31阳性细胞平均积分光密度值、肺微血管密度、肺组织VEGF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呼吸膜厚度减小,肺组织NLRP3、Caspase-1蛋白水平及血清IL-1β、IL-18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宫内感染致BPD新生大鼠病理变化的发生发展可通过肺组织炎症反应影响肺血管发育。BUD可通过降低炎症反应及上调VEGF表达,促进肺组织血管重塑,增加肺组织微血管密度,缓解BPD新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

  • 标签: 布地奈德 宫内感染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蛋白3 大鼠,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胎龄<32周早产儿的肠内喂养情况和喂养不耐受发病率及肠内喂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方法对2018年1至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胎龄<32周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喂养耐受性将其分为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喂养耐受组76例,男45例(59.2%,45/76例),胎龄(29.43±1.42)周;喂养不耐受组79例,男48例(60.8%,48/79例),胎龄(29.16±1.60)周。了解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并比较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肠内喂养、生长发育和主要诊疗情况。结果1.胎龄<32周的早产儿,均使用早产儿住院期间配方奶开奶,出生48 h内开奶的占92.9%(144/155例),出生24 h内开奶的占76.1%(118/155例),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开奶量分别为(12.24±4.37)mL/(kg·d)和(11.23±4.88) mL/(kg·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2,P>0.05)。2.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出生第1周的加奶速度分别为(8.69±4.30) mL/(kg·d) 和(4.29±4.02) mL/(kg·d);出生第2周的加奶速度分别为(8.43±0.45) mL/(kg·d)和(4.26±2.75) mL/(kg·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83、t′=13.294,均P<0.05)。3.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早产儿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分别为(20.55±9.66) d和(34.88±15.0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89,P<0.05)。4.喂养耐受组较喂养不耐受组住院时间短、体质量增长多、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下降。5.胎龄<32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50.9 %(79/155例),胎粪排出延迟、输血、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使用激素、使用抗生素超过2周、患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可能与喂养不耐受相关。结论胎龄<32周的早产儿肠内喂养不理想,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偏高,医务人员喂养方案有待改进。

  • 标签: 婴儿,早产 肠内喂养 喂养不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龄<32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2周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喂养耐受性分为喂养耐受组(FT组)、生后1周内出现喂养不耐受组(1周内FI组)、出生1周后出现喂养不耐受组(1周后FI组)3组,比较3组早产儿肠内喂养期间的临床表现和相关诊疗措施,分析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1)共纳入胎龄<32周早产儿161例,发生喂养不耐受108例(67.1%),多发生于生后2周内,1周内出现的喂养不耐受以腹胀(58.3%,42/72)、残奶多(52.8%,38/72)为突出表现,1周后出现的喂养不耐受以腹胀(86.1%,31/36)、大便潜血(80.6%,29/36)为突出表现;24.1%(26/108)喂养不耐受总时间≥2周;(2)FT组中胎龄<28周、出生体重<1 000 g、生后1周内有严重感染或败血症、胎粪排出延迟、生后2周内连续使用抗生素比例均低于两个FI组,住院期间输血次数少于两个F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内FI组第1周使用有创+无创通气比例大于1周后FI组和FT组,1周内FI组和FT组第2周及以后超3 d不排便比例小于1周后F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动脉导管未闭、胎粪排出延迟是1周内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OR=5.814, 95%CI 1.335~25.318;OR=3.860, 95%CI 1.009~10.997);出生体重大是1周后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1 000~1 250 g:OR=0.044,95%CI 0.003~0.609;1 250~1 500 g:OR=0.049,95%CI 0.003~0.748),生后第1周使用有创+无创通气是1周后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OR=0.074, 95%CI 0.012~0.450)。结论胎龄<32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1周内以腹胀、残奶多为主,1周后以腹胀、大便潜血为主;动脉导管未闭、胎粪排出延迟可能是1周内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出生体重大、生后第1周使用有创+无创辅助通气可能是1周后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

  • 标签: 肠道营养 婴儿,早产 喂养不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