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宿主的免疫系统和病毒及其产生的蛋白之间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HBV感染的结局,导致各种急慢性肝脏疾病的发生。在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acute hepatitis B,AHB)中,宿主通过固有免疫和强有力的适应性免疫可以清除病毒。而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中,宿主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都受到HBV及其产生蛋白的持续抑制,不利于清除病毒。本文就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近期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并为临床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
  • 作者: 孙芳芳 程澄 陆慧慧 曾湛 李明慧 谢尧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一科 100015,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一科 1000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 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肝病二科 100015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具有传染性的病毒之一,全世界慢性HBV感染者超过2.57亿人,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慢性HB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合并症、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细胞癌,给社会及个体均造成了严重伤害。在我国,慢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MTCT)。因此,阻断HBV的MTCT是预防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拟对目前国内外有关阻断HBV MTCT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垂直传播 抗病毒治疗 乙肝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9年9月住院治疗的HBV相关的ACLF基础上合并AKI的患者150例,总结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实验室检查、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并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分析患者的生存时间、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在发生AKI时,93%患者合并腹水,81%患者合并自发性腹膜炎,65%患者合并肝性脑病,58.7%患者合并肺部感染。AKI 1期90例(60.0%)、2期44例(29.3%)、3期16例(10.7%)。在诊断AKI时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白蛋白水平更低(t=2.571, P=0.011),而尿素氮、血钾及白细胞水平更高(t=3.184, P=0.002; t=2.069, P=0.040; t=2.251, P=0.026)。74.7%患者在30天内死亡,90天生存率为16.7%。在诊断AKI时合并低钠血症患者30天或90天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不合并低钠血症患者(χ2=4.11, P=0.044; χ2=3.901, P=0.049 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发生AKI前尿酸异常、发生AKI时存在低钠血症、合并心或肺功能损伤、代谢性酸中毒、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因素的患者,生存明显差。Cox回归分析显示,存在肝肾以外的脏器功能严重损伤、合并代谢性酸中毒以及高龄,是ACLF发生AK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死亡风险增加约2~3倍。结论HBV相关的ACLF患者在发生AKI时大多合并有腹水和自发性腹膜炎,AKI 1期患者多见。合并肝肾以外的脏器功能严重损伤、代谢性酸中毒以及高龄的患者死亡风险高。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急性肾损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黏着斑激酶、整合素β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在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诊治的92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肝穿刺活检组织病理结果进行肝纤维化分期,分为A组(S0~S1级,37例),B组(S2~S3级,49例)和C组(S4级,6例)。采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肝组织黏着斑激酶、整合素β1的表达。采用Pearson法对肝组织黏着斑激酶、整合素β1的表达与肝纤维化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ROC曲线分析黏着斑激酶、整合素β1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结果比较3组间黏着斑激酶和整合素β1的基因表达、阳性表达率和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黏着斑激酶=81.220、11.938和138.726,F整合素β1=103.906、35.852和318.706,P均<0.01)。B组和C组黏着斑激酶和整合素β1的基因表达、阳性表达率和蛋白表达均高于A组(P均<0.01)。黏着斑激酶、整合素β1表达与患者纤维化分期(S期)均呈正相关(r黏着斑激酶=0.610、0.642和0.706,r整合素β1=0.520、0.498和0.596,P均<0.01)。黏着斑激酶、整合素β1二者联合的基因表达、阳性表达率和蛋白表达诊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4、0.926和0.889(P均<0.05)。结论黏着斑激酶、整合素β1在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中存在随着病情程度加剧而升高的趋势,且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正相关,可作为早期辅助诊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有效指标,且二者联合诊断效能最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炎,乙型 肝硬化 黏着斑激酶 整合素β1 联合诊断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可单管同时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和人源基因内标的一步法多重巢式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广州白云机场海关入境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样本30份和336份排查样本,以及2020年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3年期间同样来自广州白云机场海关入境人员的其他呼吸道病原体阳性样本64份和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的呼吸道病原体阳性毒株7份。选取新型冠状病毒 ORF和N基因,以及甲、乙型流感病毒M基因的核苷酸保守区域,设计和筛选出多重巢式荧光PCR引物和探针组合,同时引入人源基因内标的巢式扩增引物和探针,建立一套多重巢式荧光RT-PCR检测方法,应用制备的假病毒阳性质控品和样本盘,评估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并进行临床样本应用性验证。结果所建立的一步法多重巢式荧光RT-PCR方法可特异性检出新型冠状病毒和甲、乙型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的最低检出限约为125拷贝/ml,甲、乙型流感病毒的最低检出限约为250拷贝/ml;检测101份各类呼吸道病原体阳性样本,显示新型冠状病毒和甲、乙型流感病毒的检测敏感度分别为96.67%、92.86%和96.15%,三者的特异度均为100%,超过300份临床样本的应用性检测中,未见假阳性检出。结论建立了一套新型冠状病毒、甲、乙型流感病毒和人源基因内标的一步法多重巢式荧光RT-PCR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和甲、乙型流感病毒的大批量样本快速筛查。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流感病毒 核酸检测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