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湖北省2009—2018年间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布情况,预防和控制放射性职业照射的风险。方法以2009—2018年委托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为研究对象,共50 070人。按照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采用热释光方法监测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剂量当量。结果10年间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集体有效剂量为1.93人·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中位数为0.14 mSv(P25~P75为0.06~0.30 m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40 mSv;年有效剂量<1 mSv的有46 562人,占总监测人群的92.99%。不同职业类别的年有效剂量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但总体趋势均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并于2012年之后维持在较低水平。医学应用中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业应用中探伤和测井以及其他类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相对较高。结论人均年有效剂量呈逐年降低并维持较低水平的趋势,表明10年间的放射防护措施基本能够保障其健康权益。连续性的监测结果提示,需对职业类别如核医学、介入放射学、探伤和测井以及其他类应用的放射工作人员予以重点关注,保障放射防护措施。

  • 标签: 放射工作人员 职业外照射 热释光剂量计 个人剂量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用热释光剂量计(TLD)和胶片(film)测量调强放疗(IMRT)靶体积(PTV)、危及器官(OAR)和二维剂量分布方法。方法选择湖北省7家三甲医院的7台不同型号医用直线加速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供的聚苯乙烯专用模体,TLD和放射性免冲洗胶片(EPT3),经CT模拟定位机扫描模体,影像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TPS),分别勾画PTV、OAR处方剂量和相应的监督单位(MU),能量6 MV X射线束,对模体实施IMRT照射,照射后的TLD和胶片邮寄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二级标准剂量学实验室测量和估算。结果按IAEA要求,OAR和PTV的TLD测量值与TPS计划处方剂量的相对偏差为±7.0%。7台加速器PTV的TLD测量值与TPS计划值相对偏差在-5.4%~6.5%范围内,均符合IAEA的要求;5台加速器的OAR的TLD测量值和TPS计划值相对偏差在-2.2%~6.7%范围内,2台加速器相对偏差为-8.6%和8.2%,超出IAEA的要求。按IAEA要求,二维剂量分布3 mm/ 3%通过率为90%。7台加速器的二维剂量分布通过率在90.3%~98.9%范围内,均符合IAEA要求。结论使用TLD和胶片做IMRT剂量验证,科学性强,操作简单,TLD和胶片便于邮件寄送,该方法可运用于今后对放疗机构调强放疗剂量大范围的质量核查。

  • 标签: 调强放射治疗 免冲洗胶片 靶体积 危及器官 二维剂量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放射诊断场所存在的感染控制和辐射安全风险进行调查和监测,为放射技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根据国家标准(WS 519-2019和GBZ 130-2013)对湖北省4所未启用的应急医院("小汤山式"甲、乙医院及方舱医院、砖混模式医院)中新安装的8台CT及其场所进行成像性能和放射防护检测并评价。对机房布局等感染控制安全的因素实施了监测与调查。选择定点医院2所(综合医院和传染病专科医院),通过现场调查和对4个CT机房环境生物样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对放射场所的布局、感染防控和核酸检测结果的分布进行分析,评价其生物安全的可靠性和风险点。结果应急医院的8台CT设备的成像性能和放射防护指标均能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甲、乙医院各有3个CT机房,面积均为38.8 m2和4 mm Pb当量的屏蔽防护;方舱医院和砖混建筑医院的CT机房面积和屏蔽防护分别为20.0 m2、4 mm Pb当量和35.8 m2、3 mm Pb当量。8个放射诊断场所符合感染防控"三区两通道"的设计要求。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CT机房内患者触碰到的多个位点如检查床、机架内侧、地面等多处发现核酸阳性。放射技师通过手部、足底沾染造成操作间内操作台和地面的病毒污染风险。此外,机房内患者未触及的区域如观察窗和排风口等处也出现类似阳性。结论4所应急医院的8台CT设备和机房基本满足成像性能和放射防护要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放射诊断检查场所需加强消毒的规范化。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放射诊断场所 辐射安全 感染控制 方舱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