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再次正中行孙氏手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置入术)治疗主动脉疾病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主动脉外科中心接受再次正中的孙氏手术的5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14例;年龄(45.4±12.7)岁。首次正中手术的病因包括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或升主动脉瘤、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再次手术的指征残余主动脉夹层瘤样扩张,直径超过55 mm、主动脉瘤扩张、新发A型主动脉夹层,吻合口漏及假性动脉瘤。手术均在全麻,正中下完成,顺行性单侧或双侧脑灌注完成支架象鼻置入和弓部替换手术。结果无术中死亡,术后死亡5例(9.1%,5/55),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呼吸功能衰竭、脑部并发症和消化道出血各1例。除死亡病例外,术后脑部并发症2例(2/50,4%),脊髓损伤(一过性截瘫)5例(5/50,10%);呼吸机辅助14~42 h,中位时间17 h,8例(8/50,16%)超过48 h;肾功能衰竭需要替代治疗2例。完成随访45例(90%),随访(25.9±11.2)个月(10~47个月),期间因脑并发症死亡1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4例,行吻合口漏修补术1例。结论再次正中行全主动脉弓替换术+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治疗复杂弓部病变安全有效。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再次正中开胸 全主动脉弓替换术 支架象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胃癌疾病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胃癌疾病者中,抽取120例纳入到讨论中,120例患者按入院单双号分60例对照组(手术治疗)和60例研究组(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讨论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并发症5%比对照组25%低,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胃肠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等指数,研究组比对照组低,但手术时间,研究组比对照组高,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胃癌疾病可考虑给予腹腔镜手术,其创伤性小,对术后恢复有促进作用,出血量较少,应用性和推广性好。

  • 标签: 胃癌 开腹手术 腹腔镜 疗效
  • 简介:摘要基因异常是主动脉瘤及夹层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近年来,新见报道的主动脉瘤及夹层相关异常基因主要包括:LOX家族、MMP家族、TGFB家族、TGFBR家族、SMAD家族MFAP5、BGN、ACTA2、MYLK、PRKG1、MAT2A、FOXE3和FBN1等,在机制方面,这些基因主要与细胞外基质、平滑肌收缩与代谢,以及TGF-β通路等有关。本文针对当前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做以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低温停循环手术手术期大量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连续486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手术均在中低温停循环下进行。回顾性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别以成人心脏手术出血定义(universal definition of perioperative bleeding,UDPB)4级和血液保护抗纤溶药物随机试验(the blood conservation using antifibrinolytics in a randomized trial,BART)定义的大量出血为终点事件。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院内死亡34例(7.00%)。187例(38.48%)符合BART大量出血定义。UDPB分级0级45例(9.26%),1级8例(1.65%),2级114例(23.46%),3级147例(30.25%),4级172例(35.39%)。以BART标准为终点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OR=3.32,P<0.001)、贫血(OR=2.24,P=0.04)、肌酐清除率≤85 ml/min(OR=1.93,P=0.01)、D-二聚体每增加500 ng/ml(OR=1.02,P=0.003)、体外循环(OR=1.01,P<0.001)、全主动脉弓替换(OR=2.40,P=0.02)为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至手术的时间(OR=0.86,P=0.01)为保护性因素。以UDPB 4级为终点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OR=2.43,P<0.0013),肌酐清除率≤85 ml/min(OR=2.05,P=0.001),D-二聚体每增加500 ng/ml(OR=1.01,P=0.04),体外循环(OR=1.01,P<0.001)为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至手术的时间(OR=0.85,P=0.002)和主动脉根部术式为Bentall(OR=0.65,P=0.04)为保护性因素。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大量出血较为多见。女性、较差的肾功能、高D-二聚体水平、发病早期外科手术、长时间体外循环为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高危患者,应采取简单、有效的的手术方式降低出血风险。

  • 标签: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出血 全主动脉弓替换 Bentall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球囊腔内阻断辅助主动脉手术15例经验。方法15例主动脉术后需再次手术患者,在复合手术室DSA引导进行球囊腔内阻断辅助下主动脉手术。入选条件为血管无法直接阻断者。以术前最后一次CTA图像为标准,测量需要阻断的靶血管直径,选择合适球囊及对比剂用量、血管入路;术中以球囊充盈、固定贴壁良好,远端有创血压波形显示为平流,压力接近静水压作为完全阻断标准。结果15例球囊腔内阻断辅助主动脉手术患者,均阻断完全,手术顺利。术后14例阻断靶血管和血管入路均无并发症发生。1例三分支支架术后再次行胸腹主动脉替换患者,球囊阻断术后支架内皮组织脱落,栓塞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再次手术。结论球囊腔内阻断技术扩大了主动脉手术适应证,简化了手术操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阻断方法;术前应判断靶血管是否适合球囊阻断,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

  • 标签: 介入球囊 主动脉夹层 孙氏手术 主动脉替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主动脉夹层再次近端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结果和经验。探讨首次手术与再次手术的关系,再次手术指征、体外循环策略、术中技术细节以及术后早中期结果。方法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28例患者接受29次再次正中近端主动脉手术。全组男23例,女6例;年龄(45.1±12.7)岁。马方综合征15例(15/29,51.7%),白塞病3例(3/29,10.3%)。患者首次手术方式包括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Bentall手术和升主动脉替换术,同期孙氏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再次手术指征为:急慢性A型主动脉夹层远端扩张、近端主动脉瘤、吻合口漏、炎性主动脉病变致瓣周漏、机械瓣功能障碍合并主动脉瘤和主动脉根部脓肿。再次手术方式包括Bentall手术,Cabrol手术,Wheat手术,再植法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手术,吻合口漏修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置入术(孙氏手术),升-右股动脉转流,腹主动脉替换。结果全部患者住院死亡1例(3.4%),原因为术后出现严重肺部并发症,双肺实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氧死亡。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症2例(6.9%),1例经ECMO辅助后痊愈,1例术后半年死亡。术后二次止血3例(10.3%),肾衰需要透析3例(10.3%),下肢轻瘫1例(3.4%),均痊愈出院。随访期间因低心排血量综合症、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1例。1例患者Bentall术后冠状动脉开口瘤样扩张行Cabrol术,术后1年再发A型夹层行再次孙氏手术。结论心脏和主动脉手术后的再次主动脉近端手术安全有效,近中期结果良好。术前全面评估,术中顺利和建立体外循环,有效的脏器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主动脉疾病,特别是马方综合征患者再手术的可能性较大,要严密随访,必要时及时手术,避免主动脉破裂。孙氏手术适于复杂弓部二次手术

  • 标签: 再次主动脉手术 吻合口漏 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成人主动脉弓部手术,体外循环降温温度与术后神经系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单一术者应用浅-中低温停循环行主动脉弓部手术的患者共118例。根据术中停循环时的膀胱温分为3组:T1组[39例,(25.58±0.64)℃];T2组[39例,(28.21±0.77)℃];T3组[40例,(30.95±0.9)℃]。比较组间临床资料,探究术中降温温度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118例患者平均手术、体外循环、阻断、停循环及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分别为6.64 h、188.5 min、104.19 min、23.93 min、28.81 min。全组院内死亡8例(6.78%),永久性神经系统功能障(PND)13例(11.02%),短暂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TND)25例(21.19%)。3组术后死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组患者术后TND及PND发生率显著降低(P=0.042;P=0.045)。术后24 h引流量及二次止血率均降低(P=0.005;P=0.012)。多元回归分析模型下,术中降温温度与术后PND发生率独立相关(OR=0.51,95%CI:0.27~0.97,P=0.0389);分组比较,相对较高的温度是避免术后PND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4,95%CI:0~0.91,P=0.0434)。结论主动脉弓部手术中,浅低温可以降低深低温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以改善神经系统预后,降低术后PND发生率。

  • 标签: 主动脉弓部手术 浅低温停循环 神经系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