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早中期持续孤立性低甲状腺素血症对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在本院产科分娩的妊娠早中期持续孤立性低甲状腺素血症孕妇111例,选取同期妊娠期甲状腺功能正常孕妇67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结局。结果妊娠早中期持续孤立性低甲状腺素血症组的年龄、孕前体重、体重指数(BMI)、口服糖耐量试验1 h血糖、2 h血糖均大于或者高于妊娠期甲状腺功能正常组(P<0.05),妊娠期贫血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而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2组之间差异未见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巨大儿、死产、新生儿畸形、产后出血、急产、早产、胎儿宫内发育延迟、足月小于胎龄儿差异均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 95%CI 1.0~1.1,P=0.002)、孕前体重(OR=1.0,95%CI 1.0~1.1,P=0.046)是妊娠早中期持续孤立性低甲状腺素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妊娠早中期持续孤立性低甲状腺素血症与妊娠期贫血相关(OR=1.9,95%CI 1.1~3.2,P=0.024)。结论妊娠年龄较大及妊娠前体重较重的孕妇需要关注甲状腺功能,妊娠早中期持续孤立性低甲状腺素血症的孕妇需要关注是否存在贫血。

  • 标签: 妊娠期 孤立性低甲状腺素血症 并发症 不良结局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因前上纵隔异位甲状旁腺腺瘤致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 PHPT)的男性患者,因肾功能异常伴全身多关节疼痛就诊。入院完善常规检查提示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2型糖尿病并肾病、慢性肾脏病Ⅳ期、PTH升高、高钙低磷血症,临床高度怀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行甲状旁腺超声未见明显占位,18F-FDG全身代谢显像和99mTc-MIBI双时相甲状旁腺显像提示前上纵隔异位甲状旁腺伴功能亢进。患者垂体前叶功能、胰腺、内分泌相关激素均未见明显异常,排除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可能,结合患者症状和既往病史,排除三发性甲旁亢可能,诊断为前上纵隔异位甲状旁腺腺瘤致PHPT。予补液、利尿、降钙素促进尿钙排泄、唑来膦酸抑制骨吸收治疗后血钙降至正常,进一步行胸腔镜下纵隔内肿物切除术,病理确诊为甲状旁腺腺瘤,术后随访各项指标正常,未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复发。对于PHPT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和影像学表现综合考虑从而进行定性定位诊断,尤其需要关注是否有异位腺瘤和多内分泌腺瘤存在的可能,减少漏诊率和复发率。

  • 标签: 高钙血症 异位甲状旁腺腺瘤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范围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尿微量白蛋白(UM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869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FIB四分位数分为Q1组(<2.42 g/L)、Q2组(2.42~2.89 g/L)、Q3组(2.90~3.61 g/L)、Q4组(≥3.62 g/L),分析FIB与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的相关性。结果随着FIB水平升高,UACR水平显著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FIB与年龄、糖尿病病程、肌酐和UACR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IB是UAC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HbA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吸烟史和饮酒史因素后,Q4组发生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的危险性分别是Q1组的4.536倍(95%CI 2.516~8.175,P<0.01)和13.314倍(95%CI 2.925~60.612,P<0.01),Q3组发生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的危险性分别是Q1组的2.177倍(95%CI 1.273~3.724,P<0.01)和4.098倍(95%CI 1.101~19.226,P<0.05)。以UACR 30 mg/g和300 mg/g为分界值,分别行FIB与UACR的ROC曲线所得FIB的最佳切点值分别为3.18 g/L和3.22 g/L。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FIB与UMA密切相关,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预测指标之一。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糖尿病,2型 尿微量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706例老年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将FIB按四分位数分为Q1组(<2.410 g/L)、Q2组(2.410~2.889 g/L)、Q3组(2.890~3.569 g/L)、Q4组(≥3.570 g/L),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FIB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随着FIB水平升高(由Q1组至Q4组),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降低(P<0.05)。FIB与FT3、三碘甲腺原氨酸(T3)呈负相关(P<0.01),与年龄、肌酐(Cr)呈正相关,但与性别无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IB与FT3、T3独立相关(β=-0.286、-0.122, P均<0.01)。在校正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空腹血糖、吸烟史和饮酒史因素后,Q4组发生低T3综合征的危险性是Q1组的2.387倍(95%CI 1.427~3.992,P<0.01)。建立FIB与低T3综合征的ROC,分析所得FIB的最佳切点值为3.36 g/L。结论老年T2DM患者血浆FIB水平与FT3、T3均呈负相关,而与游离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及促甲状腺激素均无相关性。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糖尿病,2型 甲状腺激素 低T3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