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作者: 查明明 李芸 吴敏 黄抗默 刘锐 刘新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07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临床学院,南京 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南京 210002,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南京 210002,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临床学院,南京 210002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南京 210002 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南京 210002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首选机械取栓(MT)和其他类型的血管内治疗(EVT)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卒中登记系统中经影像学检查证实的急性VBAO并接受EVT的患者。根据首选EVT方式将患者分为首选MT组(包括可回收支架取栓及直接抽吸取栓)和其他类型EVT组(包括动脉溶栓、动脉内替罗非班、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等),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及精确概率法对两组患者间特征进行对比,选取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中存在统计学差异趋势(P<0.1)的变量进行倾向评分的计算,并将倾向评分作为协变量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中进行校正,以分析治疗方式和不同临床结局之间的统计学关联。结果一共纳入107例患者,男性82例、女性25例,年龄38~85岁,平均年龄62岁。总体成功再通率为82.2%(88/107),出院后90 d和1年期良好结局(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0~3分)比例分别为33.6%(36/107)和37.1%(39/105)。首选MT组患者手术年份晚于其他类型EVT组(中位数:2017年比2015年,P=0.017),房颤病史的比例显著较高(21.6%比0,P=0.002),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较高(中位数:26比23,P=0.049),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较低(中位数:6比7,P=0.027),预估闭塞到穿刺时间较长(中位数:367 min比283 min,P=0.023)。两组患者的卒中病因学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首选MT组接受器械补救治疗的比例更低(28.4%比54.5%,P=0.009)。校正倾向评分后,首选MT组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EVT组(比值比5.201,95%CI 1.562~17.317,P=0.007),其他临床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病因分型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提示,非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首选MT的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EVT组(比值比7.859,95%CI 1.469~42.042,P=0.016),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分型中两组患者成功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值比3.739,95%CI 0.613~22.812,P=0.153)。结论在急性VBAO患者中,首选MT的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EVT,再通差异主要体现在非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群体中。两组患者有着相似的90 d和1年期临床结局。

  • 标签: 卒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内手术 血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探讨动脉端端吻合与端侧吻合法在旋髂浅动脉(SCIA)浅支穿支皮瓣移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应用SCIA浅支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21例,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7.0 cm~9.0 cm×18.0 cm。根据受区主干动脉上壁或前壁有无与皮瓣动脉匹配的分支,分为2组。端端吻合组:皮瓣动脉与受区主干动脉分支端端吻合10例;端侧吻合组:皮瓣动脉与受区主干动脉端侧吻合11例。皮瓣静脉与受区主干动脉的伴行静脉端端吻合,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门诊随访6个月~1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皮瓣及供区的外形和功能。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端端吻合组10例皮瓣全部成活;端侧吻合组11例皮瓣有2例发生静脉危象,探查见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端侧吻合口血流通畅,无栓塞, 1例重新吻合静脉后成活,1例再次静脉危象时改腹部带蒂皮瓣。术后随访6个月~1年,两组皮瓣及供区的外形和功能无差异。SCIA浅支动脉口径、受区动脉分支或侧口口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端吻合组吻合时间(16.70±1.34)min,短于端侧吻合组吻合时间(23.73±1.6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SCIA浅支穿支皮瓣移植中,如果受区主干动脉上壁或前壁有与皮瓣动脉匹配的分支,皮瓣动脉首选与其端端吻合,因无需侧口制作,操作更熟练,吻合时间短;否则与受区主干动脉行端侧吻合。

  • 标签: 旋髂浅动脉浅支穿支皮瓣 端端吻合 端侧吻合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钙化积分的虚拟平扫成像(VNC)降低扫描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双层探测器光谱CT行CCTA扫描的122例患者资料。记录每位患者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记录检查时间。在后处理工作站中,基于CCTA的光谱基数据(SBI)生成VNC图像。2名医师分别独立评价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真实平扫(TNC)及VNC的钙化积分(CS_TNC,CS_VNC)并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到校正系数λ,各分支校正系数分别记为λLAD、λLCx、λRCA,总体冠状动脉(Total)的平均校正系数记为λAVG。校正后VNC的CS(CCS_VNC)=λ × CS_VNC。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CS_TNC、CCS_VNC的差异;采用Bland-Altman法分析评价CS_TNC、CCS_VNC一致性。结果获得CS平扫的辐射剂量为0.69 mSv。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扫描的辐射剂量为6.47 mSv,总的辐射剂量为7.16 mSv。利用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冠状动脉CTA的VNC图像替代TNC图像获得CS,可省去CTA前的平扫,减少10.6%的总辐射剂量及39%的检查时间。LAD、LCx、RCA及Total的CS_TNC,CS_VN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5.33、4.99、6.60,P < 0.05),相关性良好(R2=0.929、0.896、0.958、0.918,λ=2.18、1.18、2.15、2.07)。LAD和RCA的CS_TNC、平均系数CCS_VNC及分支系数CCS_VN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Cx的CS_TNC、平均系数CCS_VNC及分支系数CCS_VN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4,P<0.05)。组内两两比较:CS_TNC与平均系数CCS_VNC及平均系数CCS_VNC与分支系数CCS_VN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3.43,P<0.05),LCx的CS_TNC与及分支系数CCS_VNC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VNC技术可以从CCTA图像中准确评价冠状动脉CS,有望代替冠状动脉常规CT平扫,从而有效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及减少扫描时间。

  • 标签: 计算机体层成像 冠状动脉 血管钙化 辐射剂量 虚拟平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感觉神经的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游离修复手指中远节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应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修复中远节指腹缺损的20例患者病例资料,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4.0 cm×1.5 cm,皮瓣切取面积2.5 cm×2.0 cm~4.5 cm×2.0 cm。20例患者皮瓣均携带正中神经掌皮支重建指腹感觉,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复查和微信同步随访,根据患指皮瓣外形、感觉和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0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愈合良好,定期随访了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6~12(平均8)个月,皮瓣颜色与手指皮肤接近,不臃肿,皮瓣质地柔软,外形及功能良好,TPD为6~11 mm,平均8 mm,供区瘢痕隐蔽,手腕功能无影响。手指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6例,良4例。结论带感觉神经的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修复重建手指中远节指腹缺损,具有皮瓣质地良好、供区隐蔽、切取方便、术后感觉恢复良好等诸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 腕横纹皮瓣 指腹缺损 修复 重建